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甘谷縣安遠鎮山莊川村,本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卻因為發明了全膜覆土穴播小麥這一旱作小麥種植方式而受到關注。
4月26日,記者來到甘谷,探訪了被稱為“甘谷模式”的全膜覆土穴播小麥的發源地。
去年10月以來,甘谷縣沒有一場有效降雨,“降雨量等于零!迸c山莊川村隔河相望的大石鄉咸川村是全縣最干旱的鄉鎮之一,正在地里觀察小麥長勢的村民張炳成說:“去年11月飄了幾片雪花,連麥葉子都沒打濕!
雖然經過去冬今春的大旱,但記者看到,正在拔節孕穗期的麥苗綠油油的,長勢喜人。
甘谷縣北山地區常年干旱少雨、水資源短缺,長期以來,農業生產一直處于小旱小災、大旱大災,年年遭災、年年抗旱的被動局面。
在安遠鎮山莊川村的一塊麥田里,記者見到了已經退休的原縣農業局總工程師李福來!1994年,在天水農技站的幫助下,甘谷縣開始在新集流域試種地膜穴播小麥獲得成功,小麥畝產從100多斤增加到五六百斤,從此擺脫了靠天吃飯的狀況。”李福來回憶說。
然而,這種播種方法也有其弊端:由于膜上缺乏壓力,地膜容易松動,造成穴孔與麥芽錯位。
“苗長歪了,得人力一窩一窩往出掏,特別費工夫。”縣農技站站長金亮說。
同時,由于一茬地膜只能種一茬麥,雖然糧食產量增加了,但成本高,農民負擔重。
當地群眾嘗試改進這一種植技術,21世紀初,山莊川村有群眾開始往膜上壓土,但壓厚了土層會結塊,而壓薄了又不管用。
時任縣農技站站長的李福來組織站里的農技人員,和山莊川村的群眾一起,堅持不懈進行各種試驗,通過反復實踐,最終在膜上覆土和一膜多茬種植上取得了突破,形成了“全膜覆蓋、膜上覆土、留膜免耕、多茬種植”的全膜覆土穴播小麥栽培技術,解決了穴孔與麥芽錯位、一膜一茬的不足,達到了省工節本、保墑增產的雙重效果。
張炳成是村里的科技帶頭人,在他家的責任田里,有一塊種的是露地小麥,專門用來做比對。記者看到,全膜覆土穴播小麥與露地小麥相比,可以明顯看到小麥長勢的不同:鋪膜的小麥苗壯、根莖發達、分蘗多。 縣農技站站長金亮用手刨開一層土,露出了白色的地膜。
他介紹道:“這種方法的主要貢獻是,解決了不覆土地膜小麥出苗過程中播種穴與幼苗錯位的問題,避免了人工放苗;膜上覆土能夠有效保護農膜,一次覆膜連續使用3到4年,實現免耕多茬種植,延長了地膜的使用壽命,減輕了農膜污染,解放了大量的勞動力,實現了節本增效。”
為了鼓勵群眾種植全膜覆土穴播小麥,縣上制定政策在經濟上扶持、政策上傾斜!懊慨地需要5公斤地膜,通過省上、縣政府補貼之后,農民自己只承擔2公斤,這樣農民掏的錢不到一半!毕檀ù宕逦瘯魅胃洱埾胝f。據縣農業局副局長楊連城介紹,目前全縣種植面積達到16.12萬畝。
小麥全膜覆土穴播技術是繼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之后,我省旱作農業的又一重大創新技術,被全國小麥專家稱為“甘谷模式”。2007年,我省開始向全省適宜地區推廣這一技術,目前不僅在中東部35個旱作小麥縣區,而且在河西冷涼灌區和中部沿黃不保灌區、甘南旱作區種植開展了示范,推廣作物由冬小麥延伸到春小麥、青稞、莜麥、大豆、油菜、谷子、胡麻等10多種密植作物。省農技總站站長李福介紹說:“去年秋播全省已推廣200萬畝,在冬春連旱的情況下,目前長勢明顯好于露地小麥,每畝可增產100公斤!
張炳成去年賣了1000公斤的余糧。平時他在蘭州打工,只有農忙的時候回來。記者問他去年的收入,他想了半天,才笑著說:“反正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