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5日電 題:扛起袁隆平“旗幟” 農業科技攻關不止步
新華社記者張泉、于文靜、董瑞豐
為“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耕耘一生,引領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居于世界領先水平,袁隆平院士是我國農業科技領域的一面旗幟。
在農業科技攻關的征程中,我國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將繼續扛起袁隆平的旗幟,向著更高產量、更高品質進發。
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袁隆平院士矢志稻菽豐稔,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于世界領先水平;胸懷天下蒼生,向世界多個國家傳授雜交水稻技術,為推進全世界糧食安全、消除貧困、造福人類作出杰出貢獻。”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說。
“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同袁隆平一道,我國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不懈探索,育成了一大批產量高、品質好、抗性強的水稻新品種,在我國水稻品種培育中“添磚加瓦”。
“中科發”系列適用于東北地區,抗倒伏能力優勢明顯,相比當地主要優質種植品種,每畝增產約100公斤;“嘉優中科”系列主要適用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相比當地主要品種每畝增產200多公斤;寒地早粳稻“龍粳”系列,解決了寒地早粳稻品種難創高產和穩產問題……
“袁先生雖與世長辭,但他的功勛將永遠激勵著農業科技工作者,為我國乃至全人類的糧食安全事業努力奮斗!”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院士說。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國將加強水稻(包括雜交稻)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繼續大力支持水稻育種研發,驅動現代育種技術快速升級迭代,持續培育突破性優質高產多抗水稻新品種,打通創新鏈和產業鏈。
“吃得飽”更要“吃得好”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要實現從過去的‘吃飽’向‘吃好’轉變。”袁隆平說。
在持續提升產量的同時,袁隆平團隊也在注重提升稻米品質。據介紹,他們選育的超級雜交稻已實現高產與優質有機結合,“Y兩優957”等品種實現了超高產,同時米質達到國標二級優質米標準。
面對人民群眾對稻米品質和口感的要求持續提升,越來越多的農業科學家致力于探索破解水稻“高產不優質、優質不高產”的難題。
通過多年研究,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李家洋院士團隊確定了調控水稻產量和品質的主效基因,并闡明了其分子機理。在此基礎上,通過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可以精準選出高產與優質的控制基因“組裝”在一起。
“實現高產與優質的結合,只是分子設計育種的第一步。通過基因精準組裝,未來分子育種可實現更多優良性狀的聚合,像設計工業品一樣設計水稻,對稻米‘量身定制’。”李家洋說,比如對于小孩兒,他們可能需要高鋅高鐵含量的水稻品種;而對于糖尿病人而言,他們更適合高抗性淀粉的水稻品種。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負責人表示,未來雜交水稻發展,一方面要繼續追求高產,通過現代育種技術,挖掘高光效育種材料,不斷釋放品種潛力;另一方面注重品質改善,更加注重稻米適口性,滿足人們新需求。
科技興農不止步
“袁先生是水稻科學的旗幟,也是作物科學的旗幟,更是農業科學的旗幟。”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鄧秀新院士說。
秉持著與袁老同樣的愛國為民情懷,一大批農業科技工作者奮戰在科技興農的戰線上,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提升作物品質、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默默奉獻。
“十三五”期間,中國農科院選育了一批作物重大新品種,優質小麥“中麥578”畝產達到了841.5公斤,高產抗病早秈稻品種“中嘉早17”年推廣達800萬畝,“中單808”連續多年成為西南地區主栽玉米品種,“中黃13”成為近30年來唯一推廣面積超億畝的大豆品種。
走過山區、到過邊陲,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院士先后制定“南菇北移”“北耳南擴”等食用菌產業發展戰略、研發出300多項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育了45個適宜貧困地區應用的食用菌新品種,幫助數萬貧困戶成功實現脫貧。
“我們要繼承、學習和弘揚袁隆平院士的愛國情操、獻身精神和創新精神,培養更多學農愛農、強農興農的現代農業人才,攻克農業領域卡脖子關鍵問題,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負袁隆平院士的遺愿和囑托!”湖南農業大學校長鄒學校院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