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李克強總理記者會剛剛結束,中紀委便發出一條震驚輿論的反腐動態消息:云南省委副書記仇和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
“明星官員”今日仍登地方黨報頭版
按照云南日報14日的報道,13日,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云南代表團分組審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強調要深刻認識和科學把握法治建設及司法機關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實提高司法權威,促進社會實現公平正義。其中,仇和參加小組審議。
更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哪怕是仇和落馬的今天,云南日報仍在頭版位置刊登了仇和參加活動的新聞。
據報道,仇和是“明星官員”。此前,仇和空降昆明。甫抵昆明,仇和即開始強力推行一系列新政,試圖改變昆明城市“溫吞”的個性。在昆明大力實施的“仇和新政”,確實改變和改善了昆明的城市面貌。
仇和曾因“大拆大建”引發巨大爭議
不過,在一些媒體的眼中,仇和則是“最具爭議的市委書記”。按照南方周末的報道,仇和任昆明市委書記3年后,昆明城處處留下市委書記仇式“鐵腕”的施政痕跡。除了讓官員壓力倍增心驚膽顫之外,“仇旋風”甚至波及了老百姓家陽臺的防盜籠。在宿遷,時任沭陽縣委書記的仇和就曾把街邊打麻將的人追得四處逃竄,違章過馬路的婦女被嚇進了廁所。
實際上,仇和的“昆明新政”與他在宿遷推行的激進改革有諸多相似之處:責令官員招商引資,推行問責制,甚至包括種樹。他在昆明公開了官員們的電話,其實在宿遷他早這么做了,但依然讓人覺得新鮮。
仇和的個性施政其實始于上世紀末。2004年2月南方周末的報道,使時任宿遷市委書記的仇和與“仇和現象”成為社會焦點,F在,他所受到的關注度仍不亞于當年。與仇和類似的個性官員們并非孤例,但很少人能像仇和這樣,一次次受到非議又一次次得到拔擢。
仇和以官治官“效率高”
作為一貫的作風,仇和講求效率,希望在最快的時間讓人們看到好的結果,F在,他創造的“昆明速度”最能“眼見為實”:三年并作一年,擱淺多年的二環路硬是連了起來;落戶手續辦理從28日壓縮至兩天。官員們要連走帶跑,害怕跟不上仇的腳步;帶著狠勁的仇式語錄,在官員中廣為流傳。
實際上,仇和更像是一個老師,一個教官。回顧過往,仇和的施政起點,都是由“治官”開始。在宿遷,他扳倒了前沭陽縣委書記等貪官,撤換了不作為的干部;在昆明,已有1200多名官員因“影響軟環境”被問責。
他的“以官治官”邏輯得到許多民眾的歡迎,卻遭到輿論和學界的批評。一位開會打瞌睡的官員遭免職,被歸結為仇式“人治”之舉,事后證實仇和并未作出罷免指示;某縣就出臺1號文件推廣“同桌同餐、公筷公勺、剩菜打包”,而被批“唯上級論”,其實仇和只是在飯桌上提了一句倡議。
官方澄清了上述“誤解”:它們與仇和無關。但下屬“跟偏”,其實問題不在“偏”,而在于“跟”。激烈批評者北京大學教授姚洋意外地被請到昆明實地考察,驚詫于“上上下下對仇和的支持”,也感慨“一把手的權力真的很大”。
強勢一把手善用“治民之術”
一把手的施政空間之大,也是仇式改革成功的關鍵,卻也是批評者乃至一些同情理解者最大的擔心。2004年,被認為性格溫和的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所所長蔡定劍發表評論《中國需要怎樣的改革家》說,“我們不忍心批評這個人”,但“仇和的無限權力讓人感到恐懼”。
蔡定劍的答案是,中國需要有現代素質的改革家。他認為仇和使用“治民之術”而非“民治”,想成為人民救星,而不是讓人民自己當家做主,“很有些視公民為子民的味道”。十余年前,仇和已被痛批的“招商引資是第一政績”口號,2008年在昆明再次被公開宣揚?峙乱仓挥谐鸷停惠p易向輿論乃至民意妥協或迎合。
仇和習慣于不被理解,“看準的事情,砸鍋賣鐵也要做”。他對自己的“超前想法”和特殊階段發展觀充滿自信。仇和被公認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型官員”,他保持每天必看40頁書的習慣,熟讀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和《世界通史》。
“中國要用五十多年,走完西方三百多年的路,怎么走?只能是壓縮餅干式的發展!2004年,仇和這樣說。在仇和的思想中,許多邏輯看起來充滿矛盾。“不要截然把人治和法治當成是非的兩極,承認宿遷的現狀的話,能不能用人治來推動法治,用不民主的方式來推進民主呢?”
善于“洗白”求和 獲支持者力挺
個性官員主導的改革很強勢,也很脆弱。仇和的“步步高升”,被認為個性開始得到寬容和支持。離開宿遷之后的仇和,在媒體眼中,少了“仇和”而多了“求和”色彩。
2010年9月,一家企業歪曲仇和的批示,詐騙3億元購房誠意金,一度令仇和面臨前所未有的名譽危機,不過事件最終被澄清。實際上,仇和一直有著中國式“清官”的道德形象。在昆明的就職演說中,他曾發表了“無親無故”、“無私無畏”等“八無”感言,他的七個兄弟姐妹至今都在老家種地。
仇和的許多“激進改革”,實用主義色彩鮮明。他曾經的搭檔、時任昆明市長張祖林曾這樣說,“有人認為仇和是理想派,我覺得他是一個實干主義者、是一個現實主義者!
(騰訊新聞綜合南方周末、云南日報、中新網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