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搶眼的扶貧攻堅成績單
——我省“1236”扶貧攻堅行動實施一年綜述
甘肅日報記者 宋振峰
甘肅,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省份之一。
誰不想過上好日子?甘肅,不能總是墊底靠后。2020年與全國同步小康,甘肅,不想拖后腿!
可是,怎樣才能啃下“貧困”這塊“硬骨頭”呢?
適應發展新形勢、順應百姓新期待,經過深入扎實的調查研究,2013年9月17日,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深入實施“1236”扶貧攻堅行動的意見》。緊接著,在去年10月18日召開的全省扶貧攻堅推進大會上,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向全省發出了動員令:“深入實施‘1236’扶貧攻堅行動,努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奮力譜寫‘中國夢’甘肅美好新篇章!”
把58個片區縣作為主戰場,統籌17個插花縣區,瞄準最貧困的鄉村、最困難的群體、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1236”扶貧攻堅行動,打響了甘肅新一輪扶貧開發戰!
“1236”扶貧攻堅行動實施一年來,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人民,攻堅克難,砥礪前行,政策向扶貧傾斜、資金向扶貧聚集、項目向扶貧靠攏,一幅幅扶貧攻堅、共赴小康的生動畫面在隴原大地徐徐展開。
如果用一個長長的搖臂攝像機來拍攝過去一年甘肅扶貧攻堅的整體圖景,人們會發現,鏡頭中,偉大的小康夢想正在隴原大地廣袤的土壤中繁衍生根,蓬勃的希望已從大地深處孕育升騰。
“1236”扶貧攻堅行動,切中了脫貧致富亟須解決的要害問題,制約發展瓶頸得以破解
何為“1236”?
“1236”,即緊扣持續增加收入這一核心,確保扶貧對象年均純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到2016年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000元以上,到2020年達到12000元以上,進一步縮小與全國的收入差距;做到不愁吃、不愁穿;落實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三個保障;在基礎設施建設、富民產業培育、易地扶貧搬遷、金融資金支撐、公共服務保障和能力素質提升等六方面實現重大突破。
其中,“一個核心”“兩個不愁”“三個保障”是攻堅目標,既明確了脫貧致富的根本任務,也體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六大突破”是攻堅重點,既抓住了貧困地區加快發展亟須破解的瓶頸制約,也切中了脫貧致富亟須解決的要害問題。
思路清、方向明,甘肅開始了大踏步的追趕。
行路、吃水、用電……這些事關百姓生活的“小事”,對于貧困地區來講,卻是能否擺脫貧困、發展致富的制約因素。不突破基礎設施瓶頸,脫貧致富如空中樓閣。
下功夫幫助貧困地區“換窮貌”!甘肅加速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2012年底,甘肅仍有52%的通行政村公路沒有硬化。去年,建成通村道路8000公里,實現了全省所有鄉鎮通瀝青(水泥)路。今年,計劃建成通村道路1.13萬公里,建制村道路通暢率達到68%;
——2012年底,全省還有526萬人安全飲水問題沒有解決。去年,解決了220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貧困地區自來水入戶率達到70%。今年將解決貧困地區180萬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
——為了實現動力電到所有貧困村,去年投資18億多元,使貧困村動力電覆蓋率達到60%。今年落實投資18.6億元,年底貧困村動力電覆蓋率達到80%;
輸血莫如造血。以培育發展富民產業為突破口,甘肅下功夫幫助貧困群眾“改窮業”。
2013年,甘肅整合各類涉農資金14.2億元,大力扶持貧困地區發展鋪天蓋地的特色優勢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產業收入占到了貧困農戶總收入的40%以上。今年又進一步加大了支持力度,整合各類涉農資金17.6億元,貧困地區富民增收產業保持了強勁發展勢頭。
草食畜牧業、設施蔬菜、優質林果、馬鈴薯、中藥材、鄉村文化旅游等特色富民多元產業,宛如一個個引擎,撬動著貧困群眾“傳統觀念”,將他們帶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高速路上。
甘肅有200萬人生活在不具備基本生存條件的地方,以加快易地扶貧搬遷為突破口,下功夫幫助貧困群眾“挪窮窩”。2012年底,全省有搬遷條件和意愿的貧困群眾23.5萬戶112萬人。去年投資7億元,完成了1.84萬戶8.89萬人的搬遷任務。今年落實投資60.6億元,完成4.68萬戶23.34萬人的搬遷任務,目前項目開工率達到80%。
在貧困地區,有致富的想法并為之付出努力的人很多。但真正想發展產業的時候,不少人就卡在了缺錢,特別是缺少啟動資金上。
打通農村金融“血脈”!去年以來,甘肅千方百計推進金融扶貧工作,加快構建財政資金與金融資金協調配合,政策金融、商業金融和合作金融分工協作,民間資金等為補充的多元化金融扶貧資金供給保障體系。打造了開發性金融等12種類型的金融產品。今年截至7月底,全省金融機構對貧困地區的貸款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7.1%。
從貧困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問題入手,下大功夫、花大力氣,加快貧困地區社會事業發展,切實“兜住底”“補短板”,一張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網正不斷織就織密。
去年以來,我省相繼制定了教育、文化、衛生計生、社會保障、防災減災等支持扶貧攻堅行動的實施意見,堅持公共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推動貧困地區社會事業發展。今年,教育部門確定向58個片區縣擴大定向招生計劃8910名,農村義務教育鞏固率年底將達到87%;組織實施1428個村衛生室建設項目,標準化村衛生室覆蓋率年底將達到55%;全省1228個村“鄉村舞臺”建設試點全面啟動,標準化村文化活動室覆蓋率年底將達到10%;全省參加新農合人數達1923萬多人,參合率達到98.1%。
貧困戶之所以貧困,根本原因是發展能力不足。以提高基本素質為突破口,下功夫幫助貧困群眾“拔窮根”。我省制定出臺了《甘肅省貧困地區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實施方案》,整合規范了各類培訓資源,啟動實施了貧困地區勞動力教育培訓和10萬名“兩后生”學歷型職業技能培訓工作,今年已完成職業技能培訓18.83萬人,17.9萬人獲得了職業資格證書。與全國9個勞務輸出重點省、30多個市建立了省際協作關系。
“通過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六大突破’有序推進,扶貧效果逐步顯現。全省在去年減少貧困人口140萬的基礎上,今年再減貧140萬人的目標能夠實現。”省扶貧辦主任周興福說。
“1236”扶貧攻堅行動,在全國率先探索創新了貧困縣監督考核機制、“減貧摘帽”激勵機制、健全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等一系列新機制,增強了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
“仔細分析,‘1236’扶貧攻堅行動之所以能交出這樣一份漂亮的成績單,關鍵就在于我們從傳統的扶貧方式中解放出來,強化頂層設計,從扶貧體制機制加以了創新。”周興福說。
在“1236”扶貧攻堅行動中,我省在全國率先探索創新了貧困縣監督考核機制、“減貧摘帽”激勵機制、健全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等一系列新機制,走出了一條多措并舉、改革創新的扶貧開發新路子,增強了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
告別傳統“以GDP論英雄”的思維,我省建立起以扶貧為導向的考核機制。去年,在深入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甘肅省扶貧攻堅工作業績考核評價辦法》。決定今后對58個集中連片特困縣市區和17個插花型縣市區,緊緊圍繞持續增加貧困人口收入的核心任務,由主要考核地區生產總值向主要考核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轉變,把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和減少貧困人口數量作為主要指標。
省委、省政府還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先行試點,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
為了引導干部群眾克服“等、靠、要”、不愿摘掉“貧困帽”的惰性思想,省委明確提出,把扶貧攻堅工作業績作為領導班子調整配備和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建立了“減貧摘帽”激勵機制。對提前脫貧“摘帽”的片區縣、貧困鄉,給予相應的獎勵。
在政績考核風向標的指引下,如今,在甘肅的貧困地區,如何培育富民多元產業,讓當地農民腰包鼓起來,成了干部考慮的頭等大事。
扶貧資金是貧困群眾的“保命錢”和減貧脫貧的“助推劑”。如何確保資金使用安全和項目效益發揮?
我省在全國率先出臺加強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項目管理的辦法。還創新分配方式,以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片區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地方財政收入、扶貧成效等六大因素為主要成分,科學合理分配扶貧資金,一次性切塊到縣市區,由縣市區自主審批確定項目,省市兩級監管備案,并將分配資金計劃在全省公開公告。
以財政資金為杠桿,撬動信貸資金投入,去年,甘肅省委省政府果斷決策,轉變單一依靠國家補助的思路,建立起申請國家補助、爭取銀行貸款等相結合的多元籌資機制。甘肅省同國家開發銀行簽署戰略性合作協議,未來5年,國開行將累計投放扶貧開發貸款800億元,開展貧困地區通村道路和安全飲水建設。
目前,甘肅省已在分屬六盤山區、秦巴山區、藏區“三大片區”和“插花型”縣區的臨夏、東鄉、武山、通渭、兩當、臨潭、山丹等7個縣先行試點。今年已在全省58個集中連片特困縣市區、17個插花型縣市區逐步推開。
制度創新釋放了干部,改革紅利轉變了群眾。伴隨著“1236”扶貧攻堅行動的鏗鏘腳步,甘肅追夢同步全面小康的美好輪廓已然展現在人們面前。
好日子,正等著我們共同去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