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12月9日電 “青蒿素是傳統中醫給世界的一份禮物!”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當地時間7日下午在瑞典卡羅琳醫學院的演講獲得全場掌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齊拉特贊嘆:中國傳統醫藥能給科學家帶來新的啟發!


屠呦呦在卡羅琳醫學院演講。(新華社圖片)
懸壺濟世、為人類健康和福祉孜孜以求的科研勇者獲此殊榮,可謂眾望所歸。屠呦呦作為中醫藥學者首獲諾貝爾科學獎,無疑有助于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并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同時也為中醫藥如何走向世界帶來多方面啟示。
首先,青蒿素的發明雄辯地證明,中國醫藥學確實是一個寶庫,應當更加努力發掘。通過對傳統中醫藥的繼承發揚和發掘提高,研究者一定會繼續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從而造福人類。
大自然給人類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資源,中醫藥在幾千年來的實踐中,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對自然資源的藥用價值已有所整理歸納。屠呦呦及其團隊正是植根于先人的醫藥智慧積淀,從《肘后備急方》等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得靈感,經過艱辛努力,最終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
新的醫療實踐證明,不只是青蒿素,中醫診斷和中藥治療還非常符合埃博拉病毒等其他高危傳染病的診治要求。中醫藥作為中國獨特的醫療資源,造福人類健康和衛生的潛力巨大。

本草綱目提到了青蒿。(新華社圖片)
其次,通過現代醫學技術和標準,中醫藥的潛力有望進一步發掘出來。以青蒿素為例,它的研發過程與中醫藥傳統的“煎煮熬”截然不同。從藥材篩選提煉、臨床試驗、結晶獲取、結構分析、人工合成直至新藥研發,現代醫學技術和標準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也說明中西醫藥各有所長,兩者有機結合,優勢互補,將具有更大開發潛力和更好發展前景。
青蒿素的故事還說明,中醫藥完全可以與世界更好對話。
有些醫藥界人士認為,用化學方法提取后的中藥,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中藥”了。青蒿素獲獎故事則證明,摒棄門戶之見,勇于對話世界,中醫藥會有更大潛力。
實際上,從天然產物提取藥品并非中藥獨有,現代醫學中,很多藥物原本就來自植物,包括阿司匹林、奎寧、麻黃素、紫杉醇、水楊酸、顛茄、莽草酸等。此外,與青蒿素類似,從砒霜中發現三氧化二砷,研制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等藥物,也是以現代科學方法所獲得,遵循現代醫學標準確立其療效。
無論西藥、中藥,安全有效的藥就是良藥。中醫藥現代化的道路應該是多元的。一個藥是否有效,應該用臨床數據說話,這樣才能做到病人信服、市場認可。青蒿素的故事,堪稱中醫藥與世界的一次成功對話。
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推進中醫藥創新驅動發展,強化科技支撐;通過集成生物醫學、系統科學等研究方法,創新發展中醫藥理論和技術;通過加強中醫藥科技規劃和項目的統籌等多種措施,中醫藥必將更多造福人類。(記者楊駿, 編輯馮武勇, 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