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至14日,省委副書記、省長劉偉平在定西市和臨夏回族自治州專題調研扶貧攻堅時明確指出,要堅持政府與市場“兩手抓”,以市場思維和市場機制強力推進扶貧攻堅行動。
扶貧,離不開政府主導,更離不開市場帶動,只有兩者的有機結合,才能最大限度發揮“造血”功能,真正實現脫貧致富目標。
改變傳統的救濟式扶貧方式,走開發式扶貧的路子,是我省扶貧工作的成功經驗。但在具體實踐中,仍然存在依靠政府多、利用市場少的問題,運用市場機制提高扶貧效率和收益還有巨大的潛力可挖。
比如,在渭源縣元古堆村,通過政府項目扶持和銀行金融支持,幾戶貧困群眾聯合搞養殖。看起來農民已經進入市場,也有了產品,但收益卻沒有達到預期。關鍵原因就是缺少了企業的存在,市場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
元古堆村的養殖戶算了算賬,除去成本,每只羊的收入約500元,而且還要背負還貸的壓力。同樣是養羊,如果有一家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果會是怎樣?就在距離元古堆村不遠的地方,由企業投資建設的標準化養殖基地讓養殖戶免費進駐,羊育肥之后,企業收購、就地加工,每只羊的收入超過了1000元。
兩者相比,區別顯而易見。不與市場連起來的扶貧,只能停留在“自給自足”的低水平上,貧困人口仍然不具備穩定的脫貧能力。只有讓市場也成為扶貧的主角,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使農產品投入生產和流通領域,才能帶來現實的經濟效益。
扶貧并不是政府的專利。政府要做的就是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增強市場意識,建立完善市場機制,創新政府、龍頭企業、金融機構、合作社、農戶“五位一體”的模式,激發企業參與扶貧的積極性,激活貧困人口作為基層市場經濟細胞的內在動力,利用貧困地區自身的資源優勢和成本優勢,發展區域特色優勢產業,走出一條市場經濟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路子,加快脫貧致富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