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濟南西站等待乘坐高鐵的市民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市長楊魯豫,他在幾名年輕人的簇擁下走向列車。當天,楊魯豫被調查的消息傳開,和他一起被帶走的,還有其秘書和司機。濟南一些干部議論紛紛,“流傳多年的落馬消息至此終于應驗了”。
書記告誡市長不要“刷存在感”
2012年初,濟南市委書記、市長雙雙換人。山東省委常委、秘書長王敏調任濟南市委書記,泰安市委書記楊魯豫調任濟南市長,二人正式搭班。
2012年,在山東省十一屆人大五次會議上,楊魯豫表示“5年內,濟南的地鐵建設肯定要啟動”。此時,不同聲音傳到楊魯豫那里:“濟南是泉城,滿地下鉆洞必定破壞水脈。誰讓濟南泉眼干了,誰就是濟南的千古罪人。”事后楊魯豫得知,這是王敏向他喊話,意在告誡他“書記還在,市長不要‘刷存在感’”。
經過這事,楊魯豫感覺到王敏的霸道,他通過間接渠道向王敏“示好并示弱”。楊自稱是官場的“中老年人”,“濟南市的事兒,全憑王書記說了算”。
即便如此退讓,王敏還是令楊魯豫覺得“步步緊逼,沒有發揮空間”。有時楊魯豫也會向心腹抱怨幾句,“好歹我也是個市長,完全無所作為,以后地方志上不好看。”
事實證明,楊魯豫擔任濟南市長的4年時間,政績的確乏善可陳。但在他任上,濟南GDP總量在山東省內一直無法擺脫“千年老三”的地位,反而被青島、煙臺越拋越遠。“進位”之說淪為笑柄。
王敏落馬后,楊魯豫擔心自己的問題被牽出。但時隔一年,楊魯豫仍穩坐市長位置,他開始放松下來,并想重塑自己的市長形象。恰在此時,山東山水控制權爭奪愈發激烈,這在楊看來是重塑形象的絕佳時機。
山東山水是山水水泥的附屬公司,天瑞集團于去年底取得山水水泥的實際控制權,并與原實際控制人張才奎父子發生糾紛。
“為穩定山東山水公司運營,維護濟南金融穩定”,去年12月7日,濟南市政府派駐工作組進駐山東山水。山水水泥認為,此舉已構成非法干擾公司合法經營,遂向香港高等法院提起對濟南市長楊魯豫及副市長蘇樹偉的訴訟。
訴訟大戰尚未正式開啟,楊魯豫即落馬。山東山水一名工作人員說:“形象尚未重塑,就徹底坍塌了,楊市長夠滑稽。”
與濟南的幾次緣分
楊魯豫的仕途生涯主要集中在國家建設部與山東省之間。
1997年底,楊魯豫從東營市委常委、副市長任上調任山東省建委副主任。一年半后,他被調往國家建設部,擔任建設司司長等職。2003年5月,楊魯豫再次調任山東,擔任濟南市委副書記、副市長。2008年,楊從濟南調往泰安擔任市委書記。3年后,楊魯豫再次回到濟南,擔任濟南市長。
在一名濟南官場人士看來,第一次濟南之行,楊是“興高采烈地來,興高采烈地去”;第二次是“春風得意地來,意興闌珊地去”;第三次是“志在必得地來,而后一去不復返”。
擔任濟南市委副書記、副市長伊始,楊魯豫的部下提醒他要和時任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段義和搞好關系。楊認為自己是國家部委下派干部,比段“正得多”,“行為做事不怎么把段放在眼里”。這得罪了段等一批濟南官場“老人”。
2007年,濟南官場迎來換屆之年。被認為是市長有力競爭者之一的楊魯豫卻未能如愿以償,楊認為是段義和故意整他。
事實上,在濟南“得罪老領導”,楊魯豫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1992年初,時任濟南市長翟永浡敲定拆除被稱為“遠東第一站”的濟南老火車站。作為“建筑老八校”的畢業生,又有在國家建設部的任職經歷,楊魯豫自恃為該領域專家,認為翟是破壞文物,并質疑新火車站質量不如老站。不少人認為此舉不尊重老領導。
2012年,他擔任濟南市長后,即著手研究復建老火車站;2013年8月,復建工程正式啟動,火車站又成工地。然而,工程伊始即引發建筑界非議,被指“拆而復建”,“一蠢,再蠢”。
誠心拜神 糊涂為官
千佛山曾是楊魯豫常去之地。
近30年來,卸任濟南市長多數轉任山東省政協或省人大副職,“很少有人能更進一步”。
2003年6月3日,46歲的楊魯豫被任命為濟南市常務副市長,春風得意。他自信能打破上述定律,在50歲前“轉正”。
2007年濟南政府換屆時,楊魯豫轉任專職副書記。彼時的楊魯豫意志消沉,常常喝酒。他曾在酒后向交好的同僚大倒苦水:“濟南官場,鐵板一塊,針扎不進、水潑不進。”他自認是泉城官場的邊緣人。
半年后,段義和案發并不斷發酵。當楊魯豫昔日的老同事,濟南市委常委、副市長郭作貴被牽出后,楊幾如驚弓之鳥。他與段義和本就不和,生怕此時的段義和為求輕判而攀扯自己。那段時間,楊魯豫往千佛山跑的次數比去市委還多,每次都在萬佛洞駐足良久,口中不斷禱告。
不久之后,山東迎來又一輪人事調整。楊魯豫認為仕途轉機已至,便四處活動,謀求去山東省內的重要地市擔任正職領導。最后,楊魯豫去了泰安。
“在外人看來,泰安地近省會濟南,來往方便,消息靈通。”泰安市一名干部說。
就任泰安市委書記后,考慮到泰山的道教文化傳統,楊魯豫“由佛轉道”,對碧霞元君和東岳大帝頂禮膜拜。每逢修路架橋前,楊魯豫總會找大師算一算,擇良辰吉日開工。
但最終誰也沒能庇佑楊魯豫順風順水,反而使其“晚節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