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開鑿在近百米的山崖峭壁上,圖為麥積山石窟一處雕塑造像。新華社發
6月18日,絲綢之路旅游專列“長安號”首發儀式在西安火車站舉行,滿載的近600名游客踏上了他們的“新絲路”之旅。 東方IC供圖
由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成功申遺的項目。當這個項目宣布申遺成功后,現場掌聲雷動。各國專家在發表看法時,對這條文化線路贊不絕口。
為了這一刻,人們已經等待了26年。國家文物局表示,這個項目的申遺過程,歷時久,難度大,申報項目內容復雜,要求高,涉及面廣,是前所未有的開創性項目。
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了“對話之路:絲綢之路整體性研究”項目,希望以此強調中西相遇時所產生的復雜文化交流,幫助塑造多元特性以及豐富歐亞大陸的共同遺產。
然而,這條從黃土高原上的長安城出發,一路向西,越過河西走廊,直達敦煌玉門關,從樓蘭、哈密,沿著天山山脈的南北兩翼繼續延伸的千年古道,涉及的國家、民族眾多,相互溝通協調,工作繁復。
2011年,項目甚至面臨了“毀滅性”的打擊。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專業咨詢機構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針對絲綢之路提出“廊道”概念,專家建議將2條申遺條件成熟的廊道作為首批跨國申遺項目:一條是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的跨國廊道;另一條是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跨國廊道。
但中國并沒有放棄。2012年,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宣布將聯合申遺。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評價說:“沒有人會以交流為職業。人們放牧牛羊,到了一處,風俗習慣自然就會帶過去。到了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這種交流變成了國家行為。絲綢之路的美好也在于此——從民間的不自覺,逐漸變成了國家和民族間自覺地交流。”
此次申報的絲綢之路段落形成于公元前2世紀,興盛于公元6至14世紀,沿用至16世紀,分布于今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境內。
它經過的路線長度大約5000公里,包括各類共33處遺跡,申報遺產區總面積為42680公頃,遺產區和緩沖區總面積為234464公頃。其中,中國境內有22處考古遺址、古建筑等遺跡,包括河南省4處、陜西省7處、甘肅省5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6處。哈薩克斯坦境內有8處遺跡,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有3處遺跡。
申遺成功后,世遺委員會建議,將其命名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說,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貿易之路、對話之路、和平之路和發展之路,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進一步增進了中國和哈、吉等中亞國家的傳統友誼,成為新時期中國與中亞地區各國和平對話、共同發展的新紐帶。
按照規定,每年每個國家只有一個文化遺產的申報名額。今年,中國的名額,給了大運河項目。絲綢之路其實是我國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用的是吉爾吉斯斯坦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