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天,犯罪嫌疑人陳水總家,廈門市思明區局口街24號,警方在現場調查。 新京報記者 郭鐵流 攝 |
陳水總:廈門公交車縱火案犯罪嫌疑人,廈門人,無業,生于上世紀50年代 縱火嫌疑人陳水總死了。
據廈門市新聞辦消息,犯罪嫌疑人陳水總被當場燒死。
據多位目擊者的描述,6月7日下午,陳水總獨自離家。監控錄像顯示,傍晚時,他出現在快速公交車金山站,用手推車拉著編織袋,在BRT車站徘徊,一輛人多的公交車駛來時,他上了車。
18時20分許,這輛行駛中的公交車濃煙滾滾,火光驟起,最后被燒得只剩車架。大火導致47人死亡。
黑暗的巷子 陳水總的家在廈門老街深處的黑暗巷子里,一家三口擠在不到30平米的兩居室里 拿著放大鏡的蘇妹(化名)只看了一眼,就用閩南語叫出了照片里嫌疑犯的名字:“啊,水總。”
她的印象里,陳水總是個有些瘦的男人,愛穿襯衣和西褲,樸素但整潔。因為沒有固定工作,常年晃蕩于局口街一帶。
在廈門市思明區局口街,認識陳水總的人都知道,陳和妻子、女兒擠在一套30平方米不到的兩居室里。鄰居們說,陳水總已經在此“蝸居”了30年。
“這里是廈門最老的街道。”出租車司機說。
已經建成幾十年的老房子低矮、逼仄。蘇妹站在家中,能瞧見陳家破舊泛黑的墻壁和沒有安裝鋁合金的窗戶,在這片社區中,只有陳家沒有裝亮色的鋁合金窗戶。
局口街兩側的建筑,一層擠滿了售賣服裝的店鋪和小餐館,人聲鼎沸,音樂嗡嗡作響,樓上是住家其中包括陳家。
通向陳家的路,是僅容一人通過的黑暗巷子,經過的行人隨時會遭遇頭頂落下的不明液體,沒有光,陰影更加昏暗。
但只消一個轉彎,馬上就能步入廈門最繁華的商業街中山路。
老街坊們說,曾經有傳聞說局口街要拆遷,建成繁華的商業街,這里的住戶們歡欣不已,誰知后來就沒了動靜。
鄰居們說,陳家日子并不好過,常年沒有穩定收入的陳水總,偶爾會去打零工,但大多數時間待在家中不干活。陳家生活的來源,都在陳水總妻子身上,除此之外,還要負擔女兒的學費。
“愛找碴”的男人 陳水總很少和鄰里、親戚交往,他一天撥打9次110投訴鄰居,還將和鄰居間的道路封死 在諸多鄰居眼里,陳家三口話少,極少與人來往。
這些年里,看不到任何親戚朋友出入陳家的大門,陳家也從不串門。知情鄰居說,陳家兄弟姐妹七個,陳水總排行第三。“但和幾位親戚的關系也不和睦,經常吵架。”
陳水總家人并不愿對記者談起陳水總的事情。8日上午,有記者試圖采訪陳的哥哥陳士龍(音),陳兄情緒激動,差點發生沖突。而其他的親屬面對提問,也多回答“這事我不知道”。
相比起陳妻和陳女只是沉默,陳水總留給人的印象則是古怪、愛找碴兒。
“他不愛和人接觸,但一開口,10次有9次是跟人吵架。”快餐店的曹姐(化名)說。
8年前搬來的曹姐和許正(化名),租下陳水總舅舅的房子,開了間快餐店,成了陳水總的鄰居,從此兩家爭吵頻繁。
在許正看來,陳水總格外敏感:快餐店的男員工們喜歡用播放音樂,嬉笑打鬧。但陳水總覺得,這是對自己女兒的一種騷擾,于是總對男員工們罵罵咧咧。
除此之外,陳水總抱怨最多的是快餐店太吵,占道經營。曾經有一次,他一天之內撥打了9次110投訴。
最激烈的一次爭吵爆發在兩年前,陳水總要求舅舅將快餐店和自己家之間的通道堵死,舅舅應允,在兩家之間裝上了一扇鐵門。
某一個夜晚,許正突然聽到鐵門外傳來“咣咣”聲,跑過去一瞧,才發現是陳水總正拿著鐵錘在砸鎖:“我就是要走這條道兒。”這讓許正困惑不解:“你自己要封起來的,怎么反悔了?”
再后來,陳水總自己動手用破損的木頭把鐵門釘得嚴嚴實實,不留一點兒縫隙。他甚至把許正家的兩扇窗戶一同釘上了,“說是防止我們窺探他的生活。”許正說。
沒有鄰居去過陳家做客,見過陳家內部的陳設。昨日上午,陳水總家的入口已經被封鎖,警察們守在一旁。
陳水總不容許任何試圖打破封閉的事情。許正的小狗曾有次爬過木頭的縫隙,進入陳家,等他聽見狗叫找過去時,發現陳水總已經把小狗趕到了柜子的陰影下,一邊拿木棍使勁捅,一邊叫罵:“弄死你。”
陳士龍也向媒體證實,弟弟的脾氣并不好。每當看著站在陰影里的陳水總要開始發作時,局口街的街坊們一致地躲得遠遠的:“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街坊們說。
掙扎在貧困線上 二十多年來陳水總生活一直貧困,近年來,與叛逆期的女兒關系不睦 6月8日晚,警方公布了陳水總的殺人動機:經過深入、細致的偵查和技術比對,并在其家中查獲遺書,證實陳水總因自感生活不如意,悲觀厭世,而泄憤縱火。
這與網上一篇據傳是陳水總的“自白”不謀而合,雖未經警方證實,但記者采訪時都一一得到印證。在這份“自白”中,一向對鄰居“強勢”的陳水總示弱,自稱“草民”,并歷數了生活的不幸。
在他的描述中,他曾在1970年因為家庭生活來源被切斷,隨全家下鄉,歷盡艱辛于1983年回城,但沒有安排住房(一家10口住28平方),沒有安排工作,自謀出路直至1994年(40多歲)勉強娶妻生女,后又擺攤賣麻糍為生但攤位遭到取締,數十年一直掙扎在貧困線上。
據媒體報道,住在陳水總隔壁的妹妹證實了上述說法。陳妹介紹,陳水總1983年回到廈門后,只能打零工度日。上世紀90年代,陳水總在家門口開了一家湯圓店,后來因為沒執照被取締。
最近幾年,陳水總多在附近打一些零工糊口。
多位鄰居向新京報記者證實這一說法。而近些年來,陳水總在當地一直以“上訪戶”的形象為他人所熟知,街坊們模糊地聽說,他為了戶口和低保的事情在到處奔走。
陳士龍說,弟弟之前曾領過低保,后來外出打工低保被取消,弟弟因此上訪。
除了想辦法對抗貧困生活外,陳水總還需要應對與正處于叛逆期女兒的矛盾,“家里只有一臺電腦,有時候他和女兒搶著上網。” 陳士龍說。
透過被隔斷的走道,許正經常能清晰地聽到陳水總與18歲的女兒爆發的爭吵,女孩的聲音高亢激烈,陳水總也不示弱。
有一次,女孩告訴父親自己馬上職高畢業,要去實習了,陳水總哼了一聲,帶著些嘲諷說:“你吃得了這個苦嗎?”又引發了一次爭吵。
最后的平靜 近兩年,陳水總變得沉默,有鄰居注意到他生病了,案發前,他一直在為改戶口年齡的事情奔走
鄰居們說,這兩年的陳水總,性情大變,越發沉默。“不怎么鬧騰了,也不怎么愛跟人吵架了。”
大多數的時間里,陳水總獨自待在家中,等待歸來的妻子和女兒。
在安靜的夜里,許正能聽見隔壁陳水總一聲接一聲的咳嗽,沒有停歇,仿佛“要把肺咳出來”,還能聞見飄來的一股濃烈的中藥味兒,但沒人知道陳水總生了什么病。
在事發前20天左右,路過陳家的許正往屋里瞥了一眼,發現陳水總獨自一人在家來回踱步,神情嚴肅,背影看起來“非常孤獨”。
許正突然覺得陳水總有些可憐,他想到了多年前兩家還沒有鬧僵時的一幕:他喝醉了,倒在店鋪和陳家的過道里,從那路過的陳水總嘟嘟囔囔地將他費力地扶起來。
“這兩年太安靜了,我還以為他喜歡這樣的生活。”許正說。他沒想到,這是陳水總最后的平靜。
在網上流傳的署名為“陳水總”的微博里,微博的主人在6月6日這一天,共發布了12條微博,發布時間為18時52分至20時18分。
“陳水總”在微博中抱怨,為了自己的實際年齡問題,相關部門互相“踢皮球”,不肯修改。
他堅稱,當年回廈門時,派出所將自己的年齡少寫了一歲,影響到60歲“辦理退休”,因此要修改戶口上的年齡。據媒體報道,其妹妹也稱,陳水總是1953年生,現在已經年滿60歲。
關于此事,當地社區委員會工作人員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稱,陳水總確實曾經來辦理社保,且事發前仍舊沒有辦理成功。
但也有街坊稱,陳水總并非都如他所說,總遭遇政府機關的推諉。幾年前,他跟當地的居委會和街道辦反映家里的房子是危房,經過幾番交涉后,他的房子由當地政府出資改造。
6月7日下午,陳士龍最后一次見陳水總。他記得當時陳水總并無異常,獨自一人離開了家。
新京報記者 朱柳笛 廈門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