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黄又爽又猛的免费视频播放-国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观看-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不卡网站-国产又黄又a又潮娇喘视频-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亚洲国产乱码在线精品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時事新聞>>國內>>正文
外交部發言人是如何“煉”成的?
(2013-12-16 6:38: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打印本頁

外交部發言人是如何“煉”成的?

外交部發言人趣事:酒后仍念叨臺灣不可分割

  導讀:12月12日,外交部舉行了一年一度的外國駐華記者新年招待會,這同時也是外交部發言人制度30周年的“生日會”。發言人制度被視為打造“透明政府”的“必選項”。外交部是最早設立發言人制度的國家部委,從1983年至今,一共有27位發言人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詮釋中國政策。“問不倒”的發言人是怎樣“煉”出來的?外交部發言人制度是如何從“沒有座位的發布會”發展為“全天候接受提問”的?

  首場發布會:三句話,七分鐘

  這是一場沒有座位的發布會,時任新聞司司長的錢其琛發表講話,這也是他主持的唯一一場發布會

  傍晚時分,北京國子監一所美術館里,一場簡單而熱鬧的招待會正在舉行。

  發言席的一側,83歲的齊懷遠,拄著拐杖,拒絕工作人員為其搬來座椅,73歲的李肇星輕輕挽著他的胳膊。站在最外側的是62歲的孫玉璽,和他隔得不遠的是同為“50后”的沈國放。音樂聲響起,“60后”秦剛、洪磊以及“70后”華春瑩走過去,把他們請上臺。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外交部發言人。

  前外交部部長李肇星親歷了外交部設立發言人制度的過程—

  首場新聞發布會是一場沒有座位的發布會。

  那是1982年3月26日,在外交部主樓的門廳,面對七八十位中外記者,時任新聞司司長的錢其琛針對蘇聯勃列日涅夫發表的關于中蘇關系的講話,發布了一個只有三句話的簡短聲明,歷時7分鐘,李肇星擔任現場翻譯。

  多年之后,錢其琛在《外交十記》中回憶,聲明念完后,沒有提問,也不回答問題。“這是我以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的身份,主持的第一次新聞發布會,也是最后一次。”錢其琛說。

  此后,外交部發言人制度正式啟動,一般由新聞司司長和兩位副司長輪流擔任。李肇星當年在籌備會上建議,是否把司長叫發言人、副司長叫副發言人?“老錢(當時我們對領導的稱呼就這么親切隨便)說:算了,越簡單越好,都叫發言人。”李肇星說。

  1983年,外交部設立了發言人制度。這一年的3月1日,接替錢其琛擔任新聞司司長的齊懷遠在北京國際俱樂部舉行了首場新聞發布會。

  1987年,畢業于南開大學的李金華成為外交部首位女發言人。迄今為止,在27位發言人中,共有5位女發言人。

  從“只說不答”到“來者不拒”

  創紀錄的一次,發言人在60個小時里,回答了各國記者2000多個問題

  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程曼麗教授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外交部發言人制度經歷了從單向發布到雙向互動、從單一發布到多種渠道發布、從傳統媒體發布到多媒體發布的過程。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剛剛開啟改革開放的大門,各國常駐記者大概只有百人左右。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首席記者吉米說,在外交部舉行首場發布會之前,只能依靠中國官方媒體獲取信息。還有外國記者回憶說,當時發稿需要去北京的電報大樓。

  外交部發言人制度設立之初,每周舉行一次記者會,只主動發布,不答問,現場翻譯用交傳,后來改為每月第一周發布會上現場答問。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記者會增加為每周兩次,接受提問,翻譯方式改用同傳。此后,取消了對記者提問次數的限制,直到沒人提問發布會才結束。

  上世紀末擔任發言人的孫玉璽告訴北青報記者,在發布廳里,他最長經歷過2個小時40分鐘的發布會。發布廳之外,創紀錄的一次是1999年5月。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后,孫玉璽隨專機飛抵貝爾格萊德,在60個小時回答了各國記者2000多個問題。

  跨入新世紀后,信息化迅猛發展,互聯網顛覆了媒體獲取信息的傳統渠道。與此同時,中國逐漸邁入世界中心舞臺,國際社會更加關注中國的立場主張。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與時俱進”,設立了24小時值班手機,全年無休接受媒體的提問,用電話、傳真、電子郵件等方式回應媒體的關注。

  2011年9月,例行記者會改為每個工作日一次,外交部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每天舉行記者會的外交部門。路透新聞北亞區總經理杜納德對此印象深刻,他告訴北青報記者,這意味著外交部的新聞發布會更加公開。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外交部又在部委中率先開通了微博、微信,記者會和發言人談話內容在第一時間用多媒體手段發布。

  如今,外交部記者會不只是記者的“專利”,也對普通民眾開放。僅2013年,就有120余批、4000余人次旁聽記者會,包括政府官員、社會團體、熱心網民等各界人士。外交部還會定期舉行公眾開放日,民眾可以和發言人“零距離接觸”。

  “問不倒”的背后

  發言人“潛水”看網評、刷微博,還有“年輕、能干、不可缺少”的“小伙伴”為他們提供智力支持

  和西方國家職業化的新聞發言人制度相比,中國新聞發言人制度更多是職務化的。以外交部發言人為例,基本上由新聞司司長、副司長擔任,但這并不意味著對發言人專業性要求的降低。

  北青報記者梳理對27位外交部發言人的公開報道發現,他們都具有優秀的外語技能,在擔任發言人前有豐富的外交經驗和駐外使館工作經歷,應變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較強。

  作為發言人,要做到接住各國記者的“出招”,既需要知識的積累,也需要對政策的把握,只有全面地熟悉政策以及其背后的考量,才能應對各種各樣的問題。新媒體時代,網絡也是發言人常用工具之一。接受北青報記者采訪的多位發言人表示,他們會看網站的評論,會上微博,但是“潛水”居多。

  “公眾看到的是發言人在臺上的表現,但看不到的是幕后還有許多人、許多部門在支持。”外交部發言人、新聞司司長秦剛說,發言人的一天有“四部曲”:了解信息、思考可能的提問角度、制定答問要點、回答問題,外交部各個司局和其他部外單位都為發言人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

  在日常工作中,和發言人形影不離的是新聞司發言人辦公室團隊,秦剛用“年輕、能干、不可缺少”形容“小伙伴們”。在繁華的朝外大街,發言人辦公室的燈光經常徹夜亮著,這個團隊在24小時跟蹤國際地區的重大事件及媒體的報道。每天上午,發言人都要和團隊一起討論。

  作為發言人,溝通技巧和形象儀表同樣重要。據發言人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他們會邀請新聞傳播方面的學者、中央電視臺化妝師等專業人士給發言人“支招”。外交部發言人、新聞司副司長華春瑩告訴北青報記者,她曾經向高級化妝師徐晶老師“請教”化妝技巧,還讓服裝設計師朋友為她的著裝提供建議。

  發言人不追求“明星效應”

  發言人不是即興表演的演員,也不是那些抱有僥幸心理的學生答卷,必須掌握兩條:說我知道的,說我可以說和應該說的

  對公眾而言,外交部發言人是了解中國外交政策最直接的窗口。在網站論壇上,發言人的言論經常成為討論熱點,有叫好的,有編“段子”調侃的,也有“拍磚”的,甚至有人給發言人寄過鈣片,意思是發言人在有些問題上表態太“軟”。

  外交部第21位發言人劉建超此前在接受北青報記者采訪時曾經表示,外交不能搞成“出氣外交”,因為出氣并不一定能辦成事。程曼麗說,外交部發言人代表國家發聲,并非個人行為,在這背后有國家機制、發布制度的安排,如何發言是政策研究和信息獲取分析的結果。

  在民間,人們往往會對發言人富有個性的回答津津樂道。但在李肇星看來,發言人不是即興表演、追求自我表現的演員,也不是那些抱有僥幸心理的學生答卷,必須掌握兩條:說我知道的,說我可以說和應該說的。

  秦剛也認為,記者會不是展示自我風采的舞臺,不追求所謂“明星效應”。“發言人要愛國、通曉內外、找準定位,要牢記大我,忘卻小我,底氣才會更足,表達才會更準確自如。”秦剛說。

  不過,在嚴格把握政策的前提下,在面對棘手、刁鉆的問題時,很多發言人都會選擇用靈巧的方式“四兩撥千斤”。上世紀80年代末,在一次記者會上李肇星回應各方對鄧小平健康的關注,稱其身體很好。一位外國記者問:“鄧小平是在家里還是在醫院擁有這良好的健康狀況?”李肇星幽默地說:“一個具有普通常識的人都會知道,一個身體健康的人應該住在哪里。”

  2.0時代:發言人如何再出發?

  在一些重大方針政策和事件上,可以利用網站、微博、微信等進行深度解讀,跨部門合作也將越來越多

  過去,外交部記者會是外界能夠聽到中國聲音為數不多的途徑之一。如今,信息發布有了越來越多的手段和平臺。在2.0時代,發言人制度會如何發展?

  在程曼麗看來,發言人和記者面對面交流的方式依然會被保留。從發言人角度看,這種能看到面孔和表情的交流能夠增加傳播親和力;對記者而言,可以直接得到信息回饋,而且有現場感。

  “同時也要考慮到新媒體時代,如何優化新聞發布機制,如何使用讓公眾更能接受的方式。這需要打一套組合拳。”程曼麗解釋,在一些重大方針政策和事件上,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受眾,需要的不僅是簡單的信息發布,可以利用網站、微博、微信進行深度解讀,以進行更有效對話、消除誤解偏見。

  1983年外交部建立發言人制度后,中央提出建立全國新聞發言人制度,國家統計局、外經貿部等部門發言人先后走上前臺。2003年非典疫情發生后,由于新聞發布不及時,造成民眾恐慌,此后中國政府開始制定信息公開條例。今年9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再次強調,要完善政府部門新聞發言人制度。

  程曼麗認為,有越來越多的問題涉及跨部門合作,例如食品安全、東海防空識別區等,在對外發布上也應該形成合力,使得各個部委部門間有更好的協同互動。

  在外交部發言人制度30周年暨外國駐華記者新年招待會上,外交部新老發言人和來自國新辦、國防部、商務部、教育部、國臺辦、衛計委等部門的發言人拍了一張合影,在場的記者笑稱,這是中國發言人的“全家福”。也許,在未來,這樣的“全家福”會越來越多。

  文/本報記者 劉一

  提問發言人

  發言人有何挑戰?如何減壓?

  北青報:被問到印象最深刻的問題是什么?

  秦剛:答不好的問題。

  洪磊:每場記者會都是全身心投入和精心準備的,因此每個問題都是印象深刻的。

  華春瑩:一個周五下午,原本是輕松的心情,但第一個問題就是一位西方記者以極其挑釁的口吻攻擊中國,我頓時熱血沸騰,理直氣壯予以駁斥。會后同事們告訴我,他們當時也都有熱血沸騰的感覺。

  北青報:發言人通常承受很大壓力,如何減壓?

  秦剛:我沒有覺得工作是壓力,只是比較繁忙。

  洪磊:把壓力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同時進行體育鍛煉,主要是打乒乓球。

  華春瑩:打網球。

  北青報: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秦剛:自己。沒有不好的問題,只有不盡如人意的回答。發言人要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

  洪磊:我前面已經有24位外交部響當當的發言人,我如何傳承好這一棒,在這個崗位上不辱使命,是我天天要面對的題目。

  華春瑩:回答好每個問題。既準確傳遞中國政府的聲音,又以大家聽得進去、聽得懂的方式表達出來。

  文/本報記者 劉一

  發言人素描

  我從來沒有跟人吵過架

  圍巾斜搭肩上,筆挺西裝,12月14日,頗有“五四青年學生范”的李肇星,借新書《說不盡的外交》發布,與北大學生面談。

  今年73歲的李肇星是外交部第九任部長。1959年踏入北大,投靠中文系不得被西方語言文學系收留,做過司機夢、記者夢等各種夢,卻從沒做過外交夢的他,因而一只腳踏入外交的門檻。1964年,中法建交,李肇星也正式進入外交部。在《說不盡的外交》中,李肇星回顧了親身參與的美國炸館事件、“9·11”恐怖襲擊、中美匯率博弈等重大事件,這些信息都是首次披露。

  “身經百戰”的李肇星曾舌戰群儒,但在接受媒體提問時,卻肯定地說,從來沒跟人吵過架,不管是做外交還是生活中,他都強調擺事實。在北大校友面前,李肇星回憶饑荒時代做在校門口撿燒餅的夢,沒事爬到未名湖畔的桑樹上吃桑葚,帶著桑葚汁進教室的故事。北大的大師讓他印象尤深,入學之初在小賣部偶遇美學大師朱光潛,而在日后的外交生涯中,他也一直牢記國學大師季羨林的話:假話不說,真話不全說。在《說不盡的外交》中,李肇星說,我說的都是真話。文/本報記者 鄒春霞 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

  發言人趣事

  發言人說“酒話”念叨臺灣不可分割

  “外交部流傳著一個笑話,外交部前發言人沈國放有一次和朋友喝酒,喝高了開始說‘酒話’,嘴里一直念叨著兩句話: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俗話說,酒后吐真言,這位發言人的真言恰恰說明了臺灣問題在中國外交官心中的分量。”

  摘自李肇星《說不盡的外交》

  “(發言人)臺上和臺下還是有不同,臺上西裝革履,臺下比較休閑,所以被認出來的情況也不是特別多。有的時候老百姓會把發言人弄混,比如我有一次就發現有兩個人一邊瞟著我一邊悄聲說,“那不是發言人秦剛嗎?”可能那段時間是秦剛主持記者會,上電視比較多,長得也比我帥,所以大家以為發言人都叫秦剛。”

  北京青年報2009年1月專訪外交部前發言人劉建超

  背景新聞

  外交部發言人制度30年大事記

  1982年3月

  時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錢其琛在外交部主樓門廳處舉行記者會,就中蘇關系發布簡短聲明,這場“三句話發布會”成為外交部發言人制度的雛形。

  1983年3月

  時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齊懷遠在國際俱樂部舉行第一次例行記者會,宣布中國外交部從即日起建立發言人制度。外交部在中國國家部委中率先建立發言人制度。制度建立初期,每周舉行一次發布會,只發布消息,不回答提問。現場采用中英文交替翻譯。

  1983年

  每月第一周發布會上現場答問。

  1986年

  現場答問增加為每月兩次。

  1988年

  每次記者會都允許記者提問。

  1995年

  記者會改為一周兩次,每周二、周四下午舉行。

  1997年

  例行記者會取消對記者提問的次數和發布時間限制,現場答問至無人提問為止。記者會翻譯改為中英文同聲傳譯。

  2000年

  設立發言人辦公室值班手機,每天24小時包括周末和節假日受理記者提問。

  2011年9月1日

  正式啟動新聞發布新機制,例行記者會由每周兩次增至五次。


相 關 新 聞

·外交部否認“中方官員10月份曾秘密訪日”(圖)·外交部就敘利亞、蘇巖礁問題等答問(圖)
·我國60后官員首次晉身外交系統領導層(圖)·外交部回應曾直接或通過伊朗向敘出售武器報道
·外交部駐外使節團在天水考察 王銳 楊維俊會見(圖)·外交部駐外使節團來甘考察 陸浩劉偉平會見
·外交部財務司稱“三公”經費因涉密今年不公開·外交部:“中國覬覦美墜毀軍機殘骸”說法荒唐(圖)

新 聞 推 薦

佳·水岸小鎮項目奠基典禮在秦州區王家磨隆

·省政府考核組督導考核天水教育目標責任完成情況(圖)
·佳·水岸小鎮項目奠基典禮在秦州區王家磨隆重舉行(圖
·【亮點展播】隴東鄉朱灣新村圓了村民別墅夢(組圖)
·清水縣安委會召開2013年第四次全體會 馬越垠出席
·天水在線博主丁曉剛國畫:蘋果送給潘石屹(組圖)
·天水在線走進天水傳統村落——秦州區天水村采風(圖)
·天水市第六次婦女代表大會隆重開幕(組圖)
·清水縣長馬越垠輔導學習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組圖)
·清水縣委副書記趙云清輔導學習三中全會精神(組圖)
·王子生赴清水縣開展雙聯調研幫扶工作(圖)
最 新 圖 片
嫦娥三號著陸器與巡視器分離 玉兔順利抵達月 嫦娥三號落月成功 中國成第三個月面軟著陸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圖) 金正恩姑父被判死刑 法庭現場曝光(組圖) 朝鮮宣布張成澤被判處死刑并立即執行(圖) 主創談《習仲勛》在央視黃金時段播出因3理由

 資訊快遞
·中國國旗在地外天體上第一次“留影”(圖)
·曼德拉下葬兒時村莊 軍機懸掛國旗向其致敬(圖)
·朝被傳逃亡中國副總理現身:韓方瘋言瘋語
·韓預警機首次巡邏蘇巖礁以南 聲稱不損他國利益
·外交部發言人是如何“煉”成的?
·中央政治局常委:使干部從心底把黨紀當高壓線
·中廣協譴責郭德綱 北京臺呼吁電視臺聯合抵制
·伊朗宣布成功將活體猴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圖)
·外電:安倍再要求中國撤銷識別區 稱中日應對話
·外媒:“嫦娥落月”為中國贏得聲望
·美專家贊嫦娥落月 稱中國汲取美蘇教訓為己用
·金敬姬或為肅清張成澤關鍵人物 曾稱丈夫是威脅
·韓國今日正式擴大防空識別區并出動預警機巡邏
·西安街頭發生血案致1死4傷 9名涉案嫌疑人被抓
·嫦娥三號著陸器與巡視器分離 玉兔順利抵達月面
·中央提“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
·李肇星滿意新書說的都是真話
·外交部:對日本領導人惡意中傷中國言論強烈不滿
·金正恩處決張成澤后首次露面 崔龍海等陪同(圖)
·嫦娥三號落月成功 中國成第三個月面軟著陸國家
 博 客
·丁曉剛國畫:蘋果送給潘石屹(圖
·楊彥東:濕地公園靜悄梢
·李三祥:玉泉初冬賦(隨記)
·走進天水鎮廟坪村(圖)
·平沙:靠近春天的雪事
·牧云:烏鎮的夜(圖)
·窗前的老太太
·紅線線系著心上人
 播 客

·天水——伏羲軼事
·天水頂呱呱
·《關山月》
·《尋寶》走進天水
·2013年伏羲大典視頻直播實錄
·天寶文化藝術節開幕式
·山丹鎮——因杯而名
·秦州農村合作銀行
 娛 樂

·中廣協譴責郭德綱 北京臺呼吁電視臺聯合抵制
·國際小姐大賽 嫩模著比基尼走秀跌倒顯尷尬(圖)
·王菲神回復網友“不要喜歡上汪峰”請求:好的
·劉德華露腳踝穿“軍大衣”走紅毯 粉絲稱亮瞎眼
·張國立打快板說年俗 春晚主持表演兩不誤(圖)
·世界旅游文化小姐中國總決賽 20歲佳麗奪冠(圖)
·李湘曬與趙本山合影或主持馬年春晚(圖)
·劉亦菲 江一燕大跳鋼管舞 魅惑性感(組圖)
·大S網曬大肚照宣布自己懷孕:一家有三口了
·三亞國際沙灘健美先生比基尼小姐大賽(組圖)

 社 會
·北京撞倒大媽外籍男子將被拘留后遣送出境
·安徽“殺妻”官員17年后昭雪 獲百余萬國家賠償
·張藝謀回應“不移民”:我和孩子都要做中國人
·6歲男孩給女同學寫情書 稱不說就成別人媳婦了
·“老外摩托車撞大媽”照片拍攝者公開致歉
·北京老外撞人照拍攝者給大媽發短信道歉(圖)
·一山難容二虎 攝影師拍到老虎血拼場景(組圖)
·目擊者:“老外扶摔倒大媽遭訛”與事實不符
·計生局:望張藝謀如實申報真實收入 以此算罰款
·張藝謀:與妻子育有兩子一女 愿接受處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