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甘肅省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攻克貧困堡壘 兌現莊嚴承諾
——寫在甘肅省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之際

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資料圖)。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鐵梁

禮縣翟壩種植養殖農民合作社栽植的辣椒喜獲豐收。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楊建強

臨夏縣坡頭鄉馮巍村群眾正在裝運自家的啤特果。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張志強

宕昌縣藥材加工企業帶動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務工增收。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劉輝

碌曲縣洮河沿岸的新牧村。(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呂亞龍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洪文泉 薛硯 張子恒
初冬飛雪,隴原千里銀裝素裹。捷報傳來,甘肅兒女倍感振奮。
11月21日上午,甘肅省政府宣布最后8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甘肅省75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由此,隴原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鎮原縣、通渭縣、岷縣、宕昌縣、西和縣、禮縣、臨夏縣、東鄉縣,這8個深度貧困縣自然條件差、脫貧成本高,是甘肅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難中之難、重中之重。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
今年是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的決勝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省份,甘肅省委省政府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采取超常規政策措施,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戰”,勁頭不松、力度不減,瞄準突出問題合力攻堅,攻克了最后的貧困堡壘。
聚焦民生 筑牢脫貧根基
“以前在家抱爐子,出行靠騾子。”西和縣蒿林鄉大唐村村民李漢文說,如今大家住上新房子,村里通了水泥路,下雪天“在家不怕冷,出門也沒有泥”。
住得暖一點,出行不受阻,是貧困群眾的基本生活要求,也是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最大的難點。
脫貧攻堅收官階段,甘肅省委省政府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戶,加大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傾斜支持力度,提高補助資金標準,兜底保障特困農戶,確保住房安全保障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完成174.9萬戶農村群眾危房改造,解決了近700萬人住房安全問題,實現了全省現有存量危房改造全面清零。
精準脫貧、交通先行。我省緊盯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車的兜底性目標任務,投入230億元實施建制村硬化路工程4.7萬公里,提前兩年實現了全省具備條件的建制村100%通硬化路。2019年底,全省農村公路里程達到12.09萬公里,實現了全省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車,貧困地區群眾出行條件明顯改善。
今年以來,甘肅聚焦8個未脫貧摘帽縣和偏遠山區、高寒陰濕、少數民族地區,查遺補漏,處治“暢返不暢”路段433公里,修復災毀路段2852公里,鞏固提升交通扶貧建設成果。
東鄉縣是“三區三州”和六盤山片區連片特困縣,十年九旱,山大溝深,飲水管線長,群眾居住分散,工程管線輸水壓力大、供水末端喝不上水等問題突出。
今年,東鄉縣全面改進和提升農村供水管網,改造管道、維修水池、修建集中供水點,選聘村級水管員,充實基層管護隊伍,確保農村供水安全穩定暢通。
如今,全縣供水管網覆蓋了縣域內的所有行政村,自來水達標率100%,自來水覆蓋率達97%,38萬人的飲水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進入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省在8個未摘帽縣計劃實施鞏固提升工程217處,改造冬季凍管627公里。建立監督舉報機制,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確保了“水源穩定、水管通暢、水質達標”。
“易地扶貧搬遷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宕昌縣臨江鋪鎮郭家灣村村民郭王忠坦言,安置點里幼兒園、衛生室、便民超市等設施一應俱全。
我省堅持因地制宜,將易地扶貧搬遷與新型城鎮化、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引導群眾逐步向城鎮有序搬遷,實現梯次轉移。
要讓群眾“搬得出”,更要讓群眾“穩得住、能致富”。臨夏縣按照“設施農業+易地搬遷”的發展模式,在靠近集中安置點的中部川區和北塬灌區大力發展設施蔬菜和高原夏菜,目前種植面積達到7萬畝,搬遷群眾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
為了解決我省貧困群眾“看病難”問題,我省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保全覆蓋作為醫保扶貧的首要任務,做到應保盡保。截至2020年9月,全省574.9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應參盡參,并按政策規定給予全部資助。
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大病住院費用“一站式”結算,村衛生室門診醫療費用“即時結報”……一系列有力有效的舉措,實現了群眾不出村就可以在家門口享受“看病報銷”服務。
壯大產業 拓寬致富門路
岷縣茶埠鎮大竜村,是遠近出了名的深度貧困村,全村1300多人中近一半都是貧困戶。脫貧攻堅以來,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種植傳統,依托村里成立的合作社發展中藥材產業,今年全村中藥材種植面積突破1000畝,貧困面貌得以改善。
“去年,我種了4畝中藥材,收入2萬多元,比以前高了一倍。”大竜村村民陳金芳說。
如今,中藥材產業已經成為岷縣貧困群眾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截至目前,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60萬畝,貧困人口人均1畝中藥材,中藥材收入占貧困戶收入的60%。
我省堅持產業到戶精準扶持和區域產業體系構建有機結合,主攻“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和地方優勢特色產品及“五小”產業,大力培育引進龍頭企業,推進合作社規范提升,拉開架勢構建扶貧產業體系。
8個未脫貧縣成立合作社6348個,建成規范化產業基地1688個,帶動12.4萬戶貧困戶發展種養產業,實現穩定增收。
通渭縣全力推進草畜、果品、花椒、金銀花等脫貧產業,為貧困戶長期穩定脫貧提供支撐。李家店鄉李店村村民常秀芳將家里的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每畝地每年流轉費500元。從地里解放出來的常秀芳夫妻在合作社打工,夫妻二人一年收入超過4萬元。
今年,面對疫情災情影響,甘肅在持續穩定已脫貧貧困戶產業規模的基礎上,重點指導各地管好用好到戶生產獎補資金,采取達標獎補、以獎代補等形式,引導貧困群眾補種補欄補規模。8個未脫貧縣共計對7.4萬戶貧困戶安排生產獎補資金近3.8億元,有效夯實了產業增收基礎。
“種植萬壽菊的收入比種玉米和小麥好很多,政府不僅為我們免費提供地膜和苗子,還就近設置了收購點。”鎮原縣臨涇鎮良韓村村民韓等虎在政府的幫助下,不僅脫了貧,還將自家的萬壽菊種植面積擴大到10畝。
鎮原縣推廣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買賣和小作坊“五小”產業,讓一些山大溝深、交通落后、產業發展條件不足的貧困村群眾“多條腿走路”,多渠道增收。
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銷對接越加重要。甘肅緊盯特色農產品能賣上好價錢,大力實施“甘味”農產品品牌營銷戰略,重點對8個未脫貧縣的特色農產品進行推介。
同時,甘肅積極扶持有意愿的貧困村建設冷鏈物流設施,共在8個未脫貧縣新建成75個冷鏈物流設施,有效提升了鮮活農產品均衡上市和錯峰銷售能力。
扶志扶智 凝聚振興希望
“2019年禮縣輸轉勞務12萬人,其中從事家政服務的婦女5.6萬人,實現家政服務收入16.8億元。”禮縣勞務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經多年發展,禮縣“禮賢妹”“禮賢大嫂”等已成為勞務輸轉特色品牌。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目前,我省已脫貧的128萬戶534.5萬人中,務工收入占總收入一半以上的貧困人口占76%。
今年以來,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甘肅按照“六穩”“六保”工作要求,第一時間出臺“政策包”,對有組織輸轉就業的貧困勞動力給予獎補,與北京、上海、廣東等15個省市區建立了勞務協作機制,向東穩住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的輸轉崗位,向西加大向新疆、內蒙古等周邊省份的輸轉力度。
與此同時,全省大力實施以工代賑,實施財政獎補、稅收優惠、租金減免等一攬子優惠政策,建成各類扶貧車間2354家,量身定做培訓“菜單”,實現培訓就業一體化,吸納勞動力就業10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4萬人。
截至10月底,全省共輸轉城鄉富余勞動力526萬人,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189.9萬人,創勞務收入1130億元。
10月14日,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務院扶貧辦聯合舉辦的“2020年就業扶貧論壇”上,甘肅作為全國3個省份之一,介紹了就業扶貧工作經驗。
11月1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就業扶貧實施有關工作情況和主要成效新聞發布會,“甘肅經驗”再次得到分享。
教育是治本之策。甘肅以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困難群體為重點,集中人力財力物力,逐縣逐校、逐戶逐生解決控輟保學問題。
目前,全省累計勸返復學25688人,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已實現動態清零,并率先在全國出臺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偏遠鄉村學校教師月補助超過1000元。同時,多渠道籌措資金,建設鄉鎮寄宿制學校、鄉村小規模學校,保障每一名農村學生穩定就近入學。
“有一技傍身,出門打工再也不發愁。”11月12日,東鄉縣職業技術學校里,16歲的馬強正在這里學習中式烹飪。
東鄉縣職業技術學校內,中式烹飪、電工、電焊、美容美發等培訓科目一應俱全,東鄉縣鄉鎮居民可任意學習課程。“我們的學員不但學習免費,吃住也免費。”東鄉縣職業技術學校校長妥鳳英說,培訓經費全部由政府出,市場需要什么崗位,學校就開設對應的課程。
在著力抓義務教育有保障的同時,甘肅著眼發揮各級各類教育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建立起“教育有保障、升學有能力、就業有技能、人人有出路”的教育脫貧體系,推動貧困人口由“因學致貧”向“以學脫貧”轉變。
截至10月底,全省培訓貧困勞動力37.17萬人,培訓后就業率達到70%以上。
脫貧攻堅給甘肅貧困地區帶來了歷史性變化,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75個貧困縣全部摘帽退出,這樣的成績看似尋常卻實屬不易。
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甘肅將繼續保持攻堅態勢,進一步查漏補缺,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善始善終,善作善成,不獲全勝決不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