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
“四川是鄧小平同志的家鄉。在新的形勢下,更要有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精神”
作為西部經濟、資源和人口大省,四川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斗之時,四川9000萬人民如何實現自己的經濟強省、全面小康夢想呢?兩會期間,本刊記者就此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
《瞭望》:近年來,四川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巨大、有目共睹。那么,未來經濟發展有什么新的戰略部署?
王東明:與經濟發達省份相比,四川缺乏有力的梯次支撐。成都“一城獨大”,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均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所以,今后幾年,四川必須構建多點多極支撐,走區域協調發展之路。
實施這一戰略,要在提升成都首位城市的同時,著力次級突破,夯實底部基礎。一方面,做強市(州)經濟梯隊,通過五年的努力,力爭有一批市(州)經濟總量超過2000億元,有一批市(州)超過1500億元;另一方面,做大區域經濟板塊,實施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積極培育成都平原、川南、攀(枝花)西(昌)、川東北“四大城市群”,加快發展成都、川南、攀西、川東北、川西北“五大經濟區”。
《瞭望》:實現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的歷史性跨越,是四川人民多年的夢想,如何讓這個夢想早日照進現實?
王東明:四川要建設經濟強省,工業不強不行。突出發展工業特別是現代制造業,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在全國乃至全球產業分工中占據一席之地。
要重點發展7大優勢產業,推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飲料食品等發展成為萬億元產業集群,推動油氣化工、釩鈦鋼鐵及稀土、能源電力發展成為五千億元產業集群,同時做大做強汽車制造業。把做強優勢產業和化解產能過剩矛盾、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結合起來,抑制過剩產能擴張,淘汰落后產能,騰出環境容量和發展空間。此外,圍繞建設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貿中心、物流中心、科技中心和文化中心,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瞭望》:成都是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未來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四川將有何作為?
王東明:四川城鎮化進程明顯滯后,全省城鎮化率43.5%,比全國低近10個百分點。所以,要堅持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更加注重以人為本、以城帶鄉;要堅持把“宜居”放在首位,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建設全過程;要加快天府新區建設,再造一個“產業成都”。
四川是農業大省、人口大省,必須把城鄉統籌發展與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要總結推廣成都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經驗做法,統籌安排城鄉規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瞭望》:四川是我國改革的發祥地之一,如何繼續秉持改革思想,勇于創新,深化改革開放?
王東明:四川是鄧小平同志的家鄉。在新的形勢下,更要有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精神。要以更大政治勇氣和智慧,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力爭走在改革開放的前列。
要抓住國內外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機遇,把四川建設成為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面向世界500強和國外知名企業,開展招商引資,積極引進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推動區域合作,尤其是積極加強與周邊省區市的合作發展。
今年集中力量辦好財富全球論壇、第十二屆世界華商大會和第十四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把四川對外開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瞭望》:四川如何解決各類民生難題,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王東明:四川人民生活總體水平仍然不高,民生改善的任務艱巨繁重。一方面要加快經濟發展,從整體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民生投入,守住“保基本”這個底線,解決困難群眾基本生計問題。
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貧困地區。全省農村扶貧對象750萬人,特別是高原藏區、秦巴山區、烏蒙山區、大小涼山彝區等“四大片區”發展滯后,貧困問題突出。我們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打一場扶貧攻堅的硬仗。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房方叢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