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年起,張文先后擔任廣安市鄰水縣地稅局和財政局“一把手”。在長達10余年的主要領導崗位上,張文收受120余人賄賂,多達300余次,金額高達800余萬元;以入股和高利轉貸等方式違規從事營利性活動,獲利金額累計高達6000余萬元。如果用平均法計算張文擔任“一把手”的這12年,其每天的違紀違法所得高達1.5萬余元,真可謂“日進斗金”。
2015年8月,廣安市紀委給予張文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處分。目前,檢察機關正依法對張文涉嫌犯罪的問題提起公訴。
這是廣安建區設市以來涉案金額最大、涉案人員最多、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最多的一個典型的“小官巨腐”案件。
張文,廣安市鄰水縣財政局原黨委書記、局長,區區一個科級干部,是如何成為兩個“最多”,一個“最大”的反面典型的?
手握實權,財政局長大肆貪腐
鄰水縣是一個有100萬人口的大縣,財政局局長這個位置的重要性,張文有充分認識。
2014年,在縣地稅局長位置上坐了8年的張文,想方設法坐到了縣財政局長的位置上。從此,掌握一縣財政大權的他,掌控著全縣國計民生的重大項目、工程和財政資金大權,本地區財政資金的分配和流向,社會資源的直接分配,于是張文成了項目老板和某些部門、鄉鎮領導“圍獵”的重點對象。
2012年至2014年,工程商應某某,為了在其承建的鄰水縣西天鄉中心學校公寓項目和城南初中教學樓項目兩個工程撥款上得到張文的關照,分3次送給張文現金34萬元。
長達10余年間擔任縣地稅局長、縣財政局長,張文收受賄賂多達300余次,金額高達800余萬元;以入股和高利轉貸等方式違規從事營利性活動,獲利金額累計高達6000余萬元。
家族上陣,亦官亦商與民爭利
在鄰水縣,無論是政界還是商界,張文都有一定的“影響力”。一些鄉鎮黨委書記、鄉長鎮長想調動工作,就會想到找張文幫忙;不少企業老板資金困難,也會找張文借錢或邀請他入股合作,僅查證的就有20余人。
張文在十余年的“一把手”工作經歷中,“商人”身份也一直伴隨其左右。他本人先后涉足煤礦、房地產、工程建設等領域,從中獲取了巨額財富,成為鄰水縣的“商界名人”。同時,在他的影響下,其親屬大多在鄰水縣工作或經商,利用其職務便利和影響大搞權力尋租,在當地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其大姐利用其地稅局長的職務便利,長期兼職稅務代理、二手房代理等,從中獲取暴利;其表弟利用其財政局長的職務影響,長期插手財政資金項目的招投標,中標大量項目后再加價轉賣,從中謀取暴利,僅查證違法所得就達400余萬元。
殊不知,張文通過“影響力”獲取巨額財富的背后,無不是通過權力尋租,不惜犧牲國有資產換來的一己私利,干的就是典型的以權謀私的違紀違法勾當。
心存僥幸,始終迷信“潛規則”
2010年,張文在鄰水縣地稅局擔任領導已有近十年時間,按組織原則應將其調整至鄰水縣以外的地稅系統任職。一旦離開鄰水,張文在當地多年編織的利益網、發財夢將隨之破滅。張文為繼續留任鄰水,四處活動,想方設法轉任到縣財政局長位置上。擔任財政局長后,張文手伸得更長了。他利用財政資金的審批和撥付權,大肆收受各財政供給單位的錢物,可謂是變本加厲。
2013年,在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之后,作為縣財政局長的張文,本應督促各級各部門嚴格執行財經紀律,為落實八項規定盡到財政資金監管之責。但是,他卻帶頭違反紀律,仍然以干部職工活動補助、職工生日、慰問職工父母生日等名義,超撥財政資金15萬余元給局工會,用于違規向財政局的干部職工發放補貼、福利和購物卡。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紀委反腐的決心、力度之大,并沒有引起張文的足夠敬畏,他始終對紀委反腐持懷疑態度,抱著“交易隱蔽”“以前伸手多次也沒事”“不會輕易查到我”等僥幸心理,依然我行我素,大搞權錢交易,繼續以身試法多次收受大額賄賂。正是這種幾乎貫穿了其腐敗全部軌跡的僥幸心理,使張文最終被自己一手編織的“利益網”網住,夢斷發財路。
目前,檢察機關正依法對張文涉嫌犯罪的問題提起公訴。
辦案者:“人性貪婪、信仰淪喪”
廣安市紀委“張文案”有關辦案人員,近日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張文貪腐案,與其人性貪婪、信仰淪喪,以及制度缺失、監督不力密切相關。
無論是在地稅,還是在財政,張文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其經常和大小商人打交道。從開始收受“小恩小惠”,發展到“一發而不可收”,均是因為其心理失衡造成的。在他看來,自己雖然掌握著全縣的財政大權,但自己一個月的收入還不及這些老板的一頓飯錢,他覺得太不公平了,期望自己也能成為富翁。有了這種想法后,張文開始與一些商人越走越近,與老板合伙投資“跨入”商海。但是,僅靠他以前微薄的積蓄進入商海,可謂是杯水車薪。為了迅速積累原始資本,張文便愈加放縱自己,不僅對送禮者來者不拒,還濫用職權違規處置國有資產為自己謀利,逐步墜入違法犯罪的深淵。
2002年,張文擔任地稅局長期間,鄰水縣一房地產項目欠稅高達2000余萬元,張文不僅不按照稅法規定采取拍賣房產抵繳稅款等稅收強制措施,還直接指示鄰水縣直屬稅務所對該項目放松監管,致使國家僅稅收滯納金損失就超過800萬元,而張文自己卻從中獲取了好處費100余萬元。
懺悔者:“一切都是浮云”
“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結果他們晚年該享福的時候,我卻讓他們悲痛欲絕,這個代價是慘痛的,對家人的打擊是滅頂的。我走到樓下的時候,忍不住回頭望了一眼,他(兒子)在窗邊望著我,眼淚一直在流,這是人間最悲慘的一幕。如果可以重來,我錢也不想要,官也不想當,只想陪父母多散散步,陪兒子多聊聊天,這種天倫之樂才是人世間最美好的生活。”這是張文因嚴重違紀被移送司法機關時聲淚俱下的懺悔。
被組織調查后,張文才真正意識到“一切都是浮云”,“唯有享受天倫之樂才是人世間最美好的生活。”張文發出了深深的感慨:“還是習近平總書記講得好,要想當官,就不要去發財,要想發財,就不要來當官,魚與熊掌不能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