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云2015)2015,中國科技大盤點
新華網上海12月21日電(記者 王琳琳)2015年,誰是中國科技界最牛的“牛人”?這一年,我們又造出了哪些“神器”?發生了哪些大事將推動科技的進步與科研成果的轉化?
“牛人”

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的2015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結束后,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展示獲得的獎章。 新華社記者 葉平凡 攝
【屠呦呦】本土科學家首獲諾獎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應用在治療中,使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顯著降低,因而被授予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
屠呦呦捧獲諾獎,是中國科技繁榮進步的一個縮影。鐵基超導、量子通信、中微子、干細胞、高性能計算,隨著中國不斷重視基礎科學前沿領域的研究,不久的將來,一大批原始創新成果將會“撲面而來”。

劉慈欣(資料圖)
【劉慈欣】科幻啟蒙“神作”來襲
飛行器是不是能夠達到光速?宇宙背景輻射究竟指什么?維度跌落是否可能存在?……8月22日,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斬獲“雨果獎”。有人說,《三體》開啟了中國人的“科幻元年”。劉慈欣說,《三體》讓中國文化在國際上有了更多“存在感”,但還沒到中國科幻最好的時代。
科普科幻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國家的科學成就、科研實力和創新能力;一部高水準的科幻作品,往往也能起到重要的科學啟蒙和傳播作用。對于科研實力不斷增強、公眾科學素養同步提高的中國來說,《三體》科幻科學潮,來得正好。
“神器”

11月2日,我國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在中國商飛公司新建成的總裝制造中心浦東基地廠房內正式下線。 新華社記者 裴鑫 攝

11月29日,ARJ21新支線飛機從上海飛抵成都雙流國際機場。 新華社記者 裴鑫 攝
【大飛機】C919下線,ARJ21交付
11月2日,我國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機總裝下線;11月29日,ARJ21國產噴氣式支線客機首架飛機正式交付成都航空公司。中國人的“大飛機夢”正在無限逼近現實。
大型客機的研發和生產制造,是一個國家航空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一個國家制造業實力的一把“標尺”。幾十年來,我們因種種原因錯失研制自己大飛機的機遇,長期處在“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時代。而今,如同響當當的“高鐵實力”“核電出海”,大飛機也在搶占全球科技經濟發展“制高點”上帶給我們更多自信。

這是“互聯網之光”博覽會現場展示的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12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北斗導航】“中國坐標”再發力
3月,中國首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升空,天基導航系統建設邁出由區域運行向全球拓展的第一步;8月,實時厘米級軍民兩用北斗衛星導航核心板卡研制成功;9月,“基于北斗高精度導航定位的閱兵車輛訓練考核系統”讓車輛方隊等速時間誤差在0.3秒內;11月,我國首顆40納米北斗多模射頻基帶一體化芯片正式量產……
過去的一年,“中國坐標”無論在技術突破還是應用開發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高精度北斗衛星導航產業化迎來“黃金時代”。

【“悟空”】“上天入海”續寫傳奇
12月17日8時1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中國科學衛星系列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升空。占宇宙95%以上的暗物質和暗能量由萬有引力定律證實存在,卻從未被直接觀測到。“悟空”的成功發射和在軌運行有望推動我國科學家在暗物質探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對促進我國空間科學領域的創新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上天入海,中國科技今年不斷續寫傳奇:9月,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首發箭”——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搭載20顆技術試驗小衛星奔向蒼穹,創造了我國歷史上“一箭多星”的新紀錄;10月,我國首臺萬米級無人潛水器和著陸器“彩虹魚”號在南海成功完成4000米級海試,為中國萬米級載人潛水器的研制奠定了重要基石。
大事

【科技成果轉化法】讓科研“陳果”釋放新動能
10月1日,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正式施行。大量“陳果”有望煥發生機,一批高校教師、科研人員可能身價千萬,企業可與各方主體獨立或聯合開展務實深度合作、一系列“硬邦邦”的產品將陸續走出實驗室……
與現行法律相比,科技成果轉化法的修訂可謂“大刀闊斧”,它扭轉了“重理論成果、輕成果運用”的評價導向,對科研人員的權益進行了全方位保障,明確了企業在科研中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了從法律層面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保駕護航。

這是在浙江烏鎮西柵景區一條小巷里光繪的“@”圖案(12月14日攝)。 12月16日,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省烏鎮開幕。 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世界互聯網大會】讓“互聯網之光”照亮未來
12月,隨著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舉行,全球互聯網行業再次進入“烏鎮時間”。
3天時間里,來自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位嘉賓齊聚烏鎮,習近平主席發表主旨演講,多國領導人、重要國際組織負責人致辭。10場論壇、22個議題相繼展開,全面探討“互聯網+”。涵蓋無人車、虛擬現實攝像、移動操作系統等眾多互聯網發展最新成果的“互聯網之光”博覽會吸引各界目光。
當白墻黛瓦的古鎮遇上互聯網,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讓世界聆聽互聯網發展的中國故事,同時也向世界傳遞出推進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的中國理念與共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中國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