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3月25日,一場“最嚴標準”、“最嚴執法”、“最嚴管理”的道路交通違法行為大整治在上海拉開序幕。 東方IC 資料圖
430余萬輛機動車、650余萬注冊機動車駕駛員、近1000萬輛非機動車……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如何解決這一連串數字背后的交通問題?
繼創新社會治理,在今年“禁煙”大考中取得“外環內煙花爆竹基本‘零燃放’,外環外燃放明顯減少”成績后,上海將這一創新城市治理和社會治理的經驗,運用到整治交通違法行為。
2016年3月25日,一場“最嚴標準”、“最嚴執法”、“最嚴管理”的道路交通違法行為大整治在上海拉開序幕。
上海市公安局日前透露,工作開展以來,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同比分別下降24.27%、13.62%、46.69%,其中機動車違反交通信號、超速行駛引發的事故數分別下降70.73%、65.08%。
上海市交通委作出的一份綜合評估稱,市區主干高架路、核心商圈擁堵時間日均減少1小時以上,高峰時段公交專用道普遍提速1倍以上。而上海市統計局所作的民意調查顯示,9成受訪市民認為交通違法明顯少了,對整治成效表示滿意。
“只要眼睛能見到的違法行為都要查”
城市道路交通擁堵,從表面看是由于交通秩序混亂而致,但根本原因是交通違法行為多發易發。這是上海市公安局經過實地調研及分析大量數據后得出的結論。
上海市公安局交警總隊總隊長邢培毅說,他們轉變理念,從“維護秩序”到“整治違法”,扭住“整治交通違法行為”這個牛鼻子,以查處違法來立法律規矩。
4月5日,在大整治第12天,上海市公安局在官方微博發布了一份36人的大名單,這些人員均涉道路交通嚴重違法犯罪,被依法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且終生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
4月17日,上海市公安局再公布53輛百起以上動態交通未處理車輛,敦促違法人員主動接受處罰,震懾企圖逃避處罰的“違法大戶”。
隨著大整治推進,上海市公安機關對整治的內在規律有了更深刻認識后,重新調整定位,提出對違法行為“全覆蓋”、“零容忍”,“只要眼睛能見到的違法行為都要查,抓早抓小,防微杜漸。”
早在2007年,上海市就作出規定:外環線內區域全天禁止鳴號。但大多數駕駛員不自覺,使禁鳴號成為一紙空文,可以看到的現象是:一堵車就按喇叭。
“這看上去是小事,其實是大事,如果把查處闖紅燈作為工作基準,那么,對亂鳴號、不系安全帶、開車打電話等小的違法行為就產生不了震懾作用。”張玉學說,反之,若將這些最難管的小違法都管住了,大的違法行為才不敢做,上海的交通才能管好,管出成效。
勤務機制改革助力大整治常態長效
10月11日早高峰期間,上海市虹口區四川北路上的車輛排起了隊,一輛小轎車跨越單黃線借道超車,逆向行駛,被路口的治安攝像頭拍到了。而在此時,四川北路派出所指揮室,民警根據視頻截圖,即采集了該車的違法行駛證據,并開具罰款200元、記3分的處罰通知。
這是“隊所聯勤”機制運行的案例之一。在大整治期間,上海市公安局打破各警種之間的界限,授權多警種參與交通執法。而在以往,此類職權掌握在交警手中。
如黃浦區公安分局在上海市率先授權470名派出所專職巡警,對機動車違法停車行為進行現場執法,并逐步將授權范圍擴大至亂鳴號、亂變道、逆向行駛等5類違法行為。
“這一舉措能實現查處交通違法行為全覆蓋。” 在天平派出所指揮室,徐匯區公安分局交警支隊政委黃衛文現場講解道,通過治安攝像頭,指揮室的民警若發現有交通違法行為,可電話通知事發點周邊的交警去處理,若交警距離較遠,巡邏民警也可趕去處置,先固定證據,待交警來再作進一步處理。
大整治期間,上海多家單位也參與其中,上海市公安局協調市教委、衛生等部門和各區黨委、政府,組織300多家學校、醫院和其他公共服務機構,開放共享內部停車位,向社會提供停車泊位2.5萬余個。
以曾是擁堵“重災區”的中山醫院為例,經轄區派出所溝通協調,周圍居民小區開放白天空閑車位,停放醫院工作人員的車輛,而醫院的停車位則全部提供給患者及家屬,再輔以周邊道路整治,如今醫院門口的交通狀況已得到極大改觀。
大整治也離不開公眾的參與和監督。2016年5月,上海市公安局開通了“交通違法視頻舉報平臺”,市民在遇到此類違法行為時,拍攝能看清車牌及違法行為的視頻后,在72小時內上傳至平臺,經工作人員核實后,這些舉報都有可能成為處罰線索。
“自大整治以來,截至目前,上萬名市民群眾舉報了28000余條交通違法信息,有7000余條經核實后被采納。”上海市公安局交警總隊科技處處長桑志剛透露,目前“上海交警”APP正在測試,預計11月上線,屆時公眾可通過APP舉報交通違法行為。
道路上違法鳴號也將有跡可循
道路交通違法行為大整治就像一場戰役,一開始是打出了聲勢,但有限的警力如何去應對量大面廣的違法行為?如何進一步提高發現和查處違法行為的精準度?
科技創新起到了一兩撥千斤的作用。大整治以來,上海已建成使用5400余套“電子警察”設備,預計2017年將建成使用1.8萬臺。
與過去不同,這些設備除抓拍闖紅燈、違法變道外,還可以抓拍逆向行駛、違法占用公交專用道、闖禁令等違法行為。此外,在抓拍車牌號的同時,還可抓拍駕駛人的人臉圖像及車輛外觀輪廓。
這一轉變會帶來哪些成效?桑志剛說,通過視頻圖像分析、以圖搜圖等先進技術手段,可以對海量抓拍“車頭”的照片可進行二次篩選,一些涉嫌套牌車會被鑒別出來,不系安全帶、打手機等違法行為也會被有效固定下來。
假若你在上海市內道路口違法鳴號,附近LED電子警示屏上會立即顯示出你的車輛號牌。這是“違法鳴號現場查處輔助系統”的真實應用。
桑志剛說,該系統的原理是利用基于軍用技術中定位狙擊手位置的聲納監測手段,對一定區域內機動車違法鳴號行為進行實時采集。
今年8月下旬,該系統在上海市延安中路近華山路附近路段試點安裝建設。據統計,9月21日至11月4日共捕獲到違法鳴號行為2980起,平均每天約66起。“該系統尚處于試運行,下一步在技術不斷優化完善后,視情擴大試用范圍。”桑志剛透露。
利用大數據對失格駕駛人違法行車行為進行分析,也是科技創新在上海交通大整治運用之一。
桑志剛介紹,這一系統通過“失格”駕駛員名單,關聯其名下機動車在“失格”期間的道口及卡口的過車信息,再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將駕駛員檔案照片和卡口內駕駛員照片分析比對,確定其是否存在“失格”駕車嫌疑。
截至11月5日,已有198名駕駛員被民警查獲,其中159名因超分后仍然駕車被扣證,31名因在“暫扣”、“注銷”、“吊銷”后仍駕車被行拘,8名“毒駕”人員因涉毒無證駕駛被強制戒毒、行拘或移交相關部門作進一步處罰。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