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項目為何滋生大腐敗?
——揭秘雅安落馬市委書記徐孟加的“一箭三雕”權術之道

雅安原市委書記徐孟加受審

雅安原市委書記徐孟加資料圖
新華網四川頻道9月24日電(記者 吳光于)“中國低碳節能示范樣板”、雅安市“十二五”重點投資項目……近日,隨著四川省雅安市原市委書記徐孟加涉嫌受賄、濫用職權案開庭審理,一系列頂著奪目光環的公共服務項目背后的官商糾葛被曝光。身居要位卻步步滑向深淵,地方在招商引資、工程建設中存在的腐敗漏洞值得反思。
5700萬元國家損失換80萬元個人股份——15億公共服務項目背后的官商糾葛
初秋時節漫步在雅安市雨城區的“熊貓綠島”,行人寥寥無幾。一位市民指著還在建設中的拆遷安置小區感嘆:“盼星星盼月亮盼了4年,現在還沒完全竣工。”
在雅安,“熊貓綠島”是人們茶余飯后總會談起的“大項目”。徐孟加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作為該市“十二五”規劃的重點項目,總投資15億的“熊貓綠島”要成中國乃至世界低碳節能的示范樣板,并成為世界一流的生態會展、度假、經貿、文化中心。
以“雅雨”、“雅魚”、“雅女”著稱的雅安近年來努力打造“雅城”,與全國其他城市一樣,招商引資是當地政府的工作重點。
2010年4月,雅安市政府在“熊貓綠島”項目中確定了先建拆遷安置房,后整體開發“熊貓綠島”的方針,并確定由政府出資建設拆遷安置小區。通過正常程序,兩家公司中標該項目。
2011年3月,香港洪濤公司提交了“熊貓綠島”整體開發方案,并順利中選。同年4月,徐孟加否定了此前市政府確定的建設方針,決定將安置房納入統一規劃設計,并要求相關單位與洪濤公司進行“不流產談判”。最終,洪濤公司將拆遷安置小區的開發權從先前中標的公司手中奪過,并與“熊貓綠島”公建部分捆綁,建設模式改為BT模式(由項目業主委托BT項目單位通過招標方式確定項目投資人,投資人承擔項目的資金籌措和工程建設,項目建成竣工驗收后移交給項目業主,業主按合同約定支付回購款的一種項目融資模式)。
調查顯示,2009年,徐孟加通過胞兄徐某結識了香港洪濤公司董事長余某。余某拋出誘餌,許諾在雅安項目成功后給予兄弟兩人好處,獲得徐孟加認可。余某在成都注冊公司時,贈與了徐孟加和徐某價值80萬元的股份。
拆遷安置小區項目因建設模式改變,造成國家直接經濟損失5700余萬元。
法庭審理表明,除“熊貓綠島”外,徐孟加還在名山區(原名山縣)陳家壩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滎經縣龍蒼溝國家森林公園旅游開發項目中收受賄賂,濫用職權,通過壓低土地使用權出讓費、迫使當地政府放棄森林景觀資源使用費等行為,給國家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共計1.26億余元。
2013年被四川省紀委查處后,徐孟加在檢討書中寫道:“通過引進企業在雅安投資,既能完成招商引資任務,又能凸顯個人政績,還可以‘安全可靠’地謀取利益,達到‘一箭三雕、順手牽羊’的目的。”
明處招商引資暗處權錢交易——公共資源交易領域成權利尋租熱土
四川省紀委統計數據表明,2012年5月以來,四川省查辦貪賄類省管干部22人中就有17人涉及房地產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占總人數77.3%。“工程上馬、干部下馬”已成為很多地方繞不開的怪現象,官商勾結、謀取私利往往被“搞建設”“對外開放”“發展經濟”“招商引資”的幌子所掩蓋。
采訪中,法學專家和反貪工作人員表示,公共服務項目投資領域腐敗頻發,原因一方面在于,公共服務項目投資中政府既是制定政策、掌握審批權的決策者,又是招商引資、投資項目活動中的參與者,雙重角色使得監督流于形式。拉動地方GDP的巨額的投資往往贏得巨額的利潤,商人獲得回報的同時,也對腐敗官員和“中間人”進行“反哺”,形成了“互利互惠”的黑色利益鏈。
另一方面,我國目前層級制的行政管理結構使地方“一把手”獨霸一方,缺乏監督和制衡機制,紀檢監察部門也受制于“一把手”的權威,使監督游離于權力之外。
徐孟加曾在他撰寫的《論思想解放和雅安開放》文中寫到:“在招商引資過程中,要堅決糾正打著招商引資的旗子,引進一些占據資源以小博大的投機商……以政府利益最大化為理由,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的行為……”現實中,卻扇了自己的耳光。
“片面追求GDP的錯誤政績觀導致了地方對招商引資的渴求,往往出現為了追求表面數字的光鮮,犧牲國家和群眾的利益的行為。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公共資源淪為腐敗官員尋租的籌碼。”四川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昕杰說。
樹立正確政績觀 限制公權力干預經濟活動
“斬斷權力尋租之手,首先需要政府擺脫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雙重角色,將公共資源配置權力交給市場、法律和制度。”劉昕杰說。
他表示,政府應當充分承擔起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公共服務、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優化投資的軟硬環境的使命。讓公權力逐漸退出經濟活動領域,才能還市場一個潔凈,還官場一個廉明。
“地方政府必須減小對‘土地財政’的依賴,避免利用土地聚財、斂財、生財。”他說。“改變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分配格局,使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權和財權相對應,才能破除借地生財的內在動力。”
“只有加強公共資源交易的透明性,將之納入統一的平臺進行管理,明確交易規則、規范程序才能有效杜絕幕后交易。”成都市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主任劉學說。
“對官員的監督不能簡單地進行道德說教,加快建立官員財產、收入申報制度勢在必行。只有通過市場化、法治化的全面改革,鏟除產生腐敗的體制基礎,才是反腐敗的治本之策。”劉昕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