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機制 用好平臺
——全省雙聯“人大代表在行動”綜述
本報記者 尤婷婷 通 訊 員 張孝峰
省委發出雙聯行動動員令后,省人大常委會隨即倡議開展雙聯“人大代表在行動”,搭建代表投身雙聯行動、助推扶貧攻堅的新平臺,探索代表閉會期間履職的新載體,展現代表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新形象,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領導和省委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10多家中央新聞媒體赴我省進行專題采訪報道,引起廣泛關注。
今年3月9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期間接受中外媒體采訪時,將雙聯“人大代表在行動”活動的特點成效總結為“三個一”,即一種有效形式,就是這項活動開辟了人大工作服務全省中心大局的管用渠道;一項重大創新,就是這項活動搭建了人大代表閉會期間行使職權的嶄新平臺;一個長效機制,就是這項活動推動了人大組織履職盡責服務群眾的制度形成。他要求,在拓展聯系對象、擴大聯系內容、拓寬聯系方式、完善聯系機制等方面,積極創新探索,不斷取得新成效。
如何讓這一活動常做常新,進一步提高代表的參與率,推動持續深入開展,全省各級人大在積極跟進……
常掛口邊、常記心中、常拿手中,省人大常委會密集出招,強力推進活動深化
2013年7月,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出臺進一步深入開展雙聯“人大代表在行動”活動的《意見》,這是新一屆省人大常委會接棒后的第一個實招。
《意見》的關鍵詞是“深化”。此前,從2013年5月開始,4位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分赴7個市州圍繞“深化”進行了專題調研。
推動活動深入扎實持續開展成為省人大常委會的一項中心工作,常掛口邊、常記心中、常拿手中,黨組會、主任會、機關大會,逢會必講,常委會黨組成員和各位副主任外出視察調研也多了一項“規定動作”:每到一地,都要了解活動開展情況。
2013年9月,全省雙聯“人大代表在行動”工作推進會召開。省委副書記、省委雙聯行動協調推進領導小組組長歐陽堅指出,“人大代表在行動”為各級人大代表提供了廣闊舞臺,進一步豐富了人大代表履職的措施和方式,增強了人民群眾對我國根本政治制度的感性認知和理性認同。希望各級人大和人大代表立足崗位,再接再厲,積極創新,主動作為,推動活動取得新的更大成績。
省人大常委會把深化拓展雙聯“人大代表在行動”活動作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有力舉措。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陸武成提出,要把“人大代表在行動”作為教育實踐活動的特色“自選動作”,扎實有效推進,體現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果。
5月29日,省人大常委會召開全省雙聯“人大代表在行動”暨代表履職工作推進會,對活動中涌現出的50名先進集體和100名先進個人進行表彰。會議提出,要著力推動活動上臺階,推動代表履職能力上水平。
聚焦“最后一公里”,找準癥結,先行先試,幫助鄉鎮人大 “強骨健體”,為活動夯實根基
雙聯“人大代表在行動”重在參與、貴在行動。目前,我省有6.8萬多名代表參與這項活動,參與率為84%。
如何吸引更多的人大代表參與到活動中來?
今年4月開始,省人大常委會組織15個調研組,分赴縣區、鄉鎮展開密集調研。
我省有各級人大代表8.3萬人,其中鄉鎮人大代表6.38萬人。調研發現,許多鄉鎮人大處于無人無錢無陣地的尷尬境地,最基層最接地氣的一級代表工作上存在服務和保障不到位的問題,人大代表參與活動的熱情與鄉鎮人大工作的實際運行狀況及其所承擔職責還有不相適應的情況。
為“打通最后一公里”,省人大常委會打出著力幫助鄉鎮人大“強骨健體”的組合拳。
第一組動作:繼續深化調研,尋求解決之計。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省人大常委會又派出多個調研組,向基層人大和人大代表發出調查問卷2000多份,聚焦問題,問計基層,謀求加強和改進鄉鎮人大工作的良策。
第二組動作:在涇川縣開展鄉鎮人大工作試點。涇川縣委下發加強鄉鎮人大工作的文件,對鄉鎮人大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各鄉鎮在原有1名人大主席的基礎上,根據鄉鎮規模大小,分別配備1至2名專職副主席。各鄉鎮設立了人大工作辦公室,配備2至3名專職工作人員。加強鄉鎮人大主席團的職能,規范代表小組、調研視察、執法檢查等工作流程。同時,建立從鄉鎮人大主席中選任鄉鎮長、鄉鎮黨委書記的干部培養模式,讓鄉鎮人大干部有希望、有盼頭、有奔頭。
第三組動作:在蘭州市城關區開展街道人大工作試點。2006年,城關區在全省城區率先全部設立街道一級人大工委,在區人大常委會領導下開展工作,并接受街道黨工委的領導。通過進一步開展試點,探索街道人大工作的機構設置、運行機制和有效途徑,積累經驗,在全省逐步推廣。
第四組動作:召開全省鄉鎮人大工作座談會。省人大常委會將在涇川召開全省鄉鎮人大工作座談會,推廣“涇川經驗”,提高各級組織對鄉鎮人大工作的重視程度,解決編制、人員、機構、運行機制和經費保障等方面的問題,推動鄉鎮人大工作與時俱進。
接地氣、聽民聲、察民情,代表與群眾“零距離”,人大代表閉會期間履職盡責的內生動力得到激發
兩年多來,全省各級人大代表共向聯系村和聯系戶捐款捐物121.6億元;協調落實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民生工程等項目8702個,爭取落實資金145.5億元;帶動發展特色種植業282.8萬畝、特色養殖7.4萬戶、特色產業基地3471個,組建專業合作組織2503個;修建改造道路2.6萬公里、校舍126.7萬平方米、橋涵2878處,改造危房9.6萬戶;開展技術技能培訓154.2萬人次,組織勞務輸轉139萬人次,為群眾辦成了一大批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好事。
“人大代表在行動”已經成為代表閉會期間履職的有效載體,成為人大代表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途徑,成為密切各級人大、各級人大代表之間聯系的橋梁紐帶。
企業界代表為貧困群眾修路架橋,科技界代表立足自身優勢,為群眾傳授實用技術,教育醫療界代表送醫送藥送文化,為群眾出點子、想辦法。而那些一無技術、二無資金的農民代表,特別是4000多名本身就是貧困戶的代表,如何參與活動?
省人大常委會認為,各級人大代表參與活動應發揮所長、各盡所能,能做什么就做什么,能干成什么就干什么。本身是貧困戶的代表,自身率先實現脫貧,為群眾帶好頭、做榜樣,就是以實際行動對活動的生動詮釋。
“人大代表在行動”,各級人大代表更多地走進群眾,零距離接地氣、聽民聲、察民情。許多代表,尤其是基層人大代表從“會議代表”、“舉手代表”變成了全天候代表,田間地頭、農家小院,“代表就在我身邊”,人大代表成為貧困群眾發展生產的主心骨,也成為群眾“難心事”的代言人。
有的鄉村聘請人大代表為“理財小組”、“一事一議監督小組”成員,加強對鄉村工作的監督。有的聘請人大代表為村情民意信息員、矛盾糾紛調解員,讓代表參與重大矛盾糾紛調處,直接評判是非、聽取意見。兩年來,全省各級人大代表共化解矛盾糾紛4.4萬件,反映意見提出建議3.5萬件,宣傳政策法規8.6萬場次。
為人大代表安個“家”,是省人大常委會深化拓展“人大代表在行動”活動的又一重要舉措。
2013年,在蘭州、金昌、白銀3市開展“人大代表之家”創建試點,今年擴大試點范圍,計劃2015年在全省各鄉鎮實現全覆蓋,使“人大代表之家”成為代表學習培訓的重要基地、聯系選民的重要場所、履行職責的重要渠道、宣傳人大工作的重要窗口,開展“人大代表在行動”活動的重要陣地。平涼市各縣區去年底全面完成了“人大代表之家”的創建工作。
從實踐中來,到制度中去,完善制度,立法保障,使“人大代表在行動”與代表履職、代表活動、代表聯系服務群眾等融為一體
如何把“人大代表在行動”打造成人大代表閉會期間履職的長效機制,需要制度與實踐的有機融合。
活動開展以來,省人大常委會始終著眼加強制度建設,健全長效機制。
研究起草了《關于加強省人大代表選舉的意見》。在省人大代表選舉工作中,要充分發揮省市兩級黨委、兩級人大“兩個作用”,突出做好加強黨的領導、加強人大的依法指導、加強教育監督力度“三項工作”,健全完善依法決定機制、代表候選人溝通協商機制、代表候選人介紹機制、代表依法選舉機制和代表資格審查機制“五個機制”。
制定出臺了《常委會組成人員聯系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聯系選民“兩聯系”制度》。對每名常委會組成人員聯系幾名人大代表、每名人大代表聯系幾名選民作出規定。
建立了“代表向選民述職”制度。直接選舉的縣鄉兩級人大代表,在每屆任期內就行使代表權利、履行代表義務、發揮代表作用等情況,向本選區選民述職一次,接受選民評議;間接選舉的人大代表,就出席人代會、參加閉會期間活動、提出議案建議等情況,每年年底向選舉單位進行書面報告。對不履行代表職務的代表提出批評意見,直至依法罷免。
形成了《甘肅省鄉鎮街道人大工作規范》。明確鄉鎮人代會、人大主席團、街道人大工委、鄉鎮人大工作辦公室等職責、運行等,規范代表之家、代表小組、代表活動等,在全省試行,條件成熟后擇機立法,為鄉鎮人大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建設提供“行動指南”。
同時啟動了修訂《甘肅省鄉鎮人民代表大會工作條例》準備工作,以使《條例》更加科學、更加完善、更具操作性和指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