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28日電 根據中國全國統一安排,目前,各級組織部門正在對干部人事檔案分級、分批展開系統專項審核。對此,美國《僑報》27日發表文章稱,中國要改變造假不良社會風氣,需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一套“打假機制”刻不容緩。
文章摘編如下:
大陸媒體報道,中國官方近期對官員人事檔案展開審核,有些條件不夠的官員為了“占位子”、“爭帽子”,明知有被查處的風險,仍將“洗檔案”當成上位的“臨門一腳”,修改年齡、增刪履歷等在一些地方成了公開的秘密。某位女官員的檔案除性別外,姓名、年齡、履歷均系造假,如此荒唐,讓外界瞠目。
近年,市場上有假奶粉,上市公司發假財報,部分學生為來美留學甚至提交假材料……聯系此番官員為遷升“粉飾”履歷的做法,坊間直嘆“上梁不正下梁歪”。
如果說假奶粉喝了會讓人致病,那么官員造假盛行則會讓國家得病。當官員邁出不擇手段遷升求權的第一步,第二步難免就是濫權求利,點燃腐敗的導火索。此外,官員造假同樣會破壞社會公平正義,同樣會犧牲政府公信力,同樣都是禍國殃民,其危害絕不亞于腐敗。然而,中國百姓雖對腐敗深惡痛覺,對造假卻態度“曖昧”,因為人人都可能面臨“非常”狀況,需要“非常”手段來應對。
中國要改變這種不良社會風氣,需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一套“打假機制”刻不容緩。中國一貫強調選人用人要德才兼備,但官員造假的失德現象也一直存在,以致民間都總結出了“年齡越填越小、工齡越填越早、學歷越填越高、身份越造越假”的“經驗”。在傳統道德約束力式微的今天,中國亟需建立起可供替代的制度約束力,而美國社會對誠信的重視或可提供部分借鑒。
在美國,任何造假行為都會招致重罰,公眾人物的造假更是轟動社會的丑聞。一旦造假被查,基本就“廢”了,難再有社會立足之本。曾有中國留學生因申請材料造假而被開除;安然公司曾因財務欺詐被罰款5億美元,股票被除名,更招致刑事調查;美國“金牌主播”因對2003年伊拉克戰爭報道失實近日被停職調查……
鑒于此,中國整治官員造假應做到兩點:首先將官員的基本個人履歷公開,接受公眾監督;其次應建立嚴厲的懲罰機制,像美國那樣提高造假成本,讓造假官員“偷雞不成反蝕把米”。若能以此為支點,撬動整個中國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一個有序的“誠信中國”才能立起來。(鐘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