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河西走廊
——“甘肅華夏文明行”作家采風團采風側記
甘肅日報通訊員馬英子
7月的河西走廊,天高云闊,瓜果飄香,“甘肅華夏文明行”作家采風團啟程。此次采風活動由蘭州市文聯《金城》雜志、甘肅日報文藝部主辦,緊緊依托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的各項部署,旨在以文學的表達方式,加大對甘肅絲綢之路的宣傳力度。
采風團一行先后參觀了蘭州新區、武威雷臺漢墓及漢文化陳列館、涼州會盟遺址、文廟、解放軍某部邱少云展覽館、路易·艾黎紀念館、隋“萬國博覽會”遺址、張掖大佛寺、馬蹄寺、肅南裕固族風情走廊等,與《西涼文學》《黑河水》《牧笛》雜志社編輯、當地作家進行座談和交流,河西走廊奇麗的自然風光,悠久深厚的絲路文化,豐富多彩的民俗民情,深深地感染著采風團一行。
蘭州新區是“甘肅華夏文明行”作家采風團采風之旅的第一站。7月12日上午,雖然是周末,新區仍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氣象。路是新的,樓是新的。道旁花木扶疏,滿目綠色,太陽能路燈護擁著張開雙臂。建設者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忙忙碌碌。
新區產業發展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中國石油、中國鐵建、世紀金源、三一重工、吉利汽車、蘭石、蘭電、蘭飛、青島啤酒等國內外90余家大型企業已入駐新區。在新區管委會大樓里,當采風團成員看到新區的規劃圖和已經入駐的企業分布圖時,不由得點燃了對新區未來前景的熱情。
武威是采風團進入河西走廊的第一站。7月13日,采風團成員前往雷臺漢墓。這是中國旅游標志馬踏飛燕的出土地。整個墓室由一塊塊漢磚壘疊而成,沒有經過澆筑粘合,令作家們嘖嘖稱奇。武威城南的白塔寺,曾舉行涼州會盟,西藏從此正式成為中華大家庭中的一員。撫今追昔,如何在“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大格局下,挖掘、傳承和保護本土文化資源,是大家關心的話題。穿行在陽光下的塔林中,文思在歷史的煙云中飛馳。白塔寺旁一處農家院落是武威作家活動中心,大家與來自武威的文學刊物編輯、當地作家進行座談,交流辦刊經驗,研討創作方向。武威文廟是全國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三座文廟之一。廟內古柏參天,碑石林立,眾多出自先賢手筆的匾額令人沉浸其中。
7月16日,采風團抵達張掖。聲名遐邇的大佛寺為西夏所建。大佛內的收藏損毀于“文革”,僅個別文物幸存。歷史的悲哀,文明的劫難,令人心情沉重。在祁連山深處尋訪馬蹄寺石窟文化。70余處石窟佛龕,高懸于石崖絕壁上的三十三洞天,令人陡然心生敬意。油茶、糌粑、青稞酒,優美的鍋莊舞,達斡爾族女作家阿鳳仿佛回到了故鄉的草原上,用高亢的嗓音唱起了歡快的祝酒歌。
在輝煌的陽光里,采風團走進了草原深處的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裕固族是甘肅三個特有的少數民族之一。在肅南裕固風情走廊,雄偉的雪峰、連綿的草原、優美的圣湖令采風團一行流連忘返。在肅南的密林中采集到了新鮮的蘑菇,也采集到了來自大地深處的詩歌。
7月18日,河西大地依舊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下。收獲了滿盆滿缽文學靈感的采風團成員們,一路歌唱,一路朗誦著詩歌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