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海口4月18日電(記者傅勇濤)因清理小廣告環衛工遭遇“悶棍”、六旬環衛工下跪阻止亂發小廣告,這是日前發生在北京、西安等地的咄咄怪事。一些地方治理城市“牛皮癬”十年有余,但非法小廣告依舊大行其道,明目張膽地存在于大街小巷,不少網民追問:城市 “牛皮癬”難道已惡化為“皮膚癌”?
治理多年,非法小廣告卻明“癬”蔓延
十幾年前,由于貼在電線桿、墻壁、樓道口、報亭邊的小廣告泛濫,社會上和不少城市發出了治理城市“牛皮癬”的呼吁。然而,多年治理,這些“病態”的城市“牛皮癬”不僅沒有得到根治,反而“病情”越演越烈。
記者18日走訪海口市多個小區,看到樓道內黑色印章式小廣告一個挨著一個,開鎖修鎖、家政服務、疏通管道……內容五花八門,蓋滿了墻面,甚至樓梯也沒放過。
事實上,在全國多數城市的公共場所非法小廣告都在大行其道,“前赴后繼”將過街天橋、公交站牌、閱報欄等“涂”得一片狼藉。更為甚者,越來越猖獗的小廣告,由偷偷摸摸變得光天化日、理直氣壯,不少人無奈地說中國孩子認識最早的兩個字或許就是非法小廣告的“辦證”二字。
“一般3秒鐘就能噴涂一個小廣告,但清除起來至少要10分鐘。”海口市龍華區環衛局局長陸乙源說,一張小廣告的成本無非幾毛錢,而處理起來則需要幾十元,每年投入的資金可能達千萬元。
面對愈演愈烈的城市“牛皮癬”,各地使出渾身解數進行治理。北京市在人流密集點,試點設立“廣告專貼牌”和“廣告專貼柱”,銀川市曾立法治理小廣告,多地專項治理的“聲音”也不絕于耳,一些市民還自發組織了“鏟客”行動。然而,亂貼亂畫的小廣告“割了一茬又一茬”。
陸乙源說,一邊是城管、環衛等部門耗費人力物力剔除,一邊是防不勝防的小廣告的“雨后春筍”之勢。長久的治理拉鋸戰讓城管部門撓頭、百姓厭惡、市容市貌蒙羞。
非法小廣告整治為何“屢戰屢敗”?
針對城市日益泛濫的小廣告,一些公眾感到費解:“非法小廣告為什么能長期存在?眾人皆知的亂象,政府部門為啥不能根治?”
一些業內人士表示,小廣告打擊聲勢大、效果卻難持續的尷尬,癥結在于“九龍治水”。城建、工商、環衛、公安等部門都可以進行監管,但又都打“擦邊球”,難以形成合力,使小廣告管理出現“真空”。
海口市美蘭區城管局副局長陳海波無奈地說,僅去年他們就進行過28次專項打擊小廣告,但小廣告就像“貓鼠游戲”,查完又貼出來,城管一家的監管很難奏效。為此,記者采訪了海口工商、公安、衛生、城管等部門,這些部門負責人均表示:“如果沒有多個部門聯合執法,長期存在的城市小廣告整治起來有難度。”
此外,據知情人士介紹,2012年以前,一旦發現貼的小廣告,電信運營商根據工商部門的舉報,可以將小廣告上的電話號碼封號。但此后電信運營商不再封號,小廣告也肆無忌憚地泛濫起來了。
記者就此詢問有關電信運營商時也得到了印證。“相關法律規定,除非是危害國家安全、涉及刑事犯罪,公民的通信自由不能被侵犯,隨意封號也是非法行為。”海南省一家電信公司的負責人解釋說。
而對非法小廣告具有最大威懾力的警方介入也面臨難題。“長期大力度專項整治小廣告,警力負擔太大。”海口市公安局相關人士表示,非法小廣告隱蔽性、流動性很強,在警力吃緊的情況下,很難專門介入調查。
缺少地方性法規的支撐也是阻撓小廣告治理的難題之一。陳海波說,目前國內城市都沒有相關法規對城管、公安、工商、市政等在整治小廣告中的職責進行明確劃分,大家各干各的,效果不明顯。
非法小廣告,還有治療“藥方”嗎?
“打擊力度不夠是小廣告難以根治的關鍵。”一些業內人士認為,迫于社會壓力,相關監管部門總是習慣于高強度地“管一陣”,然后又松懈下來,對小廣告監管成為“貓捉老鼠”式的游戲。只有實現對小廣告的全程監管,確保不留死角,才能走出“一陣風式整治”的怪圈。
“地方立法部門應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大處罰力度。”海南省中邦律師所律師張孝民建議,通過完善法律監督,對惡意涂鴉者、小廣告的設計、印刷、發放、張貼等一條產業鏈進行約束,并加大處罰力度和法律責任追究,從根源上斬斷小廣告存在的“根基 ”。
“震懾力度強的公安、城管、工商等部門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設立相應的獎懲制度。”陳海波認為,協調好職能部門的工作范圍,防止內部推諉扯皮,將“懸空的”行政執法落到實處,避免出現監管真空。
“應該形成對非法小廣告人人喊打的局面。”海口市金茂小區的住戶張丹萍說,建議相關部門設立舉報電話和網絡舉報,隨時受理群眾舉報。“只有公眾積極參與制止、檢舉散發小廣告的違法行為,才能拓展政府部門的執法范圍。”
同時,一些專家指出,借鑒國外的一些有益經驗,采取疏堵結合的方式對小廣告合理引導和規范制約。海南省公共關系協會副會長代紅說,對內容不健康和影響市容環境的,一律查封、取締,并追究法律責任,而對那些合法、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小廣告,則需要規范管理,通過設立專門的張貼區域等方式,發揮服務群眾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