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9日,韓國國會以234票通過對樸槿惠總統彈劾案,樸槿惠成為繼盧武鉉后又一位遭到彈劾的韓國總統。彈劾案交由憲法法院裁決,這期間樸槿惠將被暫停總統職務。
分析人士普遍擔憂,總統停職帶來的權力真空會否影響韓國內政外交。
另外,憲法法院的最終裁決也暗藏變數。被彈劾雖使樸槿惠名譽受損,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若彈劾被駁回,樸槿惠恐因此得以正常卸任而非提前下臺。
彈劾通過有可能助樸槿惠正常卸任
樸槿惠五年總統任期于2018年2月到期,能否順利卸任已成疑問。
9日下午,韓國國會以234票贊成、56票反對、2票棄權、7票無效通過彈劾總統樸槿惠議案,贊成票數遠超通過彈劾案所需的法定票數200票,也遠超當年盧武鉉被彈劾的票數,樸槿惠成為韓國歷史上第二位遭彈劾停職的總統。
對此結果,樸槿惠表示,“因我的失察導致國家陷入混亂,我有愧于國民……鄭重聽取國會與國民的呼聲,由衷希望混亂局面順利得到平息。今后將依據法律程序,坦然面對憲法法院對彈劾案的判決和獨立調查”。
按照慣例,在國會法制司法委員會委員長權性東將彈劾決議正本和副本分別遞交憲法法院和樸槿惠本人后,總理黃教安即刻代行總統職務。在憲法法院做出裁決前,樸槿惠將保持總統職銜,繼續在青瓦臺生活,也可領取基本工資。
韓國媒體稱,彈劾結果令曾靠標榜原則和信用叱咤政壇的樸槿惠失信于民,耗盡了樸槿惠18年來的政治資產。最近韓國民眾對樸槿惠的支持率曾一度跌至4%,數百萬民眾舉行燭光集會和游行,要求總統下臺。
雖然該結果重創樸槿惠政治生涯,但中央黨校韓國問題專家張璉瑰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如今走到彈劾通過這一步反而可能變成“好事”,即幫助樸槿惠實現堅持到任期結束。
“彈劾案通過,樸槿惠可能無法按照先前提出的方案于明年4月下臺,因為接下來就要進入法律程序,彈劾案進入憲法法院,法院審理和調查都需要時間,不能像國會表決那樣一蹴而就,裁決要依靠證據,證據來自調查,調查要逐條搞清楚彈劾案所列樸槿惠不當行為是否違法。”張璉瑰說。
法學家呼吁裁決不要受輿論影響
憲法法院最遲需在180天內對彈劾議案是否合理做出裁決,該法院是獨立司法裁判機構,對于彈劾有最終審判權,由9名法官組成,均由總統指派,其中3人須是國會提名人選,另外3人須是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人選。
這9人是決定樸槿惠命運乃至韓國政局的關鍵,如果其中6名同意彈劾,樸槿惠將立即下臺;反之,樸槿惠將復職。
韓國媒體認為,鑒于親信門獨立檢察組將展開調查,憲法法院院長樸漢徹也將于明年1月卸任,多數觀察認為,法院會在兩三個月內做出裁決。但也有一些專家猜測,考慮到事情的復雜性,憲法法院可能無法在明年3月前作出裁決。
韓國憲法法院憲法研究官黃道洙表示,國會有充分理由彈劾樸槿惠。涉嫌犯有受賄罪、濫用職權罪等重罪也被寫入彈劾決議,料能獲得憲法法院放行。
但也有法學家提醒,法官不應被輿論左右。前憲法法院法官李時潤認為,應保持政治中立,慎重審理。不管輿論如何,頂住壓力從容不迫是憲法法院應有的成熟面貌。
對于裁決前景,張璉瑰分析說,如果樸槿惠行為被認定違法,那么彈劾案有效,她會下臺。反之,如果從法律層面上無法給樸槿惠定罪,僅僅是樸槿惠手下或閨蜜犯法,那她本人無需承擔法律責任,因此彈劾無效,樸槿惠也將徹底擺脫困境,等待任期結束卸任。
張璉瑰表示,等待裁決期間還可能發生波折,彈劾案本身可能導致分化矛盾,反對樸槿惠的各種政治勢力之間會展開博弈。因此可能讓樸槿惠堅持到明年年底,那時候大選也開始了。
韓國內政外交何去何從令人擔憂
除裁決結果備受關注,樸槿惠停職期間韓國內政外交政策何去何從更令人擔憂。黃教安代為履行總統權限,將面臨薩德和美國新政府上臺所帶來不確定因素等一系列難題。
韓國外交部表示,韓方將堅定不移地推進現行外交政策。對于部署薩德問題,上周,韓國駐華使館公使樸俊勇重申部署薩德的必要性。對于韓方將派誰出席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樸俊勇并未給出明確答復。
據《中央日報》報道,樸槿惠彈劾案備受特朗普團隊關注,正在訪美的執政黨新國家黨特使團成員白承周議員表示,“很多人問我,‘若彈劾案獲得通過,要與(韓國的)誰進行接觸?’。”另外,特朗普方面相關人士也強調韓美同盟相當穩固。
對于韓國外交政策是否會因此發生改變,張璉瑰指出,“代行總統職務的總理不會有大作為,只是看攤子,按照既定方針行事,不會做出任何重大決定,因為他沒這個權威。另外,黃教安能否讓各方滿意必將成為新的斗爭焦點。如果各方不滿意黃教安代行職務,國會要推選新總理,這就要朝野黨派博弈,若無法確定總理人選,韓國政壇可能就此陷入混亂。”
在野黨能否借彈劾獲利仍存懸念
樸槿惠停職留下的權力真空確實給了在野黨機會,一旦憲法法院所作裁決對樸槿惠不利,總統選舉將提前舉行。依據韓國法律,選舉必須在總統下臺或去職后60天內舉行。
但彈劾是一把雙刃劍,在野黨能否借彈劾案撈取政治紅利仍存懸念。一個先例是,2004年在憲法法院否決盧武鉉彈劾案后,當時在野的大國家黨(新國家黨前身)在隨后的國會選舉中遭遇慘敗。張璉瑰指出,若樸槿惠下臺無成熟人選頂替,造成韓國局勢進一步動蕩,那么民眾怨氣就會引向在野黨,在野黨也不要指望在明年大選中獲勝。
《中央日報》指出,除了對執政黨和在野黨,國民對整個政界支離破碎局面的耐性已到臨界點。首爾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本月初進行的民調也印證這一點,韓國朝野三大黨派支持率大幅下滑,自稱“沒有支持的政黨”的受訪者則高達53.4%。在下一屆總統候選人中會支持誰的提問中,29%受訪者回答沒有支持的人選,遠超在野黨文在寅支持率。
進行問卷調查的首爾大學社會系教授張德鎮分析稱,此次事態中,在野黨未能事先應對,僅扮演跟隨燭光集會行動的角色。雖然市民對樸槿惠和新國家黨感到憤怒,但對在野黨的無能也感到非常失望。
韓國前總統盧武鉉彈劾案始末
● 2004年3月初
在野黨對時任總統盧武鉉提出彈劾案,原因是他涉嫌對國會選舉“施加不公正影響”等。
● 2004年3月12日
國會以超過法定的三分之二多數票通過彈劾案。盧武鉉因此被中止行使總統權力,由國務總理代行總統權力。
● 2004年5月
憲法法院對盧武鉉總統彈劾案作出判決,宣布駁回國會提出的總統彈劾案,盧武鉉立即恢復行使總統權力。
● 2008年2月
盧武鉉總統任期正式結束。
新京報記者 王曉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