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播撒隴原大地
——寫在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獲批兩周年之際
林治波 郭頌霞
眾所周知的甘肅經典舞劇《絲路花雨》依然在漂洋過海,在國際舞臺上播撒著友誼之花;而紀錄片新寵《河西走廊》播出后,也大受歡迎,社會反響出人意料。
兩年來,甘肅省將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作為文化“一號工程”,“一把手”統籌引領,“一盤棋”謀篇布局,探索出一條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事業先行的特色發展之路。
思路:一帶三區十三板塊
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獲批后,甘肅首先厘清思路,做好頂層設計。緊緊圍繞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部署,他們明確了圍繞絲綢之路文化帶,以蘭州為龍頭打造都市圈文化產業區,以天水為源頭打造隴東南文化歷史區,以敦煌為重頭打造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區,帶動十三板塊一體發展的整體思路。
行動上,他們扎扎實實做起了基礎工作。一方面普查資源。甘肅省針對省內所有與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相關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了拉網式全面普查,將10萬余項本土文化資源信息都匯集到“甘肅省文化資源普查信息平臺”上。另一方面培養人才。從去年開始,西北師范大學每年都會招收華夏文明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保護:精心守護祖宗家業
甘肅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保護好分布在隴原大地上的各種文化資源是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基礎和前提。
這幾年,甘肅省在文化資源保護方面投入了巨大精力,也取得了豐富成果。敦煌莫高窟、嘉峪關關城等越來越多的文物資源被悉心呵護。
甘肅還積極推動更多的文物進入國家和世界保護范圍。去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73處增加到131處。世界文化遺產“大家庭”迎來甘肅的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鎖陽城遺址、懸泉置遺址和玉門關遺址5個新成員。甘肅的世界文化遺產點也由此前的2處增至7處,與北京并列全國第二。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也備受重視。去年,定西付忠民的剪紙成功升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他本人也即將成為國家級的非遺傳承人。
“每年都能領到省、市兩級的補貼,國內的重大展會政府也會通知我去參加,既是學習交流的機會,又擴大了我作品的知名度。”付忠民說。
普惠:文化事業遍地開花
紀錄片《陜甘星火》入選“第二十屆中國電視紀錄片長片十佳作品”,電影《云中的郎木寺》獲“第六屆歐洲萬像國際華語電影節”優秀原創故事片影片大獎,詩人葉舟斬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甘肅的文化發展,恰似一樹繁花。
“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要得到不竭的發展動力,就不能僅僅停留在政府層面,而要讓每一個普通人都成為文化發展的受益者。”這是甘肅省委書記王三運提出的要求。
公共文化建設從“惠民”出發,一路高歌。文藝院團“一院一場”建設, “千臺大戲送農村”“圖書漂流”等主題流動文化服務項目,廣電“戶戶通”、縣級城市數字影院建設等文化惠民工程,將文化惠民落在實處……
農村文化生活也不貧乏。“農忙時候干活,農閑時候就約幾個票友過來唱兩段”。在平涼市涇川縣玉都鎮康家村的廣場上,村民趙櫻的秦腔自樂班只要有時間就到那里吹打著唱上幾段。
產業:文化促進經濟發展
一次偶然的機會,熱愛家鄉文化的隴南人李婷婷認識了在北京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張淼。在李婷婷的影響下,張淼也對隴南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把隴南的文化元素融入自己的時尚大方文創產品,去年在蘭州亮相文博會后很受歡迎。
張淼和李婷婷合作的項目如今成了當地政府推廣的典范。她們目前正在著手開發帶有白馬文化特色的室內裝飾品。“以我對市場的了解,我覺得這個會很有前景。”張淼自信地說。
剪紙、刺繡、皮影、磚雕這些隴原大地上隨處可見的具有鄉土氣息的文化產品銷路都很好,被盤活的文化資源實實在在成了老百姓致富的金鑰匙。
小項目的啟動相對容易,大項目的運作則需要大力度的支持。在甘肅這樣的經濟欠發達地區,金融的扶持對于剛剛起步的文化產業尤為重要。為了更好地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甘肅銀行在不久前剛剛成立了文化支行,專門負責研究開發與文化產業相關的金融產品。目前,甘肅已有49家文化企業與蘭州銀行、甘肅銀行等金融機構簽約了34個重點項目,貸款額度共計28.1億元,授信額度共計301.5億元。
一方文明的厚土,孕育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明,滋養著一代代隴原人民。如今,這古老的文明不但被傳承著,也在被創新著,文化的味道在隴原飄散,熏陶著人民的生活。
(原載3月27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