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至10日,由徐匡迪擔任組長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來到天津調研考察,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市長王東峰陪同考察。

徐匡迪曾經擔任上海市市長、中國工程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領導職務,現年已78周歲高齡。
“政事兒”(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徐匡迪仕途履歷跨越學界政界,早年從任教到從政,由上海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調任上海市教衛辦副主任兼市高教局局長,由此踏入政壇。
徐匡迪回憶這段人生重要轉折時,經常提起一個人的名字——前國務院總理朱镕基。
從任教到從政
朱镕基:“我終于找到一個不喜歡計劃經濟的人到計委工作”
徐匡迪生于1937年,1959年畢業于北京鋼鐵學院,畢業后一直在高校從教。直到1989年,時任上海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的他,被時任上海市長的朱镕基任命為上海市教衛辦副主任兼高教局局長。
“這是我職業生涯中的第二個重大轉折,即從教學、科研工作轉向政府部門工作”,在《徐匡迪詳述:我親歷上海經濟體制改革的幾件大事》一文中,徐匡迪回憶,當時雖然轉向政府部門工作,可是他十分珍惜已有相當基礎的科研工作,所以跟朱镕基商定,每周在高教局工作四天,其余三天回校帶博士生及做科研。
可是一邊在政府部門任職、一邊搞科研的日子,徐匡迪只過了不到兩年。
1991年初,徐匡迪隨朱镕基率領的上海市代表團訪問歐洲。在參觀巴黎證交所時,法國人不大愿意用英語介紹情況,而選用母語。代表團一名翻譯雖然法語精通,但不懂期指等經濟名詞。徐匡迪插話,解釋了經濟術語“可轉換債券”。“你是學工搞鋼鐵的,怎么會知道金融?”朱镕基問,徐匡迪講述了自己在海外學習經濟的經歷。
徐匡迪回憶,在回國的飛機上,朱镕基叫他過去,說“回上海后你不要到教衛辦了,我現在缺少懂經濟、特別是懂國際經濟的人,你就到計委去工作”。徐匡迪說:“不行,我可是不喜歡計劃經濟的”。朱镕基聽后哈哈大笑,“好啊,我終于找到了一個不喜歡計劃經濟的人到計委去工作了”。
“我職業生涯中的第三個重大轉折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徐匡迪說。此后,他歷任上海市計委主任、上海市副市長、上海市委副書記等職,1995年走上上海市長崗位,之后當了6年上海市長。
“政事兒”(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擔任上海市長期間,徐匡迪定下了一個“六親不認”的規矩。
接受采訪時,徐匡迪說,自己親屬很多,母親家的兄弟姐妹就有11個。當了上海市長以后,他召集親屬吃了頓飯,對他們說:“我今天能做這個工作,我做夢也沒有想到。也是我們祖祖輩輩家里面做官做的最高的了。你們都是我的親屬,如果說我做得好,我們大家都光榮,如果我有一些事情做得不好的話,你們也被人家說。所以,我在任期以內,你們不要來找我。無論是工作的問題,還是你要參與什么經濟活動,都不要來找我。而且我在這種事情上要請你們原諒,我是六親不認了。”
“政事兒”(微信ID:gcxxjgzh)發現,擔任上海市長時,徐匡迪還力推了一件大事,申辦2010年世博會。由徐匡迪口述的《我所經歷的上海世博會申辦工作》記載,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上海就曾考慮申辦世博,為此還成立了研究小組,時任上海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的他,是小組成員之一。
擔任上海市計委主任期間,他曾帶隊到韓國考察大田世博會的籌備工作。走上上海市長崗位后,上海市政府于1999年正式作出決定,申辦2010年世博會,其后他曾擔任上海世博會申辦工作領導小組組長。
1988年到1994年,鄧小平曾在上海度過數個春節。《徐匡迪詳述:我親歷上海經濟體制改革的幾件大事》一文記錄,1992年春節,鄧小平接見了上海市委常委,徐匡迪也出席了會見,
“吳邦國書記向小平同志介紹我:‘這是一位國外回來的教授,現在從政了’。小平同志說:‘教授從政好啊!搞四化需要有很多的教授從政’。我聽后受到極大的鼓舞”。
從政界回學界
“要珍惜院士榮譽,保持這一稱號的純潔”
“政事兒”(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徐匡迪是中國第一位擁有“院士”稱號的市長。就在走上上海市長崗位的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院士。
2001年,徐匡迪離開工作了38年的上海,調任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次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長。2003年3月當選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自此直到2010年卸任中國工程院院長,離開領導崗位。
徐匡迪自述,擔任中國工程院院長是他行政工作的最后一站,“我一直把工程院當成自己的家”,“從上海調到北京來時,已把所有關系都轉過來了。”
據報道,離開上海來京時,徐匡迪只身一人赴任,沒有帶秘書,沒有帶司機,把自己的戶口也從上海遷到了北京,“這是非常少見的”,中國工程院機關一位工作人員接受采訪時說。
“政事兒”(微信ID:gcxxjgzh)發現,擔任中國工程院院長八年間,徐匡迪主持了一件令數百名院士及工作人員印象深刻的事——提高院士選拔的門檻。
徐匡迪履新中國工程院院長時,院士隊伍的快速增加,引發了一些對院士質量和遴選方式的質疑聲音。
2005年,中國工程院向新當選的院士發出了一封公開信,提出“院士不是萬事通,應避免參加各種與自己專業無關的評審、鑒定、咨詢等活動,特別是商業性廣告和造勢”,“對院士的成就和貢獻宣傳要恰當,‘院士’只是一個榮譽稱號,并不是一種職稱和職務,不宜處處以‘院士’稱呼。不舉辦當選慶祝活動,也不宜把過高的、不適當的物質待遇加到院士身上。不宜過早地給年輕院士壓上行政職務。”
這封公開信給學術界帶來很大沖擊,徐匡迪當時解釋說,公開致信旨在讓院士對自己有清醒認識,不要搞成“社會活動家”,增進社會對院士的了解和監督,此舉對促進良好的社會風氣形成,也具有積極意義。
“政事兒”(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這封公開信只是一個前奏。2007年,中國工程院改革了院士增選方式,將選舉當選票數由本學部現任院士的二分之一通過修改為三分之二(含)通過,這意味著候選人必須得到更高的公認度才能當選,提高了院士當選的門檻。
一年后,中國工程院再度收緊院士入門關。在2008年的第九屆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上,徐匡迪作報告時用很大篇幅,剖析院士科學道德建設問題,列舉了科學界的一系列不良現象,直言院士群體的科學道德建設面臨新挑戰。修訂的《中國工程院章程》第四條“院士標準和條件”中,增加了“品行端正”的表述。
2010年6月,在中國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會上,徐匡迪卸任中國工程院院長一職。他當時表示,盡管受到干擾,但經過各方共同努力,中國工程院的院士增選工作體系逐步健全,程序日趨完善。并再度強調,“在當前復雜的社會和浮躁的學術環境下,科學道德建設面臨挑戰”,“要珍惜院士榮譽,保持這一稱號的純潔,不讓院士稱號變成被濫用的資源。”
晚年發揮余熱
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政事兒”(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卸任中國工程院院長四年后,徐匡迪于2014年再擔重任,擔任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組長。
2014年2月26日,總書記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對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部署。
此后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及領導小組辦公室、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相繼成立。
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為科學決策提供智力支持,徐匡迪任組長,副組長為曾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的鄔賀銓,成員包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中國科協副主席謝克昌等。
“政事兒”(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兩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一直奔波于京津冀三地調研。
2014年6月,徐匡迪曾率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到天津調研,時任天津市委書記孫春蘭會見了徐匡迪一行,介紹了天津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剛剛過去的11月9日至10日,徐匡迪再度率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來到天津,并召開了工作匯報會和專家組反饋會。在會上,徐匡迪表示,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經進入全面深化的新階段,需要三地合力攻堅,共同破解北京“大城市病”、區域環境資源超載、資源配置行政色彩較濃、地區發展差距懸殊等突出問題。
“政事兒”(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去年7月,徐匡迪還曾率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到北京調研,跟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時任北京市長王安順座談。
徐匡迪表示,北京是首都,地位特殊,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起到帶頭引領作用。要依靠科技創新,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探索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破解人口、資源、環境矛盾,落實重大國家戰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
郭金龍表示,我們要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跳出北京看北京,克服“舍不得”的思想,主動融入,積極作為,疏解“瘦身”,健康發展,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發揮好帶頭作用。
“政事兒”(微信ID:gcxxjgzh)撰稿/新京報記者 王姝 實習生 周聞韜 校對: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