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日前簽署通令,給4個單位、15名個人記功。其中,63620部隊一室研究員陳德明,海軍工程大學艦船工程系艦船性能教研室原教授董文才和61786部隊原研究員方平被記一等功。
被授予一等功這三人有何來頭?此前還有哪些個人和單位曾被授予此類榮譽?觀海解局(微信ID:guanhaijieju)梳理發現,自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以來,習近平主席每年都會在8月份簽署通令,給多個單位及個人記功。此外,2015年9月,習近平還曾嘉獎參加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的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全體官兵。
“反導尖兵”陳德明
26年來參與數百發導彈武器試驗
反導是戰略防御的堅盾,是大國博弈的重要籌碼。今年7月,央視網、《解放軍報》等媒體接連報道了被人稱為“陳鐵人”的戈壁軍人、導彈試驗專家陳德明。

據央視報道,1986年,還在讀高中的陳德明觀看了一部電影,影片中,我國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呼嘯升空的壯美畫面令其震撼不已,心中悄然埋下了一個為國征戰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他報考了當年唯一開設航天動力學與飛行試驗專業的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只有荒涼的大漠,沒有荒涼的人生。既然選擇了,就要做個堅毅的行者。”陳德明暗下決心要扎下根來好好干一場。在遭遇不知道“發射窗口”是何物的尷尬后,陳德明開始近乎癡狂地學習,看專業書籍、向老專家請教。一個月后,他獨立計算出“發射窗口”,還撰寫了一篇科技論文。
在執行任務中,陳德明發現導彈武器試驗1次只驗證1個目標,1個導彈武器型號需要多次試驗,周期長、投入大。經過縝密分析研究,他大膽建議在1次試驗中同時驗證多個目標,結果成功了。這種試驗方式一直沿用至今,節約了試驗經費,加快了導彈武器裝備部隊的進程。
21世紀初反導項目落戶基地,陳德明受聘成為項目專家,牽頭攻關反導靶場試驗技術。通過近千個日日夜夜艱難攻關,陳德明和他的團隊擬制了上百份試驗文書,實現了“構建一個體系、形成兩種能力、突破三項關鍵技術”的論證目標。
2010年1月11日,首次試驗如期進行。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攔截彈猶如利劍出鞘直刺蒼穹,一擊命中靶彈。反導試驗初戰告捷,為我國反導技術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數十年來,陳德明參與執行數百發導彈武器飛行試驗任務,牽頭完成10多個重大研究項目,為加快我軍新型作戰力量建設、提升作戰能力作出突出貢獻。26年,從對導彈武器試驗一無所知,到成長為技術專家,再到科技創新團隊學科帶頭人,陳德明一直在傾力打造“國之利劍”、鑄造和平盾牌的路上,砥礪前行。
艦船專家董文才
3個月完成某新型艦方案設計
據新華網消息,董文才,男,1967年10月出生,湖北武漢人,是海軍工程大學艦船工程系艦船性能教研室原教授、博士生導師。

董文才(左三)在醫院期間與學生交流
董文才長期從事艦船水動力領域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工信部船舶高新技術項目、總裝探索研究重大項目等重點項目30余項,被SCI、EI收錄論文30多篇,先后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軍隊院校育才獎銀獎,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三等獎各1項,國家發明專利4項,被評為海軍優秀共產黨員、海軍學習成才先進個人。此前曾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2009年,某新型艦完成方案設計,準備轉入技術設計,航速達不到研制目標,如果不降低標準,就將直接影響到艦艇的按期列裝。面對這一橫亙在所有人面前的難題,董文才冷靜分析了原船型方案后,拍著胸脯向上級領導請纓:“這個任務,我能完成,達到減阻目標沒問題。”
董文才提出的目標已經超出了研制書要求,這讓上級領導不由一驚。在船型技術已經成熟的今天,達到這個減阻目標幾乎是個不可能實現的數字,大家都不禁為他捏了把汗。
9條模型,11個方案,上千條曲線……董文才一頭扎進項目里,帶領團隊進行了夜以繼日的攻關。短短3個月,他們硬是啃下了這塊“硬骨頭”,他們提出的方案被應用到新型護衛艦上,成功解決了該型艦航速不達標的難題,確保了該型裝備的技戰術性能,并為其列裝贏得了寶貴時間。
雖然他的團隊攻克這個項目僅僅用了3個月時間,然而,董文才的同事計算過,取得這樣的成績所需的知識貯備和研究準備時間,至少10年。
據中國軍網報道,2013年10月25日深夜,大連某會議中心,董文才帶著博士生姚朝幫,正和學者們探討第二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戰略研究研討會的匯報材料。此時,墻上的時鐘已經指向了零點。
專家們還在興奮地討論著,只有姚朝幫知道,眼前忘我工作的導師當天上午剛剛拿到肺癌晚期診斷書。
26日返校后,董文才把“最多還有四個月”的死亡通牒拋在一邊,在辦公桌前平靜地寫下“向天再借十五年”,正式啟動了人生的正計時。
董文才一邊積極配合醫院治療,與病魔抗爭爭取時間,一邊爭分奪秒地繼續科研攻關,培養學生。此后2年多的時間里,醫院先后3次下達病危通知書。只要是身體稍有好轉,他都要堅持返回教研室、實驗室,在生命嚴重透支的情況下,他以超人的毅力,堅守崗位,執著拼搏,忘我工作。
2016年1月,董文才因病去世。
“傳奇研究員”方平
22歲就曾獲得全軍一等獎
據人民網報道,方平,湖北黃岡人。41歲,1995年7月入伍,總參某部研究員。其6次獲得軍隊級成果獎,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和工作標兵,榮立個人三等功2次。
據新華社報道,2015年5月25日零時,方平因連續高負荷工作突發心臟病醫治無效,生命停止在41歲。
方平為之付出生命的,是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的一塊重要陣地。1995年,以優異成績從武漢大學數學系試驗班畢業的方平,得知部隊來學校招生的消息,飛奔到面試現場,毫不猶豫地簽下了協議。1996年,方平所在課題組領受了一項“硬骨頭”任務——多家單位很長時間都未能取得突破的課題。
接到任務2個月后,方平取得突破。這被稱為我軍某領域科研中的一次歷史性突破。捷報傳來,前來祝賀慰問的上級領導難掩激動之情,高聲評價:“這一戰,著實長了中國人的志氣!”
隨后,方平22歲獲得全軍一等獎,30歲晉升為副研究員,39歲晉升為研究員……方平用不到20年的時間,創造了令戰友驚嘆的“方平傳奇”。
2004年,方平受命擔任我軍某工作領域轉型拓展課題組的組長。在他的帶領下,課題組7年完成了13項重大專項任務,創設出許多嶄新的技戰法,在我軍某領域開辟出一片全新戰場,并2次實現歷史性突破,提升了我軍在這一領域的核心戰斗力。
2015年5月23日深夜,鏖戰一天的方平一臉憔悴,他一邊揉著肩膀,一邊對同事說:“今天的收獲很大,回去我抓緊整理一份調研報告。”“肩膀還是痛?”同事擔心地說,“先去醫院看看,休息幾天再說。”?“還是早點寫完心里踏實,時間拖久了,細節容易忘。”方平拍了拍胸脯。肩膀痛,是心臟“亮起紅燈”的前兆——去醫院檢查的事情,就這樣被方平擱在了腦后,他也錯過了最后的治療機會……
哪些人還曾被記功嘉獎?
觀海解局(微信ID:guanhaijieju)梳理發現,十八大后,自習近平同志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以來,每年都會在8月份簽署了通令,給多個單位及個人記功。此外,2015年9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習近平還曾簽署通令,嘉獎參加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的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全體官兵。
1
2016年8月21日,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簽署通令,給4個單位、15名個人記功。給在完成任務中作出突出貢獻的66114部隊記一等功,給在戰斗力建設中取得突出成績的91515部隊、94669部隊、96261部隊記二等功。
給63620部隊一室研究員陳德明記一等功,給海軍工程大學艦船工程系艦船性能教研室原教授董文才、61786部隊原研究員方平追記一等功。給海軍工程大學電子工程學院指揮信息系統工程教研室教授李敬輝等12人記三等功。
2
2015年9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習近平簽署通令,嘉獎參加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的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全體官兵。
3
2015年8月26日,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簽署通令,給3個單位、28名個人記功。
給在完成任務中做出突出貢獻的92730部隊90分隊記一等功,給在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學院計算機研究所記一等功,給在單位建設中取得突出成績的96167部隊記二等功。
給61786部隊研究員羅曉廣等記一等功;給海軍航空工程學院兵器科學與技術系兵器教研室原教授馬登武等追記一等功。給南京陸軍指揮學院軍事訓練系教授胡堅等記二等功。給61081部隊研究員韓春好等記三等功。
4
2014年8月27日,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簽署通令,給1個單位、24名個人記功。?給在完成重大任務中做出突出貢獻的91053部隊記三等功。
給在本職崗位上做出突出成績和完成任務中表現出色的信息工程大學指揮軍官基礎教育學院教學科研辦公室原主任劉小明追記一等功;給總參謀部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鄭輝等記一等功;給61046部隊研究員冉崇偉等記二等功;給總參謀部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黃永勤、謝向輝等記三等功。
5
2013年8月27日,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簽署通令,給2個單位、4名個人記功。
給在單位建設取得突出成績和完成任務中做出突出貢獻的92730部隊90分隊記一等功,91550部隊記二等功。
給在本職崗位上做出突出成績和完成任務中表現出色的91431部隊永暑礁專業隊海洋氣象分隊高級工程師李文波、海軍遼寧艦機電長樓富強、北京軍區某訓練基地高級工程師張冀湘記一等功,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主任醫師易學明記三等功。
觀海解局記者/張喜斌
值班編輯/紀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