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得甘泉入戶來
甘谷縣西北部干旱山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走筆

一
初春時節,走進甘谷縣西北部山區,記者看到,農戶在幸福地享用著自來水入戶帶來的便利。在一個個農戶家里,只要水龍頭一擰,干凈、衛生的清澈甘泉水便嘩嘩流出。農民永遠告別了許多年以來拉水吃和吃窖水的歷史。
“半夜出門去翻山,翻過一山又一山,雞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陽快落山。”這是昔日當地群眾形容飲水難的民謠。
一個造福15萬群眾的民生工程——甘谷縣西北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徹底改變了這一歷史。
從澇池、水窖到自來水,甘谷干旱山區的老百姓圓了夢寐以求的心愿,他們說:“工程引來了甘甜水、幸福水!”
二
2月9日,農歷正月初七,記者來到甘谷縣謝家灣鄉馬家窯村。這個村地處黃土峁梁山坳,海拔在1950米以上,山下已是初春風暖,山上仍然寒風瑟瑟。
馬家窯村年味正濃,三三兩兩的人結伴而行,走親串友。村里的秧歌隊敲鑼打鼓,歡聲笑語,正準備去鄰村參加表演。“今年的春節我們村可熱鬧了,大家心情格外好,再不用吃窖里的水了,都用上了安全衛生的自來水。”馬家窯村黨支部書記何友鎖高興地說,
走進村民馬虎祥的小院里,只見廚房內安裝著自來水設施,管道上印有“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字樣。山區天冷,主人特意為水龍頭“穿”上了一件厚厚的“棉襖”,以防被凍。
“從去年10月通水至今,我們和城里人一樣用上了自來水,咱祖祖輩輩都盼著能有這一天,通水那天就像做夢一樣,真高興啊!”馬虎祥說。他還指著院子里以前用過的水窖說,往年過年我們要從城里拉水存到水窖里,每立方米水要七八十元,水在窖里存的時間長了就不好喝了。
記者揭開厚厚的水窖蓋,只見1米多深的水窖里還有一些存水,看上去有點渾濁。“這就是過去的生活用水。”馬虎祥說。
進了馬虎祥的堂屋,正中間支著一個火爐,屋里暖暖的,主人在火爐上煮著“罐罐茶”。馬虎祥美滋滋地喝著茶說,這是用我家的自來水煮的,可甜了。
“現在再不用到處去拉水,把人解放出來了。家里有6畝山地,去年都修成了梯田,現在就一門心思務好莊稼,農閑時到縣城搞點副業,日子慢慢會好起來的。”和馬虎祥一樣,馬家窯村234戶農戶家家都用上了自來水。
“馬家窯村用水的變化,是甘谷縣西北部干旱山區農民群眾用水的真實寫照。”甘谷縣水利局局長鄭建子說。

三
甘谷縣境內溝壑縱橫,干旱少雨,自然條件嚴酷,農業基礎脆弱。特別是西北部山區的大石、禮辛、謝家灣、安遠、新興、磐安等6個鄉鎮大部分鄉村地處溝壑縱橫、峁梁相間的黃土高原上,十年九旱,有123個行政村、3萬多戶、15萬余人飲水安全面臨著困境。
“水的問題不解決,讓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只能是一句空話,惠及群眾的小康也只是一個愿望。”甘谷縣縣長賈忠慧如是說。
經過認真調研、勘測和反復論證,甘谷縣委、縣政府決定實施西北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引渭河水上山,在縣內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受益區位于甘谷縣西北部,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30.3%。工程從磐安盆地渭河北岸十甲坪—劉家河灣村地下取水,經過水廠凈化、消毒后,分三級上水泵站提水至高位蓄水池,輸水到各村減壓調蓄池,再配水到戶。概算總投資9957萬元,可解決123個行政村416個自然村30017戶150373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這個項目不論規模、投資總量,還是受益群眾范圍,都是天水市近年來最大的安全飲水項目。”鄭建子介紹說。
2009年6月9日,在磐安鎮十甲坪村,甘谷縣西北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正式開工。
在茫茫山巒間鋪設管道,工程艱巨,施工難度可想而知,僅各級管道總長度就達2768公里,相當于蘭州到甘谷往返5趟。近億元的投資,也是一大難題。
求發展、謀福祉的愿望和決心,讓全縣干部群眾煥發出了強大的動力與干勁。一時間,一股無私奉獻、慷慨解囊的暖流在甘谷大地涌動。
2009年10月,甘谷縣委、縣政府向全縣人民發出了捐款倡議,號召干部職工自愿捐款,為這一惠民工程奉獻愛心。黨員干部率先解囊,職工群眾隨后跟進。省上領導和省直單位、部門,以及甘谷籍在外工作人員也聞訊而動,紛紛捐款,支援工程建設。
受益區群眾用熱情擁抱著希望。“我們沒有太多的錢可以捐,但有的是力氣,有的是熱情。”謝家灣鄉農民馬想成道出了受益區全體群眾的心聲。
千軍萬馬開進山巒溝壑間,克服困難,加快施工,確保工程質量。鄭建子告訴記者,復雜的地質情況,給施工帶來了很多困難,謝家灣鄉馬家窯村西側200米處,有一個300米的隧道,是整個工程的咽喉,施工人員冒著一腳踩空就有掉下溝去的危險,經過40天的人工挖掘,按施工進度完成了任務。
2010年10月底,4口水源井、水廠、泵站和供水干管等控制性工程和70%以上的入戶工程全部完成,有95個行政村23500戶106000人吃上了干凈衛生的自來水,還有28個行政村6517戶44373人的入戶工程正在緊張施工當中,預計2011年上半年可全面竣工。
站在甘谷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實施圖前,可以看到,那龐大、密織的管網,就像人體的血管一樣,維護著西部山區這個肌體。條條管網,關乎民生、連接民心,圓了山區群眾的甘泉夢,通向新農村建設的美好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