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穩妥有序地推進我省事業單位改革
——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就我省事業單位改革答記者問
甘肅日報記者 白德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要加快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事業單位改革。2013年12月,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實施意見》,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甘肅省事業單位分類的意見》和《甘肅省省直事業單位分類目錄》,2013年12月30日,全省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安排部署了我省事業單位改革工作。近日,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就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有關問題進行了解答。
記者:為什么要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
答:事業單位是提供公益服務的主要載體,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力量,在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舉措,是提高事業單位公益服務水平、加快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的客觀需要。
記者:我省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目標任務是什么?
答:按照省委省政府印發的《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實施意見》精神,我省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階段性目標是,在2013年基本完成省直事業單位分類工作的基礎上,2014年完成市縣事業單位分類工作,穩妥推進承擔行政職能事業單位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事業單位改革,探索從事公益服務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實施管辦分離、創新機構編制管理等改革工作。到2015年,基本完成承擔行政職能事業單位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事業單位的改革。從事公益服務事業單位在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實施管辦分離、加強機構編制管理等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在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結構等方面取得較大突破。社會力量興辦公益事業的制度環境進一步優化,為實現改革的總體目標奠定堅實基礎。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確、治理完善、運行高效、監管有力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基本服務優先、供給水平適度、布局結構合理、服務公平公正的中國特色公益服務體系。
記者:事業單位的類別劃分為哪幾類?改革方向是什么?
答:按照社會功能,將事業單位劃分為承擔行政職能、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和從事公益服務三個類別。將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再細分為公益一類和公益二類。
承擔行政職能事業單位改革主要是政事分開,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將這類事業單位的行政職能劃歸行政機構或轉為行政機構和行政機構的內設機構。
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事業單位改革主要是事企分開,改革的方向是轉企。
從事公益服務事業單位改革是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的核心要求是創新事業單位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強化其公益屬性,激發生機活力,促進公益事業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公益服務。改革后,只有這類單位保留在事業單位序列。
記者:我省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工作方針是什么?
答:我省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要堅持分類指導、分業推進、分級組織、分步實施的工作方針。
記者:如何推進我省從事公益服務事業單位的改革?
答:一是改革管理體制。實行政事分開,理順政府部門與事業單位的關系。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快職能轉變,創新管理方式,減少對事業單位的微觀管理和直接管理,強化制定政策法規、行業規劃、標準規范和監督指導等職責,進一步落實事業單位法人自主權。推動事業單位與主管部門理順關系和去行政化,創造條件,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
二是分別實施改革。對完全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進一步強化其公益屬性;對主要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將其兼有的行政和生產經營職能剝離到位后,繼續保留在事業單位序列,職責任務不足的并入其他事業單位或予以撤銷。對保留下來的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要規范其機構名稱、職責任務、編制員額、經費形式等。
三是進一步加強編制管理。按照“控總量、優結構、保重點、促發展、增活力”的要求,全面落實機構編制實名制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機構編制監督檢查制度、評估審計制度以及相關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機制。根據不同類型事業單位的特點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科學制定不同行業事業單位機構編制標準,合理控制總量,著力優化結構,建立動態調整機制。
四是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結構。面向社會提供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在先行試點的基礎上探索建立理事會、管委會等多種形式的治理結構,健全決策、執行和監督機制,提高運行效率,確保公益目標實現。不宜建立法人治理結構的事業單位,要繼續完善現行管理模式。
五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轉換用人機制和搞活用人制度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為重點,建立權責清晰、分類科學、機制靈活、監管有力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加快推進職稱制度改革。對不同類型事業單位實行分類人事管理,依據編制管理辦法分類設崗,實行公開招聘、競聘上崗、按崗聘用、合同管理。
六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完善工資分配激勵約束機制為核心,健全符合我省事業單位特點、體現崗位績效和分級分類管理要求的工作人員收入分配制度。結合規范事業單位津貼補貼實施績效工資,進一步做好義務教育學校、公共衛生與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工作;對其他事業單位按照分類指導、分步實施、因地制宜、穩慎推進的原則,實施績效工資。
七是推進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完善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參加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等社會保險政策,逐步建立起獨立于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層次、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險體系。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過渡”,對改革前參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員,妥善保證其養老待遇水平平穩過渡、合理銜接,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探索建立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職業年金制度。統籌考慮企業、事業單位、機關離退休人員養老待遇水平。
八是加強對事業單位的監督。加強和完善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事業單位績效考評制度,結合事業單位法人年檢工作,對事業單位運行情況、服務質量等進行綜合評估,將評估結果作為調整財政支持方式和機構編制等事項的重要依據。加強審計監督和輿論監督。面向社會提供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重要事項和年度報告要向社會公開,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公益服務事項要進行社會公示和聽證。
記者:我省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具備哪些有利條件?
答:當前,我省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具備許多有利條件。一是改革有牢固的政治基礎。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民生改善和社會事業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和省委省政府《實施意見》,為推進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二是改革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省綜合實力增強,能為改革提供一定的物質基礎。三是改革有扎實的實踐基礎。我省在教育、科技、文化、衛生、新聞出版等行業體制改革方面進行了多年探索,為深化改革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四是改革有廣泛的民意基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群眾對公益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層次不斷升級,對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呼聲越來越高。社會各界對改革普遍關切,改革開放已經進入新的階段。這些都為事業單位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