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文化部長”龍應臺(資料圖)
文化部部長蔡武日前透過前臺北故宮(微博)院長周功鑫傳話,希望“龍應臺女士”以適當身份參訪。對此,龍應臺15日開出條件:強調自己是“部長龍應臺”,且應在兩邊社會都受到足夠尊重的前題下,以適當身份進行,才能落實。
國臺辦新聞發言人馬曉光15日證實文化部蔡武部長確實已對龍應臺發出邀請。馬曉光稱“國務院臺辦積極支持,并樂觀其成。”1月10日,蔡武也公開發出邀請龍應臺訪問大陸的信息。蔡武申明,歡迎“臺灣方面文化主管”龍應臺女士能夠以“適當的身份”到大陸訪問。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15日,在臺灣“文化部”搬家合照活動上,龍應臺接受媒體訪問時對蔡武的邀請作出回應,“他歡迎我去,我也歡迎他來”,訪問大陸要有適當身份。
龍應臺強調自己是“部長龍應臺”。她表示,唯有在兩邊社會都感受到足夠尊重的情況下,以適當身份進行,否則她很難看到怎么去落實。
龍應臺說,她希望北京了解臺灣人民更在乎什么?兩岸要和平繁榮,透過文化的深度了解是最好的一把鑰匙。她訪問大陸的前提,一定要以“臺灣社會覺得獲得充分尊重”的方式和頭銜前往,這個問題不解決,她登陸之行很難落實。龍應臺并說,兩岸關系看的是長期發展,對她而言,并沒有所謂任內一定要造訪大陸的問題。
文化部長蔡武日前在公開面對中外媒體時,糾正翻譯,不應將龍應臺“部長”翻譯為“Minister”龍應臺,而應譯為“Madam”龍應臺。龍應臺回答媒體提問“Madam”龍應臺的稱呼是否“適當”時,回答說:“當然不適當。我是‘部長’!”
龍應臺2012年以臺北文化局長身份接任臺灣“文建會主委”。當年5月20日,“文建會”轉型為“文化部”,龍應臺也將成為第一任“文化部部長”。
龍應臺生于內戰后撤至臺灣的國民黨軍人家庭,原是臺灣著名作家。她2009年推出《大江大海1949》一書,在兩岸三地引起不少爭議。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教授楊念群曾評價說龍應臺的歷史觀是“炮灰史觀”,即那些在戰爭中犧牲的人都被歸結為“炮灰”,都是“受害者”而不具有任何其他的意義。
龍應臺和大陸的關系不只是她的作品在兩岸三地讀者中引起爭議。2012年11月,媒體報道龍應臺還購買了大量的大陸國債,總價額達104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