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28日 河北唐山 7.8級地震 24萬人罹難 40年間,一座新城在廢墟上重生
記憶深處的那座城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祭
1976年7月28日凌晨,沉睡中的唐山遭遇7.8級大地震,僅23秒,工業重鎮夷為廢墟,死傷之重,令人心驚。
然而,這座被預言“將從地球上被抹去”的城市,卻因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強大支持,重新在廢墟中頑強崛起,煥發出新的生命。
40年過去了,唐山早已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但唐山人始終不曾忘記的,除了災難帶給他們的傷痛記憶,還有舉國馳援的感動。也正是這些不能忘卻的記憶,支撐起唐山這座希望之城。
唐山大地震已經過去40年了,唐山大地震的經歷者、救援者以抗震精神為支撐,堅韌不拔地奮斗著。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紀念日之際,華商報記者走近親歷大地震的新聞人物,重溫這段不能忘卻的記憶。
>>地震來襲
4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猶如400枚廣島原子彈,在距地面16公里的地殼中猛然爆炸,這座百萬人口的城市被頃刻夷平……
時間: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
震級:里氏7.8級強震,震中烈度高達11度。
傷亡:包括天津在內的所有受災地區,共有24萬余人喪生,16萬余人受重傷。
唐山人口傷亡最為慘重,全家震亡7218戶,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第二,僅次于1920年發生在寧夏的海原地震。
屋毀:唐山倒塌和嚴重破壞的房屋約有65萬余間,1050余萬平方米,全市97%以上的工業和民用建筑被摧毀。
>>全國馳援
14萬人民子弟兵頂著頻繁余震,冒著生命危險,用雙手、用鐵鍬等最簡陋的工具,從瓦礫中救出了1.64萬名群眾。
同時,5萬名干部和工程技術醫務人員、數十萬噸物資馳援唐山。
10萬名重傷員轉送到全國各地,得到及時救治;
打贏震后防疫滅病的攻堅戰,創造“大災過后無大疫”奇跡;
4204名地震孤兒有了新家,重新體會到父愛母愛;
3817名地震截癱傷員,得到精心治療和護理……
>>災后重建
據估算,重建唐山需要立即清理出去的廢墟多達3000萬立方米,如果碼成1米寬、2米高的城墻,可以超過萬里長城的長度。
救援之后,來自全國各地的10多萬建筑工人進入唐山,火速開始重建。
震后一個月,建筑面積達20萬平方米的河北1號小區開工。統計資料顯示,到1986年6月底唐山復建完成,恢復建設竣工面積1800萬平方米。市區建筑物、城市生命線工程等均具備8度設防功能,成為世界“抗震型城市”的標桿。
1986年年底,唐山市23萬戶居民搬入新居,占當時總戶數的98.5%。
唐山人說,10年間,汽車拉走了一個唐山(廢墟唐山),內部消化了一個唐山(簡易房唐山),重新建起了一個唐山(新唐山)。
采訪背景
安啟元:
防震減災最怕豆腐渣工程
安啟元:1933年7月生,陜西臨潼人。西北大學地質系畢業。
1956年參加工作,1977年8月起,任國家地震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局長、黨組書記。1988年6月起,歷任中共陜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中共陜西省委副書記。1994年11月,任中共陜西省委書記、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1997年1月,任陜西省政協主席。
唐山大地震為何如此慘烈?它給我國防震減災工作帶來了哪些警示?
7月23日,華商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唐山大地震后出任國家地震局局長,并曾擔任中共西安市委書記、陜西省委書記、陜西省政協主席等重要領導職務的安啟元同志。
“二十幾萬人啊,一下子就沒有了”
華商報:唐山大地震發生后您曾參與現場救援,當時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安啟元:唐山大地震發生時,我在石油部地球物理勘探局工作,工作地點在河北徐水,屬保定地區。當晚,我在河北任丘一個剛蓋的房子里住著。地震發生,房子搖動起來時,我已經醒了。剛醒,就從上面掉下來一塊磚頭,落在離床頭不到一尺遠的地方。我趕緊起來打電話,把院子里的工作人員都叫起來。隨后,就準備車輛往唐山進發了。
由于房子倒塌、道路阻塞,我是天亮以后才出發的,到了以后首要任務便是救人。當時余震不斷,房子還在繼續倒塌。那場景特別慘,天氣很熱,遇難者的遺體都被尋找出來轉移走。二十多萬人啊,在這次地震中一下子就沒有了。要知道,唐山震前人口有90多萬,當時是一個很繁華的城市。
“華國鋒說唐山地震預制板把人害死了”
華商報:唐山大地震過去已經整整40年了,那次地震傷亡人數為何如此慘重?為什么傷亡數字在三年以后才公布?
安啟元:在地球上我國正好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或者叫喜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帶)夾角的位置,所以是一個多發地震的國家。我國臺灣、新疆都是多地震的地區,包括云南、四川、貴州、青海等省都是。
唐山大地震使我們國家和人民遭受了慘重損失。唐山大地震之所以慘重,首先是因為發生的時間是凌晨,而那時人們正在睡覺。其次,震源就在唐山市下面。地震爆發點距離地面的深度叫震源深度,震源深度越淺破壞越大。唐山大地震的震源深度在地下12千米,屬于中源地震。另外,建筑上的原因也比較大。時任國家領導人的華國鋒同志當時也到現場去了,他曾說過“地震時房屋的預制板把人害死了”。使用預制板的建筑應該在兩端用鋼筋做整體連接,若只是把預制板放在上面,墻向外一斜,預制板下來就把人砸了。唐山地震中的很多傷亡情況,就屬于這種情形。
唐山大地震中傷亡數字的統計,費了很大的勁。我親自參與了統計,這些數字是從下面一層一層調查統計報上來的,畢竟這是自然災難。統計中的重傷者也不是一般的受傷,大都是斷胳膊斷腿的傷情。
“地震預報比氣象預報難多了”
華商報:據了解,1975年我國曾成功預報、預防了海城7級以上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預報工作如何?地震預報工作的難度主要在哪里?
安啟元:地震預報有三個要素:在什么地方發生、什么時候發生、發生多大的地震。但要準確預報這三個要素是非常困難的。
氣象預報通過衛星云圖可以看到、采集數據分析,而地震信息來自于地下,無法直接捕捉看到,比氣象預報難多了。
近幾十年,我國地震工作的水平在不斷地提升,也有新的發展,在一些領域還處于優先地位。但就地震預報來說,還處于加深研究、進一步探索、克難攻艱、積累經驗的過程。
唐山大地震發生后,有的人產生埋怨情緒,甚至還有人要追究科學家的責任,對此我表示不贊成,曾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向公眾介紹地震預報是一門科學。在這個領域,目前還達不到完全準確預報的水平。
“不能單單依據一種現象就說可能發生地震”
華商報:地震到來前的宏觀異常現象,能不能作為預報地震的參考?
安啟元:在群測群防的那個年代,總結過許多地震到來時的一些特殊反應。比如遼寧海城地震前就有一種特殊現象——蛇出洞。蛇為什么出洞呢?有一種說法,認為大震前地殼深部會產生一種氣體,蛇在地底下待不住就出來了。東北很冷,蛇在外面都凍死了也不回洞。比如鴿子,鴿子的腿上有個震動小體,頻繁的小震動會使鴿子產生異常。此外還有地下水變渾濁,氡氣異常等等,這些都叫做宏觀異常。這種異常是存在的,但不一定是對應地震的,與地震無關的這類異常也會經常發生。
宏觀現象很復雜,有時是偶然的,判斷起來難度很大。不能單單依據哪一種現象,就說可能發生地震。再說若根據其中某一種現象就預報說有地震,那每天都可能有地震,這還了得?另外,如果這樣預報,還會產生許多社會問題。
總的來說,地震預報是個科學問題。要解決問題,最主要的是要加強地震科學研究,在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中得以提高和發展。
“唐山地震對西安影響小,因不在同一個地震帶上”
華商報:唐山大地震后不到二十天,1976年8月16日22時06分,四川西北部的松潘、平武地區也發生了7.2級地震。有專家稱,和唐山地震相比,這次地震對西安的影響更大。這是為什么?
安啟元:地震的影響,和地質構造有關系,和距離也有關系。唐山位于華北平原地震帶,松潘位于南北地震帶上,西安則地處汾渭地震帶南段。另外,西安與松潘的距離,也比唐山更近。從地震分布圖上看,南北地震帶是斜著上去的,長度上千公里,寬度四五百公里。南北地震帶對我國影響很大,松潘地震和包括汶川地震在內的四川發生的地震,以及云南、貴州、青海,都位于這個地震帶上,我省的漢中、寶雞等地也位于這個地震帶上。由于距離比較近,四川的地震一般對西安的影響比較大。
“防震減災任務艱巨,豆腐渣工程是最害人的”
華商報:唐山大地震給防震減災工作帶來的警示是什么?有哪些經驗和教訓值得總結?
安啟元:科學在不斷發展,地震科學研究也在不斷深入。由于實踐多了,抗震經驗也越來越多了。總的來說,情況是越來越好了。但問題是難度很大,我們采取的所有措施都要經得起地震的實際考驗。所以,防震減災的任務是很艱巨的。
針對城鎮化趨勢,最重要的還是要把建筑搞好,建筑抗震的標準要提高,工程設計要合理,施工質量要搞好,不能搞豆腐渣工程,豆腐渣工程是最害人的。和預制板相比,現在的剪力墻結構建筑改進得很多,用鋼筋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整體結構,地震來了就不容易搖得動,或者雖然搖動了是整體搖動,不容易塌下來。從而減輕災害,減少人們生命財產損失。
就我省防震減災工作來說,最關鍵的是建筑標準要提高,設防要好;此外要加強公眾的防震、抗震意識。地震應急避難場所雖然使用次數不多,但關鍵時非常重要,我覺得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應該和休閑娛樂運動場所結合起來建設,把應急和平時結合起來建設是最好的。
“我國抗震經驗和水平在國際上是比較領先的”
華商報:作為普通市民,在地震發生時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才能更大程度避免傷亡?
安啟元:人民群眾要怎么防震呢?要注意,小屋子要比大跨度的屋子抗震好。同樣一座建筑,比如大會堂或大廳,門道那一塊兒相對比較安全。從抗震角度來說,大空架、大空場比較起來,就不如小門道更安全。再比如地震來臨時,桌子底下小小的空間就可能救人一命。但具體該藏到桌子下還是桌子旁邊的三角區,還要看具體情況,桌子木料是否結實也要考慮,總的來說,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日本抗震經驗多一些,美國的科技交流多一些。而我國由于遭受的地震災害多,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所以實踐經驗也很多,科技水平、防震抗震經驗和水平在國際上還是處于領先地位的。
我已經離開地震工作崗位很久了,以上只是一些記憶中的回憶。近幾年,地震工作有許多創新和發展,知之甚少,不能談及。 華商報記者 馬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