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個可能只有一些國際新聞記者才留意到的細節:2014年9月,俄羅斯國家通訊社發稿電頭從ITAR-TASS(俄通社-塔斯社)改回蘇聯時期舊名TASS(塔斯社)!八埂,中文直譯為“蘇聯電訊社”。
西方媒體沒有放過這一敏感變化,再加上“斯大林格勒英雄城”“五一紅場游行”等蘇聯印記重現俄羅斯,他們便不失時機而又別有用心地給俄總統普京貼上了“重回蘇聯”的標簽。
別急著贊同西方的“政治廣告”。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歷史也從未發生過絕對意義的重演。讀完這篇文章,你會發現,所謂“重回蘇聯”不過是西方為抹黑對手而再次使用的“狼來了”把戲。普京近兩年一系列有“蘇聯印記”的舉動,只是在俄西對立加劇的大背景下開出的博弈“藥方”。
【昨日蘇聯重現?】
2013年,衛國戰爭題材電影《斯大林格勒》上映。這一熱門電影的熱映,正逢“斯大林格勒”復名爭論再起。
當年年初,伏爾加格勒市議會決定,在幾個紀念日活動中使用“斯大林格勒英雄城”的名稱。城市的名稱反映市民的懷舊情緒,也在全俄觸發爭議。對此,普京只是淡淡地說,復名與否是當地的事情,應該由當地居民自行投票決定。
類似的“蘇聯懷舊風”這兩年有不少例子。2013年“五一”國際勞動節,俄羅斯恢復蘇聯解體后取消的“勞動英雄”嘉獎,普京向5人頒發“俄羅斯聯邦勞動英雄”金質勛章。2014年的5月1日,莫斯科紅場舉行10萬人大游行,這是“五一”紅場游行在蘇聯解體之后首次舉行。
2014年2月,索契冬奧會剛一閉幕,普京下令恢復“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規定了各年齡段人員體育達標成績,引導人們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這些都成了一些媒體口中“普京正把俄羅斯帶回蘇聯”的證據。但換一個角度不難發現,“重回蘇聯”論調是一種實際上的過度解讀。
從現實角度來說,俄羅斯的那些做法只是汲取先前經驗,沿襲被證明是成功的模式和制度。以恢復“勞衛制”為例,普京希望利用冬奧會的無形遺產,借助前蘇聯一些成功的運作模式,進一步發展群眾體育,保持俄羅斯的體育強國地位。
對于那些能促進俄民族團結和國家發展的蘇聯做法,普京沒有理由排斥,有沒有“前蘇聯”的標簽,對他而言并不重要。
【意識形態之爭?】
再說回文章開頭所說俄羅斯國家通訊社的名稱變化。在國家宣傳輿論陣地建設方面,普京屢有大手筆。
2013年12月,普京下令撤銷俄新社,在其基礎上重組今日俄羅斯電視臺、俄羅斯之聲電臺,成立今日俄羅斯通訊社,由“反西方”電視名嘴基謝廖夫任社長。
這些舉措被一些人認為是實實在在的“意識形態工程”,與蘇聯宣傳系統高度集中、事無巨細的管理模式一脈相承。
國家媒體重組的確是普京為提升外宣實力的重大措施。那么,普京這樣做的背景是怎樣的?
在烏克蘭危機的觸發下,俄羅斯與西方的對立博弈日益“殘酷”。尤其是烏克蘭時任總統亞努科維奇下臺后,俄羅斯眼看要失去烏克蘭這一重要戰略緩沖帶,這使得普京必須在對外政策上做出回應甚至是反擊?▋然箍浦行闹魅翁亓袑幷f,在烏克蘭問題演繹進程中,普京對冷戰后秩序發起原則性挑戰,全球層面針對美國,地區層面針對歐盟。
除外交,國際輿論也是普京與西方競爭的重要戰場。與其說重組國家媒體是“意識形態”工程,不如說這是普京在西方輿論試圖主導國際輿論場的巨大壓力下做出的反擊。
一直以來,今日俄羅斯電視臺以觀點鮮明而著稱,對全球事件的報道突出俄羅斯立場,同時總能找到獨家新聞,用西方人的表述方式佐證俄方觀點。
去年11月,原俄新社外文部和俄羅斯之聲電臺開始以“衛星新聞社”的名義發稿,預計2015年年底,它的新聞產品將在34個國家用30種語言播發。 至此,今日俄羅斯通訊社的重組工作基本結束,普京要打造的“外宣航空母艦”初具輪廓。
輿論戰,正是所謂“重回蘇聯”爭論的本質。西方媒體的想法是,借助這個標簽能讓歐洲包括歐盟與俄羅斯緩沖帶一些國家的民眾回憶起冷戰的陰影,從而加強對俄羅斯的戒心。而或許在普京看來,“蘇聯印記”中也包括俄羅斯與周邊一些國家的傳統聯盟情結,所以也沒有急于反駁。
這些無關“意識形態”,而更像是輿論戰場廝殺的戰術。
【“懷舊風”因何起?】
實際上,俄羅斯這一陣所謂的“蘇聯懷舊風”要追溯到普京2012年5月再次當選總統。至于這股風潮為何興起,還要從當時的政治環境說起。
2011年年底,俄羅斯第一大黨統一俄羅斯黨被指在杜馬選舉中舞弊。一些反對派與境外勢力一唱一和,策劃了多場示威。同一時期,西亞北非多個國家爆發大規模民眾示威,政局生變。政治強人接連倒下,再加上一連串“顏色革命”的先例,俄羅斯自然敲響警鐘。

盡管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在2012年選舉中,普京依然拿到6成選票,在首輪選舉中獲勝。不過,從那以后,俄羅斯內外政策明顯轉向保守,這也是在外界看來俄羅斯變得越來越像前蘇聯的原因。
內外環境在變化,尤其是烏克蘭危機爆發后,俄羅斯民眾的心理也在變化,“應激”般地重拾愛國主義熱情!笆吩姲愕摹彼髌醵瑠W會、克里米亞入俄……俄羅斯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普京的支持率一起沖到頂峰。
不久之后,西方制裁襲來,俄羅斯民眾被卷入又一場“衛國戰爭”。勒緊褲腰帶、與西方抗爭到底的情結顯現在很多俄羅斯人身上。
俄羅斯獨立民調機構列瓦達中心去年12月底向1600名受訪者發放調查問卷,問題是“你會在2018年俄羅斯總統選舉中支持誰”。55%的受訪者回答,還是“普京”,這一結果比2013年4月大幅提升29個百分點。而選擇“能以不同方式解決俄羅斯問題的人”的受訪者比例從2013年4月的41%下降到18%。
無論外界如何評論俄羅斯的政策走向,民眾支持率最能說明問題。不能說俄羅斯民眾有意支持普京帶領國家“向左走”,但在內外交困之下,自由化路線無疑將令俄羅斯陷入戰略被動。
一個國家在抵御外部威脅時,往往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權領導,自上而下尋求戰略突圍。在當下,普京借某些蘇聯經驗、團結民眾共克時艱的做法,至少在不少俄羅斯人看來,是一種優先選擇。(作者劉怡然為“新華國際”客戶端前駐莫斯科記者,編輯:耿學鵬、林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