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學黨史 悟思想 辦實事 開新局】
天地英雄氣 千秋尚凜然
——陜甘邊革命根據地英雄事跡
中共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

王泰吉(資料圖)

南梁革命烈士紀念碑

南梁革命紀念館中的閻家洼子四十二烈士泥塑。
巍峨豐碑是英雄熱血鑄就,前赴后繼靠理想信念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表達過對英雄的崇敬之情,并號召全黨全社會都要崇尚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大力弘揚英雄精神,匯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翻開厚重的史冊,回望陜甘邊崢嶸歲月,以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同志為主要代表的共產黨人為了追求真理,為了民族獨立,為了人民解放,不畏艱難險阻,不懼流血犧牲,創造了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把青春熱血和寶貴生命獻給了黨和人民。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南梁革命烈士紀念碑上,鐫刻著劉志丹、謝子長、王泰吉、楊森、楊琪等609位烈士英名,還有很多無名英雄,都犧牲在陜甘邊革命斗爭中。他們用鮮血澆鑄理想,用生命捍衛信仰,譜寫了感天動地的英雄壯歌。英雄,簡單兩個字,寥寥二十筆,卻是講不完、述不盡的故事。每一位革命烈士的名字,都鐫刻在共產黨的輝煌史冊;每一個光榮的事跡,都永世流傳在紅色的大地上。史海拾貝,一葉知秋。讓我們從這些隴原大地上的壯烈事跡中,去感悟那些向死而行的生命背后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去追尋那些槍林彈雨下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去仰望那些腥風血雨里頂天立地的民族脊梁。
王泰吉:生死利害 在所不計
王泰吉是陜甘紅軍和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者之一。他參加了著名的“渭華起義”,領導了“耀縣起義”,同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并肩戰斗,在陜甘革命斗爭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1906年,王泰吉出生于西安臨潼,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青少年時期便開始接觸新文化、新思想。18歲那年,他考入廣州黃埔軍校第一期。在黃埔軍校,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6年,黨組織派他從事兵運工作。大革命失敗后,在白色恐怖籠罩的情況下,王泰吉堅決響應黨的號召,于1928年春在陜西麟游縣起義,雖然這次起義最終失敗了,但他毫不氣餒。在給父母的信中,他這樣表達革命之志:“男嘗謂天下事,危然后安,勿圖茍安;亂則思治,勿圖小治。男以身貢獻社會,生死利害,在所不計。”
1928年5月,王泰吉任西北工農革命軍參謀長,參加領導渭華起義。起義部隊與國民黨軍隊3個師苦戰月余,終因寡不敵眾,遭到失敗。起義再次失敗后,王泰吉只身到河南南召縣從事秘密革命活動。不久因身份暴露被捕,被押往南京。雖與黨組織失去聯系,但并未動搖他的革命信念,反動當局施以刑訊折磨,他也毫不屈服,并在獄中寫詩明志:
南京被押己巳年,蚤虱圍攻何足憐。
翻身消滅爾丑類,革命精神煉愈堅。
1930年,經楊虎城保釋出獄。楊虎城深知王泰吉博學多才、驍勇善戰,任命王泰吉為國民軍第十七師補充旅副旅長兼參謀長,后任西安“綏靖”公署新兵訓練處處長、騎兵團團長等職。1933年7月,在中共陜西省委領導下,率騎兵團在耀縣起義,騎兵團改編為西北民眾抗日義勇軍,王泰吉任總司令。起義部隊大部被打散后率部撤往照金,與習仲勛、李妙齋等領導的游擊隊會合,任中國工農紅軍陜甘邊游擊隊臨時總指揮部總指揮,率部智取張洪鎮,夜襲合水城,在毛家溝門戰斗中以少勝多,使部隊轉危為安,粉碎了敵軍的“圍剿”。
同年11月,中共陜甘邊特委和臨時總指揮部黨委決定,將所屬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第42師,王泰吉任師長,率部開辟以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王泰吉以卓越的軍事才能,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指揮紅軍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為創建根據地打開了新局面。
1934年1月,為了擴大革命武裝力量,王泰吉主動要求去豫陜邊做兵運工作,途經陜西淳化通潤鎮時因叛徒出賣被捕。被關押期間,任憑敵人軟硬兼施,威逼利誘,王泰吉都未失共產黨員的氣節。
在鐵窗下,王泰吉寫下了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長達萬余言的《困頓漫語》,還在拘留室的墻壁上留下了豪氣干云的詩句:
幾經奮起幾顛沛,愧無良平智量深。
引頸辭世誠快事,瞑目慶祝紅旗飛。
王泰吉在給父母的信中寫道:“男絕不學杜洪(衡)之被捕自首,遭社會人士之唾罵,及遺父母羞。男革命目的,在推翻國民黨統治權,國民黨殺男,為意中事。”這鋼鐵誓言,字字千鈞,寧愿為革命而死,絕不做叛徒而生。
王泰吉在知道自己將不久于人世后,仍懇切地對楊虎城部隊舊友們說,希望十七路軍能為全國的團結抗日事業出力。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刻,在獄中寫下了《絕命詞》《絕命詩》,其中“崤函振鼓山河動,蕭關頻翻宇宙紅”的詩句充滿著革命必勝的信心和崇高的共產主義者的氣節。
1934年3月3日,王泰吉在西安英勇就義,年僅二十八歲。
閻家洼子四十二烈士:用生命守護革命秘密
青山埋忠骨,碧血染南梁。在華池縣南梁鄉荔園堡村閻家洼子自然村的一塊川臺地里,矗立著一座刻有“四十二烈士殉難處”字跡的墓碑,它銘記了87年前發生在此的一段革命故事。
1934年3月,國民黨糾集8個團,分兵8路對南梁根據地發動第一次“圍剿”。5月,正當劉志丹帶領紅四十二師轉移外線作戰時,國民黨甘肅警備旅仇良民部和隴東譚世麟保安隊1000余人,長驅直入南梁革命根據地,到處搜尋紅軍物資,打探紅軍下落。
當時,紅軍主力轉移時,將60多支長短槍、五六千發子彈、40余套馬鞍馬鐙,以及群眾給部隊的2000多枚雞蛋、數千枚銅錢和10余石軍糧,分層埋藏在閻家洼子的一個打碾小麥的場院邊上。這些東西對裝備緊缺的紅軍來說太重要了,群眾為了掩護紅軍物資,又在上面埋了自己的糧食。
5月10日中午時分,仇、譚兩隊敵軍包圍了村莊,挨家逐戶搜索紅軍戰士和軍備物資。到處搜索的敵軍在埋藏物資的大場上,發現了翻起的新土,隨即開始挖掘,其中埋藏在上層的糧食、雞蛋、甚至還有馬鞍、馬鐙均被挖了出來。若是埋藏在下層的槍支彈藥被發現,對于陜甘紅軍隊伍將造成極大的損失,閻家洼子全村的老百姓也難逃厄運。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老雇農武萬有突然沖出來大吼:“不準挖老百姓的糧食!”在武萬有的帶動下,村民隨即一擁而上,圍坐在土坑里,任敵人拳打腳踢、槍托搗、鞭子抽,竟沒有一個人因為害怕逃離。最后敵人實在沒有辦法,只得抓走了帶頭“鬧事”的武萬有。后來,遭受敵人毒打的武萬有被扔到荒郊野外,被鄉親們發現救了回來,但留下了終身殘疾。
與此同時,敵人分兵“清剿”南梁根據地的其他村莊,先后從牛望臺、九眼泉、金岔溝、二將川等地搜捕紅軍游擊隊員、蘇維埃政府干部和革命群眾30多人,全部集中到閻家洼子村進行審訊拷打,逼問紅軍物資去向和陜甘邊黨政軍的情況,但他們始終沒有屈服。5月13日夜,無計可施的敵人最終下了毒手,用鍘刀殺害了金岔溝農民聯合會主席白陽珍等6名鄉、村干部,將頭顱擺在大場上示眾,以此來威懾其他群眾,但閻家洼子的老百姓依然嚴守黨的秘密,沒有一個人因為敵人殘酷的暴行而投敵叛變。
喪心病狂的敵人眼看陰謀沒有得逞,于是氣急敗壞,變本加厲,將搜尋到的其余36人捆綁到閻家洼子大場上,那里早已挖好了兩個埋人的大坑。敵人把他們一個個推下坑去,英勇的先烈們在慘遭活埋前,與敵人進行了最后的搏斗。敵人把他們用鐵鍬砍下去,他們爬上來,再砍下去,再爬上來……雙手被捆綁著,就用牙咬,用頭撞,用腳踢敵人,直到耗盡最后一絲氣力。
在這起慘絕人寰的“閻家洼子血案”中,面對窮兇極惡的敵人,英勇的南梁人民沒有被嚇倒,沒有一個人逃跑,也沒有一個人屈服,更沒有一個人變節,表現出了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革命氣節和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用鮮血和生命保衛了南梁蘇維埃政府干部和紅軍物資,譜寫了豪情萬丈的英雄贊歌。
張景文:關中女娃的“南梁情”
在南梁列寧小學,有一座潔白無瑕的雕塑,兩位學生緊緊依偎著一位慈愛的女老師。這位女老師就是陳忠實筆下《白鹿原》中白靈的原型——張景文。
1911年,張景文出生于陜西藍田縣一個富裕的地主家庭,父親的開明和優越的生活條件,使她享有身邊其他女孩子無法得到的良好教育。大革命失敗后,她不懼白色恐怖,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投入革命洪流。1932年4月,在陜西省女子師范學校讀書的張景文,以“第一個出手打戴季陶的女娃”揚名關中,成為西安學生運動中赫赫有名的人物之一。
1934年春,張景文和丈夫徐國連為尋求革命真理,毅然離開西安,撇下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不畏艱險,歷經千山萬水,奔赴溝壑縱橫、條件艱苦的陜甘邊蘇區——南梁從事革命活動。
張景文夫婦倆都是頗具學識的人才,劉志丹、習仲勛等領導人格外器重,當即安排他們從事宣傳動員工作。徐國連寫得一手好字,張景文更是女中豪杰,她能雙手同時揮毫,被人們譽為“軍中才女”。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建立后,張景文被推選為婦女委員長。她帶領宣傳隊下村串戶,利用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黨的政策,教唱革命歌曲,宣傳窮人受苦挨凍的根由。她編排文藝節目,拉“洋玩意”——小提琴,讓南梁的群眾著實大開眼界。她積極開展婦女工作,鼓勵婦女不纏足、放腳,參加革命活動。
隴東人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張景文編唱過的信天游:
婆姨女子腳放開,長發剪成短毛蓋,男當紅軍女宣傳,革命勢力大無邊。
她的歌聲像百靈鳥一樣,飄過南梁黃土塬的溝溝峁峁,豐富和充盈著那段紅色歲月。
為了發展陜甘邊革命根據地文化教育事業,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習仲勛親自發動群眾在南梁荔園堡的轉嘴子辦起了陜甘邊區第一所紅色學校——列寧小學,張景文就是列寧小學的第一批教員。
當時,列寧小學的辦學條件極其艱苦,只有兩棟房子和一孔窯洞做教室。張景文就帶領60多名學生,自己動手壘土臺、支木板,解決沒有桌凳的困難。她親自編寫教材,為了使教材通俗易懂,采取詩歌或順口溜的形式,使教材朗朗上口,好學好記。課本不足,她就替學生抄,紙張、筆墨困難,就組織學生把大地當紙,用一根根削尖的柳木棍在地上寫字。這些孩子很多都是革命志士的遺孤,張景文既當老師又當母親,白天教學生習文練字,晚上坐在燈下,一針一線給孩子們縫補衣服。而此時,她自己的孩子卻仍被留在遙遠的家鄉……
1935年3月,黨組織派張景文的丈夫徐國連返回西安采買槍支,不幸被捕。徐國連在獄中慘遭毒刑,受盡折磨,寧死不屈,后被國民黨軍割去頭顱懸于城門示眾。得到丈夫犧牲的消息后,張景文十分悲痛,但她把仇恨記在心里,化悲痛為力量,仍夜以繼日地加倍工作。這年冬季,她在錯誤肅反中被冤殺,年僅24歲。
新中國成立后,陜西藍田縣召開追悼大會,為張景文平反昭雪,追認她為革命烈士。
2000年,習仲勛、齊心夫婦捐款修建了甘肅省南梁列寧小學教學樓,以張景文的名字命名為“景文樓”以志紀念。
梅生貴:信念堅定 矢志不渝
梅生貴,華池縣山莊鄉算賬溝人,世世代代以務農為生。從小他便目睹了窮苦百姓遭受封建勢力的殘酷剝削和沉重壓迫的現象,激發了他為窮苦人們翻身解放而斗爭的決心。
1928年陜甘兩省大旱,顆粒未收,第二年南梁一帶餓殍遍野,陜北來人以“說書匠”“皮貨商”的名義,在南梁一帶鼓動“吃大戶”、鬧翻身,這使梅生貴心中產生了朦朧的革命欲望。
1933年10月,劉志丹、王泰吉率領紅四十二師來到南梁,開辟革命根據地,梅生貴懷著翻身求解放的迫切心情,毅然報名參加了紅軍。
梅生貴在張策等同志的領導下,發動家鄉的窮苦人民起來革命,相繼組建了農民聯合會、貧農團、游擊隊、赤衛軍大隊,并擔任大隊長。他們制作長矛、大刀、梭鏢,還籌款買了幾支步槍,維護社會治安,打擊小股土匪,沒收土地財產分給受苦農民,開展起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斗爭。由于工作十分出色,張策、蔡子偉介紹梅生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反“圍剿”斗爭中,梅生貴指揮赤衛軍大隊配合紅軍英勇作戰,經歷數十次戰斗,表現出了頑強的革命意志,為保衛和擴大南梁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被譽為“智勇雙全的赤衛軍指揮員”,多次受到劉志丹和習仲勛的贊揚。
1934年11月7日,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同時成立了赤衛軍總指揮部,梅生貴擔任赤衛軍副總指揮兼參謀長,統管根據地18個赤衛軍大隊,負責保衛蘇維埃政府安全工作。赤衛軍總指揮部成立以后,梅生貴與朱子清、鄭德明等一起制定了《赤衛軍暫行簡明軍律》,對赤衛軍進行嚴格訓練和思想教育。除經常執行任務外,還帶領赤衛軍幫助老百姓種地、收割莊稼,受到老百姓擁護。
1935年初,蔣介石親調陜甘寧晉等省軍閥對陜甘邊和陜北蘇區進行更大規模的“圍剿”。為了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中共西北工委和軍委決定紅二十六軍主力北上,只留游擊隊和赤衛軍就地堅持斗爭,保衛南梁根據地,保護人民生命財產,掩護黨政機關轉移。反“圍剿”斗爭開始后,梅生貴組織赤衛軍協助群眾掩埋糧食,把牛羊趕上山林,掩護群眾安全轉移。之后在習仲勛的領導下,梅生貴指揮赤衛軍英勇阻擊敵人,捕捉敵探。4月16日,習仲勛等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在轉移途中遭敵人包圍,梅生貴率領赤衛軍英勇頑強地戰斗,多次打退敵人的進攻,掩護政府機關突破了敵人的重重包圍。轉移至白沙川后,又遭遇敵軍,他率先占領有利地形,指揮赤衛軍拼命阻擊敵人,擊退了敵人的4次進攻,牽制敵軍近一個小時,成功掩護政府機關安全轉移。
撤退時,梅生貴不幸右腿中彈,落入敵人手中。敵人抓到梅生貴如獲至寶,以為一定可以從他嘴里獲得重要情報。誰料面對威逼利誘,梅生貴慷慨激昂,大義凜然。敵人沒有得到一點有價值線索,最終惱羞成怒,將梅生貴殺害在杏樹灣,并把他的頭顱割下,懸掛在荔園堡城門上示眾,并貼出告示:“敢于劫頭者,誅其全家。”赤衛軍和鄉親們為了減少犧牲,只好強忍悲痛與怒火,用木頭仿雕一顆英雄的頭像,收尸安葬。
梅生貴由一個普通農民成長為一位為開辟南梁革命根據地而獻身的戰士。他的尸骨和木雕的頭顱雖已化為泥土,但他的浩然正氣與世長存。
英雄的背影從未因時間流逝變得黯淡,反而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一個偉大的民族不能忘記,唯有張揚先烈風骨,才能挺起民族的精神軀干;唯有傳承先烈遺志,才有國家更加光明的未來。英烈英名,正如他們為之獻身的這片遼闊而深厚的土地一樣——永垂不朽!
(執筆人:貴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