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和諧奮進
———金昌市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紀實
和經濟發達、信息超前的許多城市相比較,地處戈壁荒漠的金昌市,存在諸多“先天不足”,要從這樣的起跑線上起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是個高難度的課題。金昌市委、市政府以敢為人先、知難而上的進取精神,舉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向全國文明城市的目標發起沖刺。通過鍥而不舍的創建實踐中,人居環境得到改善,人的素質得到提高,城市品位得以提升,百姓得到了更多的實惠,并先后兩次榮獲“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稱號。
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精心裝扮美好家園
來到金昌,人們會為市區東部戈壁灘上一片偌大的湖水驚嘆不已。這就是金昌人引以為豪的金水湖。3500畝的景區里,綠樹臨風,湖水中,野鴨游弋。風和日麗的季節,這里是市民休閑的樂園。更讓人驚奇的是,湖水竟來自經過處理的城市污水。
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活動中,金昌市十分重視改善和優化人居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市上重新修編調整了城市總體規劃和一批城市景觀規劃,確定了“生活區北移、生產區東擴”的戰略思想,推動城市建設健康、理性和可持續發展。堅持適度超前、量力而行,注重老城區改造和小區配套建設,實施了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道路改擴建、小區設施配套等基礎工程,新建了金水湖景區、貴陽路綠化景觀帶、龍泉景觀帶、新華路景觀改造等五大城市環保景觀工程以及文化中心等一批富有人性化色彩的城市公共建筑,完善了城市功能,優化了生存環境。通過拆墻透綠等措施,城市綠化覆蓋率由建市初的2.5%提高到28.79%,人均公共綠地從過去的不足1平方米達到16.16平方米。金昌市委、市政府還同駐地大企業緊密協作,共同治理工業污染。2007年,市區環境空氣質量首次達到國家三級標準。在“2006年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排行榜”中,金昌在全國287個地級及地級以上城市中綜合排名第59位,在西北5省區城市中名列第6位,在甘肅省名列第2位。
注重人性化,是金昌建設文明城市的一大特色:以前風來塑料袋滿天飛的地上垃圾箱改為地埋式,容易碰傷人的直角道牙變成了圓角;以前行道樹和綠地基本用生活污水漫灌,臭氣彌漫,蚊蠅肆虐,現在已經改造成了中水滴灌、噴灌,既節水又環保。廣場和人行道上全部鋪設了防滑磚,增設了盲道,在新建的高標準公廁里建起了無障礙通道,設置了殘疾人坐便器。形成了社區“十分鐘文體活動圈”,居民區每800米以內就有一塊綠地和相應的健身設施。廣大居民充分感受到創建帶來的便利,自身的文明素質也在城市面貌變化的過程中不斷提高。
營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注重人的全面發展
今年38歲的魏玲,是金昌市一位普通的出租車司機。去年6月,她在車上撿到乘客遺忘的裝有筆記本電腦、上萬元現金和三張銀行卡的皮包后,主動通過各種渠道打聽,最終將失物歸還給了失主。
金川公安分局民警吳文鴻,今年4月20日在出差途中看到車禍現場,主動停車將危重傷員送往醫院搶救,并把自己的2000元現金送給傷員當手術費,沒留姓名就悄悄離去。后來,傷者家屬通過車號才找到了救人不留名的好心人。
這種拾金不昧、助人為樂的感人故事在金昌層出不窮,像一朵朵絢麗的文明之花競相綻放。
文化是文明的核心。金昌市的領導認為,爭創全國文明城市,不僅需要弘揚先進文化、培育特色文化,還要做好文化的繁榮普及和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把文化資源變成教育資源,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市上用在實踐中培育的“艱苦奮斗、和諧進取”為核心的金昌精神教育激勵人們,并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榮辱觀教育,各社區建起了文明市民學校,開展了創建和諧家庭、和諧鄰里、和諧村組、和諧社區和和諧單位等為主題實踐活動,積極推進文明新風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在城鄉廣泛開展了評選道德模范和文明市(村)民標兵、“五好文明家庭”等活動。持之以恒地開展“文明習慣進萬家”、“金昌文明從我做起,我為金昌增添魅力”等主題實踐活動,市民文明素質不斷提高。
大力培育企業文化、社區文化、廣場文化、校園文化,豐富文明城市的內涵,增強城市的軟實力。先后舉辦了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廣場文化月、送文化“進農村、入社區”文藝巡演、文明禮儀競賽、“講文明、樹新風”萬人簽名等大型活動,廣大群眾在參與中體驗文明、感悟文明、享受文明。充分整合社區文化資源,組織群眾開展社區文化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去年以來,市區各社區共舉辦各種形式的大型文化活動60余場次,參與人數達5萬余人次。社區組建的舞蹈隊、合唱團、秧歌隊、武術隊等文體團隊有60多家,長年活動在廣場、公園、社區,以積極健康、多姿多彩的活動譜寫著金昌文明和諧的樂章。
踐行人本理念,讓群眾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今年70歲高齡的李生義老人,家住金昌市金冶里社區,是位孤寡盲人。現在,他可以享受到城市低保金、副食補貼、液化氣補助、合作醫療救助、取暖補貼、享用免費鮮奶、養老送時服務等7項由政府提供的社會救助政策,老人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金昌市在創建活動中,讓民意成為城市文明建設的指揮棒,扎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老百姓共享創建成果。
市上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了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教育救助長效機制,加大對特困學生的救助力度。對城鄉低保戶家庭在校高中生免除學雜費并為每人每年補助1200元;對城鄉特困家庭考入高校的學生一次性給予3000元到5000元不等的學費救助并為每人每月發放100元生活費,讓貧困學子帶著政府補貼上大學。先后在農村、城鎮低保人員和非職工人群中實行了新型合作醫療、大病補助、醫療救助“三位一體”的城鄉合作醫療新機制,建立了藥品廠家直購制度、公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診藥品零差價銷售制度、市縣級公益性醫院廉價病床制、公益性醫院衛生人員工資財政供給制,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較好解決。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考量文明城市建設的重要指標。金昌市政府強化以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和崗位開發等促進就業的措施,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讓“零就業”家庭和低保人群從事樓棟養護、綠化、交通協管等公益性工作。2007年,城鎮新增就業707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9%。城市居民最低保障標準近3年每年提高10%,實現了應保盡保。對城鄉75歲以上的殘疾老人和80歲以上的低保老人分別按月給予生活補助;城鄉高齡和特殊老人每天還可喝上一袋由政府免費發放的鮮奶;對三類特殊老人,采取由政府出錢購買服務的方式,開展養老送時服務。一項項惠民政策的實施,使群眾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享受到了文明創建的成果。
文明城市的創建,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市民素質,促進了和諧,促進了發展。去年,全市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了“八個突破”。今年第一季度,完成生產總值44.04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14.31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81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再創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