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絲路絢麗甘肅】
規劃大景區 謀劃大發展
——《甘肅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大景區總體規劃綱要》解讀
甘肅日報記者 秦娜
日前,歷時一年多編制而成的《甘肅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大景區總體規劃綱要》正式發布。這份凝結著甘肅旅游人智慧、指明甘肅旅游發展方向的《規劃綱要》甫一出爐,就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被認為是我省旅游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我省為什么要建設旅游大景區、將如何建設?針對這些問題,規劃項目負責人、省林業調查規劃院高級工程師陶雪松對《規劃綱要》進行了全面解讀。
建設旅游大景區是大勢所趨
絲綢之路在甘肅境內東西綿延1600多公里,是漫長的絲綢之路歷史序列最為完整、遺存比較豐富的路段,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黃金段。
今年5月,省委、省政府印發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段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指出“全力推進敦煌莫高窟—月牙泉、嘉峪關、張掖丹霞等大景區建設,形成最具吸引力的絲綢之路旅游精品線路”。
8月,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提出加快旅游業改革發展,樹立科學旅游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陶雪松分析說,景區是旅游業的核心產品,也是旅游經濟的核心競爭力。甘肅省旅游資源雖然富集,但整合開發不夠、轉化利用滯后,景區整體規模小,容納游客少,接待能力低,游客逗留時間短,平均花費少。
一流的資源,三流的開發,成為甘肅旅游難以做大、做強的根本制約。要改變這一現狀,就必須建設大景區。可以說,建設旅游大景區是國家戰略實施的實際需求,也是我省旅游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建設大景區,充分發揮其聚集要素、引領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從而全面提升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
那么,什么是大景區?陶雪松解釋說,大景區是指體量大、旅游項目多、吸納能力強、空間連貫完整、功能配套完善、管理統一順暢,能使游客逗留2-3天的旅游景區,具有很強的核心競爭力、突出的品牌效應、巨大的帶動作用。
分步建成20個旅游大景區
《規劃綱要》從指導思想、建設原則、發展目標、主要任務、開發模式等方面全面闡釋了我省建設大景區的總體思路。
陶雪松介紹,大景區建設旨在通過搶抓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等戰略機遇,以旅游科學發展為主線,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主線,實現三個轉變:旅游資源由多頭管理、粗放開發向統籌整合、集約開發轉變;旅游產品由傳統游覽向觀光、休閑、度假并重轉變;旅游服務由低層次、單一化向精細化、差異化優質服務轉變。從而加快旅游業改革發展,實現我省旅游轉型升級。
按照《規劃綱要》,到2020年,我省建成年接待游客達到300萬人次以上的20個大景區,成為全省旅游業的重要支撐和第三產業的重要增長極。為達到這一目標,《規劃綱要》確定了兩步走戰略,即到2017年,率先建成百里黃河風情線—錦繡絲路園、敦煌莫高窟—月牙泉、崆峒山、嘉峪關、麥積山、張掖丹霞、黃河三峽、敦煌陽關—玉門關等8個大景區;到2020年,建成大云寺—王母宮、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松鳴巖—古動物化石地質公園、馬踏飛燕、紫金花城—神秘驪、黃河石林、拉卜楞寺—桑科草原、紅色南梁、官鵝溝、渭河源、冶力關、興隆山等12個大景區。
當然,建成20個大景區并不是終極目標,而是通過大景區建設,發揮典型示范作用,以大帶小、以點帶面、層層推動,到2020年,市州建成30個精品景區,縣區建成50個特色景區,全省形成“235”布局的100個重點旅游景區體系,全面推動旅游資源的整合開發和轉化利用,以大景區建設帶動旅游產業跨越發展。到2020年,全省接待游客達到3.6億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到2500億元,旅游業真正成為全省戰略性支柱產業。
同時,《規劃綱要》還根據每個大景區的實際,研究借鑒其他省份景區發展經驗,創新提出了“雙核吸引,內強外合”的強強聯合發展模式,如莫高窟—月牙泉等景區;“景區為核,內修外拓”的景區拓展提升發展模式,如崆峒山等景區;“核心保護,圈層開發”的圈層保護性開發模式”,如嘉峪關等景區;以及“文化為魂,產業為體”的文旅融合發展模式、“游憩為脈,度假體驗”的景區升級模式、“跨界整合,協調共贏”的管理體制創新模式等7大發展模式,對大景區建設極具指導意義。
全面提升旅游產品品質
《規劃綱要》將旅游產品、線路規劃及市場營銷單列一章,足可見旅游產品開發是景區建設的重中之重。并首次提出核心產品體系,即開發建設自然文化博覽展示館、生態綠地游覽觀光線、地質遺跡探奇攬勝區、峽谷溪水漂流景觀帶、沙漠戈壁探險走廊、湯浴溫泉康體療養中心、田園民俗風光庭院、文化科普教育基地、文化演藝娛樂場所等系列觀光與休閑、度假、探險、養生、科普、修學等相結合的高品質復合型產品。
在陶雪松看來,《規劃綱要》在重視創新升級傳統旅游產品的同時,更加注重新興旅游產品的創意開發。充分考慮我省實際,依托我省旅游資源優勢,提出進行養生保健游、淡季旅游產品開發、低空旅游產品開發、沙漠戈壁(旱極)開發、自駕車旅游產品開發和研學旅行產品開發等新產品及新業態規劃。例如,在研學旅行產品中提出建立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研學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研學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研學為主的研學旅行體系,組織開展研學旅行、夏令營、冬令營活動,兼具創意性和可操作性。
旅游商品匱乏,旅游周邊消費不足一直是我省旅游發展的弱項。針對此,《規劃綱要》也作了詳規,如各地要設立旅游商品研發專項基金、成立旅游研發中心,每年推出一批藝術性、紀念性、實用性、便攜性較強的新產品,豐富旅游商品,擴大旅游購物。
與此同時,我省還將實施旅游商品品牌建設工程,到2020年,全省特色旅游商品達到1000種以上,評選命名“甘肅旅游推薦商品”100種以上,各市州扶持發展暢銷旅游商品10種以上,各大景區至少研發1個標志性旅游商品,旅游購物收入占旅游總收入的比重達30%左右。
在線路規劃方面,《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形成精品絲路線、黃河風情線、華夏尋根線、民族風情線、中醫藥養生線、紅色旅游線等6條主題品牌線路,打響“精品絲路·絢麗甘肅”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