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報訊 昨天,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起草組成員、中央紀委研究室主任李雪勤,就加強反腐敗體制機制創新的熱點進行了闡釋。
今天上午,法制晚報記者就我國紀檢體制改革方向專訪了反腐專家、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莊德水稱,紀檢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轉職能和轉方式,走法治反腐道路。為及早發現腐敗線索,中央紀委巡視將擴至省部級領導干部曾工作過的地方。
職能轉變 加大辦案力量查處腐敗
莊德水說,未來五年紀檢體制改革的核心任務是職能轉變,把與紀委無關的事情逐步去掉,重點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
中央紀委及一些地方紀委已作出機構方面的調整,重點抓遏制腐敗。把職能相近的部門合并,如糾風室與黨風建設室合并、效能監察室和績效評估室合并,多出的科室全部給辦案組,集中力量查找腐敗線索,加強處理。
作風建設將固態化
莊德水說,體制改革的第二個內容是重點抓作風建設,這是新一屆政府上任后的重大改變。過去對領導干部的作風問題多是批評教育警告。近一年來,一旦發現有大吃大喝等行為,就對當事者予以免職撤職,有違法行為還會追究其刑事責任。
以前每到年底,中央紀委和監察部都會專門發通知,要求干部廉潔自律,但大多是喊口號。現在規定詳細且操作性強,如不能收月餅、賀卡,不能用公款買過年禮品等。
如三中全會所說,下一步作風建設須固態化,并建立一些具體制度,包括領導干部個人生活保障制度、領導干部不得利用手中權力為身邊親屬和特定關系人謀取私利制度等,還包括探索實行官邸制、消除特權現象等。瞄準的靶心是肅清官場風氣。
紀委查違紀 檢察院查違法
莊德水說,法治反腐是中央反腐的戰略性選擇。紀委將主要負責違紀違規案件的查處,一旦發現有職務犯罪或觸犯法律的行為將移交檢察院,紀委不再直接插手查處違法案件。
原來的辦案模式是紀委全程介入,包括信訪處理、初核、立案、調查和審理整套程序。這種做法易把領導干部違法變成違紀,僅黨內處理了事。法治反腐要求走法律程序,對職務犯罪進行司法審判,使其成為“鐵案”。
紀委查處違紀與檢察機關查處違法分開辦,避免紀委先查一遍,檢察院介入后再重新查一遍的重復勞動。查清楚就走司法程序,避免用非常規手段獲取供詞。
莊德水說,未來對紀委和檢察機關人員素質的要求會越來越高。紀委人員需準確把握案件移交時點,過早移交嫌疑人可能會轉移贓款;太晚移交又形成不了嚴厲懲處。
以前檢察機關如在規定時間內難調查清楚或取證,可借助黨內“雙規”形式延長調查時間,今后這條路行不通了。
莊德水說,三中全會放出的信號是,紀檢職能調整的方向將是:在保留原來檢查、巡視、派駐等直接監督形式的同時,強調對監督者的監督,不再介入具體事務,出現問題就問責。
有些政府部門本身負有監督職責,如財政部門對于每筆財政撥款都有監督義務;組織部對干部的任免也有監督職能;發改委對其審批項目也應盡到監督義務等。
改革動因“包打天下” 脫離紀委本職
莊德水說,根據黨章規定,紀委的職責是教育、制度、監督、懲處和保護,核心是執紀和監督。但以前紀委管的事過多,手伸得太長,簡直是“包打天下”。
行政審批本應歸政府部門管,但政府部門常拉上紀委,希望紀委監督其程序。但紀委人員工作時間、精力和專業知識都有限,不可能了解所有具體事項,特別是對招投標背后潛規則交易更無從知曉,等于拿紀委當了擋箭牌。
紀委花太多精力監督過于具體的工作,脫離了主要職責,不能充分發揮其組織協調作用。
專家建言
加強派駐組經濟獨立
莊德水說,“原來巡視主要針對省部委一級,今后要下沉一級,到省部委主要領導人曾工作過的地方,更多地發現腐敗線索。研究證明,官員腐敗潛伏期平均為9.5年,一邊升遷一邊腐敗。”
過去僅巡視政府機關,以后對黨內機構也要巡視,包括組織部、宣傳部及一些附屬單位等,目的是看黨內機構在任命干部時是否盡到監督責任,工作是否存在漏洞等。
一些曾被查出腐敗的單位都曾派駐紀檢組,之所以沒發現問題,一是可能介入不了核心;二是雖然派駐人員屬中央紀委工作人員,但其待遇福利受被派駐單位控制,影響其獨立性。
下一步中央將重點解決派駐人員的獨立性問題,可能會在派駐機構的工作方式、職能定位、利益保障方面采取相應措施。比較理想的方式是國家統一撥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