大項目開創轉型跨越新局面
——全省項目觀摩活動綜述
甘肅日報記者牛彥君
“看大不看小”,是今年全省項目現場觀摩的主題。
在為期4天的項目觀摩活動中,我省按照中央關于改進作風、壓縮會議活動的有關要求,結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征求的意見,對觀摩活動的組織形式、時間安排、方式方法等進行了優化調整,分東南、河西、中南三個片區,由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和省委副書記、省長劉偉平,省政協主席馮健身分別帶隊,率領市州和省直部門的同志同步開展項目相互觀摩。
與去年觀摩相比,人員減少了,時間縮短了,安排緊湊了,效率更高了。4天的集中觀摩,給大家的收獲和啟發是多方面的。
可以說,通過觀摩總結了各地成果,交流了經驗,梳理了問題,明確了方向,增強了信心。
亮點紛呈:以項目促發展已經成為全省的共識,形成了你追我趕競相發展的大好局面
從去年開始,省委、省政府決定連續三年開展全省項目現場觀摩活動,這是落實中央要求、立足甘肅實際、順應群眾期盼所采取的有效舉措。
在去年全省新建項目現場觀摩活動總結會上,省委、省政府從統籌推進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建設的高度,提出了實施“3341”項目工程的要求。
一年來,“3341”項目工程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抓手、實現目標任務的主陣地、破解發展難題的總開關,全省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勢頭。
在項目工作的推動下,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共實施招商引資項目3803個,到位資金3585.5億元、同比增長84%,總量占到固定資產投資的71.5%,其中新開工項目2297個,到位資金1915.8億元、同比增長70.5%。
更為可喜的是,項目的規模、結構、層次和水平在不斷提高,全省億元以上項目達2302個,同比增長53.7%;10億元以上項目458個,同比增長53.6%;50億元以上項目17個,同比增長54.5%;百億元以上項目6個,同比增長50%。在新開工的10億元以上項目中,高新技術產業類項目占10.9%,現代服務業類項目占5.7%,民生類項目占10.5%,同比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
“頂天立地”的大項目在全省遍地開花。蘭州市開工建設數據中心、云計算等信息化項目,金川公司1萬噸羰基鎳高技術產業化項目,隴東石油生產加工千億元產業園項目和煤炭生產轉化千億元產業等項目,呈現出技術水平高端化、項目類型多元化、產出效益綜合化的良好態勢。
各地以項目促發展的經驗可謂亮點紛呈。
白銀是一個資源型城市,過去靠資源富集而崛起,一段時間因資源的枯竭而陷入發展困境,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然而,白銀市和白銀公司卻緊緊抓住資源這一制約當地發展的主要矛盾,堅持找礦理論先行,在深入開展論證的基礎上,果斷投入,及時實施了白銀廠深部及外圍找礦項目,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找礦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融資難是當前制約項目建設的主要瓶頸,特別是在貧困地區表現得尤為突出。
臨夏市則堅持大招商、招大商的理念,著力破解難題,成功引進了安徽海螺、西藏百益、中國華能等知名大型企業落戶。
蘭州市實施的城市軌道交通一號線一期工程,其拆遷對象之復雜、拆遷任務之繁重、拆遷難度之艱巨,可以說是全省之最,但市里有效破解難題,以“釘釘子”的精神保證了項目建設的按期開工。
慶陽油煤氣資源富集,是正在崛起的能源新都。市上圍繞打造石油石化、煤炭生產轉化“兩個千億元”產業鏈,秉持綠色、循環、低碳、高效開發理念,采取綠色開發、深度轉化、延伸增值、循環利用四種模式,全力打造全產業鏈、全循環鏈、全價值鏈的產業集群。
天水市長城電工電器產業園項目,利用園區的配套政策和集聚效應,實現了規模化發展和高端化研發。
嘉峪關市在實施教育惠民工程中,由建設部門統籌代建各類學校,并采用市場化融資,放大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破解了社會事業發展資金瓶頸制約。
金川公司通過實施有色金屬深加工、城市礦產資源開發、化工循環產業、固廢處理、新能源開發轉化等五大工程,不斷提高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示范引領作用日益明顯。酒鋼集團大力推進風光電鋁一體化發展,既實現了企業轉型發展,又消納了清潔能源……
這些成功經驗的取得,得益于各地各相關部門圍繞三大戰略平臺、三大基礎建設、四大產業方向謀項目、抓項目的決心和信心,凝聚了以項目建設調結構、促發展的正能量,從而催生了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發揮了投資拉動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作用。
喜中有憂:項目建設中,各地也面臨著一些共性的困難和問題,必須清醒認識
科學分析項目建設的形勢要看到硬幣的兩面,一方面,講成績是面貌日新月異;另一方面,講困難是認識要清醒到位。
觀摩團抵達慶陽市后,王三運一行就深入到西峰區鄢旗坳循環農業示范區。一排排白墻藍頂的養殖大棚整齊劃一,一幢幢蔬菜大棚內生機盎然。該示范區是慶陽市調整農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帶動農民持續增收的種、養、加一體化示范項目,探索出了循環利用、綠色生產、高效發展的城郊農業轉型升級新路子。目前示范區已帶動全村1300多人從事循環農業生產,人均純收入可增加46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6%。但這只能算是一個“盆景”。當前,我省不缺經濟效益好的點,但是“盆景”多、“風景”少。
我省的風電、光電資源95%在河西地區,但資源配置存在過于分散的現象,致使較好的資源沒有得到集約化、規模化使用,特別是有些獲批的光伏發電企業實力不強,項目建設進度較慢,影響了區域內規模效益的形成,而且政府服務成本較高,折射出我省通過市場化手段比選有實力的企業還做得不夠,資源優勢沒有最大程度地轉化為經濟優勢。
目前引進的一些風光電、車輛等裝備制造項目,多是搞組件裝配,核心部件的生產線并不在本地。同時,我省原材料加工企業在引進下游企業、延長產業鏈化解產能過剩方面謀劃不夠,效果不明顯。
能夠給當地群眾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的勞動密集型項目較少,富民多元產業項目謀劃和建設方面還是短板。
喜中有憂的還有,從觀摩的項目看,絕大多數還都是重化工、資源型、原字號的產業,結構總體比較單一,傳統產業比重仍然高,大項目好項目、高新技術產業項目比較少,許多地方有低端的生產沒有高端的研發,產業和產品大多處在粗加工環節、處在產業鏈低端,產品附加值不高,缺乏核心競爭力和市場話語權。
再下功夫:在謀劃和組織實施“3341”項目工程上,還需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當前,“3341”項目工程進展勢頭強勁,經濟社會發展也進入能量不斷積累、潛力加速釋放、后勁日益增強的新階段。
10月31日召開的全省項目觀摩活動總結會上,王三運指出,越是處在這樣的階段,越要重視提升項目建設的能力和水平,越要避免走別人走過的彎路,越要做到項目謀劃要高站位、項目引進要高起點、項目建設要高水平,堅持擴大增量與優化結構、提升質量有機統一,堅持自身挖潛與上爭支持、外強引力有機統一,堅持當前發展與持續發展、長遠發展有機統一。具體工作中,要更加突出“四個并重”、放大“四個效應”。
一要突出擴大總量與優化結構并重,放大項目的經濟效應。在保持投資增長的連續性方面,既要“東張”也要“西望”。“東張”,就是要瞄準和主動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按照“招大引強”的思路,瞄準世界500強、中國500強、行業500強和民營500強,引進一批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符合轉型跨越需要、符合生態環保標準的大項目好項目;“西望”,就是要瞄準和不斷擴大向西開放,當前要牢牢抓住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著力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在保持投資結構的合理性方面,要切實把好規劃關、功能關、結構關、環保關和投資強度關“五個關口”,制定具體的工作標準,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要突出主導產業與集群發展并重,放大項目的乘數效應。下一步,重點是要圍繞上游產業來發展下游經濟,著力延伸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煤電化工、清潔能源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5大產業鏈,不斷提高各類產業的附加值;要圍繞主營產業發展配套經濟,要在現有技術和規模的基礎上,加大技術研發力度,擴大相關企業規模,把產業做大做強;要圍繞重點產業發展園區經濟,以各類國家級、省級經濟園區和產業園區為主,探索體制機制創新與技術創新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吸引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在園區擺布大項目好項目,使園區成為技術聚集中心、資源聚集中心、產業聚集中心。
三要突出經濟發展與社會生態并重,放大項目的民生效應。抓項目不僅僅是為了經濟方面的產出和稅收,要在引好項目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用好項目,充分發揮項目在促進就業、扶貧開發、城鎮化建設和縣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多元效應,真正用項目富民、利民、惠民。
四要突出改造提升與引新培新并重,放大項目的邊際效應。隨著宏觀環境變化和發展階段的不斷演進,傳統產業微利時代和高成本時代已經到來,傳統產業如果不走技術創新和改造升級的路子,邊際效應就會逐漸減弱。我省傳統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一直在30%以上,但傳統產業在整個產業中的貢獻是逐漸下降的,必須盡快改變支柱產業過于單一、傳統產業打個噴嚏全省就會感冒的局面,通過項目建設形成多元產業支撐的格局。要依托資源優勢、絲綢之路、戰略平臺來謀劃和發展項目。
“知風之自,知微之顯。”今天在甘肅的任何一個地方,上下思富求變后發趕超的嶄新氣象已經形成,干事謀劃的視野越來越寬,方法日趨多樣,一個又一個大項目已打響了跨越發展富民興隴的攻堅戰。
“人們對于西北的想象,總會犯兩個錯誤,或者夸張了它的荒涼與苦寒,或者奢望于它的嶄新和發展。”上個世紀30年代,著名記者范長江這樣說過。但在“3341”項目工程的引領下,千里隴原,一大批“頂天立地”的大項目或啟動建設或抓緊實施或已經開始發揮效益。隨著項目工程的深入開展,甘肅的“嶄新和發展”早已不再是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