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八項規定正三年】有位司長說:感謝中央,那些無聊的日子終于結束了!
我曾經問過一位犯了錯誤的同志,為什么十八大之后、八項規定出臺之后還這樣?他說:過去也有許多規定、制度,每次都是傳達傳達、學習學習,時間一長就放下了,誰想到這回來真的?
今天,新一屆黨中央出臺八項規定正好三年。我的同學、中央機關的一位司長在朋友圈里寫道:感謝中央,那些無聊的日子終于結束了!她的感慨引發大家紛紛點贊,撫今追昔,感慨頗多。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出席各種飯局成了許多公務人員的基本生活方式。如果一個干部沒有人請吃飯,那是很沒面子的。如果他晚餐時間要跑場子才能應付得過來,那足以讓人肅然起敬;太太如果有意見,他就說日本成功丈夫們都是這樣的。
這種生活方式影響所及,全社會樂此不疲,似乎沒有飯局社會就不知怎么運轉了,儼然一種時尚甚至習俗。由于黨的特殊地位,黨內的風氣直接影響社會風氣。多年來我們也經常提“用優良黨風引領社會風氣”,實際上很難落實。
中國人深知“積習難改”,神仙都沒想到能有今天這樣的新氣象,而且只用了三年時間。未來的人們一定以為,既然三年就有了巨變,看來這件事還是很容易的。
“是非經過不知難”!其實,三年以來,許多公務人員對于飯局問題的反應經歷了微妙的反應過程,中央精神與干部的行為產生了由疏到密的互動,這個過程可以初略分為三個階段,回想起來既有意思、更有啟發意義。
第一階段,也就是出臺八項規定之初。那時如果有人打來電話組織飯局,公務人員一般都語氣輕松地回答說:“過一陣子再說吧。”
這句話的潛臺詞很豐富。按照以往經驗,一項新政策、新規定的運行軌跡是先高后低,與日俱降,躲過風頭就沒事了。“好漢不吃眼前虧”,大家都是過來之人,眼力勁都有,誰也不會往槍口上撞,耐住性子等時間流逝,再一醉方休不遲嘛。
我曾經問過一位犯了錯誤的同志,為什么十八大之后、八項規定出臺之后還這樣?他的回答很實在、很典型,披露了那個階段一些干部的內心世界。他說:過去也有許多規定、制度,每次都是傳達傳達、學習學習,時間一長就放下了,誰想到這回來真的?
第二階段:也就是動真格的階段。中央的決心逐漸顯露,從嚴治黨開始上緊發條,紀委在行動,在老虎被相繼倒地的同時,蒼蠅也紛紛被打落,各地各部門處理的違犯八項規定精神、包括公款大吃大喝的黨員干部越來越多,中央紀委網站天天發布相關消息,點名道姓、公開曝光。
相關規矩越來越明晰,問題處理越來越快速,全黨全社會都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嚴肅氣氛。
在這個階段,雖然違規飯局并沒有停止,不知自愛習非成是的人在打游擊,但是受到邀約的時候,一些人的語氣開始謹慎起來:“誰買單?都有誰?”這句話的含義是,誰也不缺吃,為一頓飯丟人現眼不值,所以必須注意安全,公款吃喝不行,與誰推杯換盞也要考慮,總之必須自費。
與此同時,往日社會上顧客盈門的天價酒樓,關閉的關閉,轉型的轉型,大眾菜多了起來,奢華風氣悄然轉變。
第三階段:向縱深發展階段。大約從2014年起,特別到今年,如果再有人悄悄地發出邀請,很多人回答得都很干脆:“有事說事,吃飯就算了吧。”如果實在是可靠的朋友,實在是盛情難卻,一般會這樣折中:“要不,找個地方喝杯茶吧。”
經過十八大之后“眼里不揉沙子”抓四風的重壓,經過三年以來累計查處包括違規公款吃喝在內的104934起案件的震懾,黨員干部紀律意識、規矩意識隨之得到增強,新修訂的《準則》和《條例》應運而生,備受關注。
其表現是,不但公款吃喝較為少見,就是自費聚餐,一般也是在至愛親朋間進行。各種為了利益勾兌、互通款曲而設立的飯局為黨紀所不容,與黨內外風氣格格不入,許多黨員能夠自覺抵制,陳規陋習逐漸淡出黨內,社會風氣隨之向善。
風氣的極大轉變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力量在起作用:許多干部經過兩三年的洗禮熏陶,突然發現自己是新政的受益者——
下班能回家吃飯,夫妻關系好了,孩子的成績提高了;有時間看書,有時間思考問題,精神世界豐富了,工作能力提高了;不再胡吃海塞,有時間參加體育鍛煉,“三高”降低了,心情也好了。許多單位體檢都發現,干部職工健康狀況一年比一年好。
黨員干部在這三個階段的反應軌跡,簡單總括起來就是:由不適應到適應,由不相信到相信,由被動到主動。
很多人從內心認識到,認真踐行八項規定精神,培養高雅脫俗的習慣愛好,走正常而有意義的人生之路,做一個充滿正氣廉潔有為的共產黨員,既是黨和人民對廣大黨員的要求和希望所在,黨員自身也是受益者。國家、民族的利益,與個人、家庭的利益,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結合,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面上的成功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四風是黨風宿疾的癥狀,是滋生腐敗的溫濕環境,骨子里是理想信念宗旨意識的缺失,不保持長期不懈、多管齊下、細大不捐的治理,有可能前功盡棄。
好消息是,我們已經看到了曙光。我那位同學的感慨和眾多的點贊,不但說明許多人已經大徹大悟,正氣在全黨和全社會冉冉上升,更說明落實八項規定精神,用優良黨風引領社會風氣,是黨心民心所向。深得黨心民心的事業,沒有不成功的道理,這是共和國歷史的重要經驗。
(作者系中央紀委駐國家鐵路局紀檢組副組長、監察局長,本文制圖:邵競,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