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見那個山沒有?我們的老房子就在那邊,我們一家早就在想多久能搬到好點的地方呢。現在還真如了愿,我們明年上半年就可以搬過來住了,這邊確實不錯。”“交通方便,吹風下雨都不愁,小孩上學也方便。我平時出去打工,媳婦在家照看老人小孩,有時還可以去鎮上打打零工,收入肯定會慢慢增加!”近日,記者來到甘谷縣禮辛鄉探訪易地扶貧搬遷項目進展情況,村民們爭先恐后地給記者講述項目帶來的變化。
今年以來,甘谷縣緊緊圍繞全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總體要求,制定出臺了“1+18”精準扶貧專項方案及配套文件,并把易地搬遷作為推進扶貧攻堅行動的重要舉措和支持精準扶貧的主要突破口,堅持做到“五個精準”,扎實推進易地搬遷工程,取得了明顯成效。
堅持把易地搬遷與貧困村脫貧任務緊密結合,對全縣所有的貧困村進行了摸底調查,將有搬遷意愿的群眾全部納入精準扶貧易地搬遷規劃之內,力爭實現應搬盡搬。同時按照“農戶申請、村民評議、鄉鎮核查、縣區審批”的程序,實行縣區、鄉鎮、村級三榜公示,有計劃、分年度落實搬遷任務。

該縣結合易地搬遷安置區建設,建成互助敬老院,對農村五保戶、孤寡老人進行集中供養,實現了“政府兜底零負擔”集中安置、統一供養模式;對人多地少、土地依賴性不強和居住特別分散的農戶集中搬遷到城區、鎮區,結合小城鎮建設、棚戶區改造等工程,采取平房和樓房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安置;采取易地搬遷、整村推進,整體搬遷、插花安置,就近搬遷等多種方式,實現靈活搬遷。
針對基礎設施投入大、農民自籌資金難、縣級財力緊張等問題,縣上經多方努力,加大項目整合力度,根據易地搬遷安置需求清單,縣直有關部門加強銜接,積極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需求,確保相關項目納入省上規劃,優先安排實施,并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整合符合國家政策要求的各類項目資金用于易地搬遷。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該縣堅持把易地搬遷安置區選擇與區域支柱產業發展有效結合起來,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努力搬遷群眾增收渠道。對山區和插花安置的農戶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擴大馬鈴薯、玉米等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加快提升傳統產業;對川區安置的農戶扶持發展商貿流通、大棚設施蔬菜、畜牧養殖等特色產業;對城區、鎮區安置的農戶扶持發展勞務、運輸、餐飲等服務業,千方百計增加搬遷群眾收入。

嚴格按照“一年建成住房主體,兩年完成基礎設施配套、實現搬遷入住”的目標,每個安置點在動工建設前做到了“八個到位”,項目實施鄉鎮協同行業和監理單位對項目建設全程進行監理,確保工程安全、安心;制定完善了項目管理考核辦法,建立推行了鄉、村、社干部共同監督的工作推進機制和“任務上圖、進度上墻、每周匯總、半月通報”管理模式,提升了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管理水平。
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極大地改善了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了生活質量并促進了思想觀念的轉變,進一步促進了他們脫貧增收,也拓寬了致富渠道。通過培育和壯大安置區的后續產業,為搬遷群眾搭建起增收致富和長遠發展的平臺,確保實現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