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奮斗譜華章 和諧進取鑄輝煌
金昌市委書記 張令平 金昌市代市長 張應華

人民文化廣場全景。
在秋意正濃、碩果飄香的美好時節,在舉國上下喜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2周年之際,我們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迎來了金昌建市30周年。在這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歷史時刻,我們共同見證30年艱苦創業的輝煌歷程,共同分享30年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共同展望金昌未來的發展藍圖!
金昌,歷史悠久,人杰地靈,風華正茂。30年前,為了更好地適應祖國鎳工業基地建設的需要,1981年國務院批準成立金昌市,開辟了金昌發展歷史的新紀元。

世界首座富氧頂吹鎳熔煉爐。
3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短暫的一瞬間。但在這30年里,金昌已由昔日戈壁荒灘上的工業小鎮發展成為一座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現代化工業新城,優秀的金昌兒女用勤勞和智慧譜寫出了無愧于時代的絢麗篇章。在這30年里,市委、市政府歷屆班子滿懷富民強市的共同理想,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搶抓西部大開發和國家支持甘肅發展的歷史機遇,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發揚“艱苦奮斗、和諧進取”的金昌精神,堅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

金川機場正式通航。
30年來,金昌基本實現了由單一資源型經濟向多元綜合型經濟的歷史性轉變,綜合實力大幅提升。我們緊緊圍繞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主題,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以項目建設和科技創新為支撐,積極利用先進實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支持金川集團公司等大企業不斷做大做強,有色金屬、化工、電力能源、建筑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齊頭并進,發展迅猛;我們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培育發展硫化工、磷化工、氯堿化工、煤化工、氟化工和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等新興接續產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了產業在接續中延伸、結構在延伸中調整,形成了“地企合作、主業帶動、產業集聚、園區支撐、延伸接續、利于循環”的工業發展模式和“一線三點”“一區多園”的產業發展格局,探索出了一條具有金昌特色的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我市先后被命名為“全國三大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化基地”“國家新材料高技術產業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和“全國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經濟技術開發區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現已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金川集團公司依靠科技進步、實施跨國經營,先后榮獲我國科技、工業領域最高獎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和“中國工業大獎”,正在向“千億企業、百年金川”闊步邁進,“騰飛的鎳都”成為“中國的驕傲”。農業初步實現了由粗放式傳統農業向現代節水型高效農業的轉變,奠定了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基礎;第三產業由傳統服務業向以現代物流、家政服務、休閑娛樂、旅游文化等為主的現代服務業轉變,逐步與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需要相適應。全市生產總值由建市初的3.2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210億元,經濟總量增長64倍,人均GDP突破6500美元,工業化率達到70%以上。
30年來,金昌基本實現了由工農分割向城鄉一體、統籌發展的歷史性變革,新農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我們認真貫徹支農、惠農、強農政策,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斷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深化農村綜合配套改革,率先取消農牧業稅,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節水型農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生產標準化和土地集約化,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農民收入持續增加。我們按照城鄉一體、和諧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不斷加大“三農”投入,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大力實施農田基本建設,引硫濟金跨區域調水等重大水利工程順利完成,農業“一特兩化”建設成效顯著。我們積極探索建立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駐金大企業每年都采取資金、物資、就業培訓等方式,支持新農村建設。全市所有鄉鎮都建成了文化休憩廣場、衛生院門診大樓和公交客運站,所有行政村都建成了農村社區,通上了油路或水泥路,農村自來水入戶率達到80%,近四分之一的農戶建成了高標準農宅。越來越多的農民走進城鎮、融入城鎮,城鄉差距逐步縮小,城鎮化率達到62.1%。我市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全省推進城鄉一體化試點市和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市,被推薦為全國農村改革市級綜合改革試驗區。

金永高速公路通車。
30年來,金昌基本實現了由礦區小鎮向初具規模的現代工業城市的歷史性演變,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我們著眼于增強城市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按照“工業區東拓、生活區北移”的發展思路,不斷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初步實現了生活區與生產區的分離,市區建成區面積由建市初的12.7平方公里擴展到現在的38.7平方公里,城市供排水、集中供熱、熱電聯產、污水垃圾處置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科教文衛體等公共服務設施日益健全,商業步行街、星級飯店、文化中心等一批標志性工程和金昌機場、金永高速、金阿鐵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項目以及金川公園、金水湖景區、龍泉景觀帶等一批城市景觀相繼建成。我們舉全市之力,開展“五城聯創”,城區街道干凈整潔,城市夜景流光溢彩,市民素質不斷提高。我市連續三次榮獲“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稱號,連續五次榮獲“雙擁模范城”稱號,先后被命名為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全國無障礙建設先進城市、全國殘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和省級文明城市標兵、省級衛生城市、甘肅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六連冠”創建工作順利通過考核驗收。

壯觀的市文化中心。
30年來,金昌基本實現了人民生活由基本溫飽型向總體小康型的歷史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本著量力而行、適度超前和普惠、均等的原則,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免費,在全省率先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率先實行免費中等職業教育,率先開展農村教育資源整合和寄宿制學校建設,普通高等教育實現了零的突破。建立了覆蓋城鄉居民的合作醫療、大病補助、醫療救助“三位一體”的醫療保障體系,實現了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一體化。社會保障實現了城鄉并軌,養老保險覆蓋城鄉居民,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實行市級統籌。不斷加大老城區改造、城中村改造和廉租房、商品房建設力度,市民居住條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移動電話、數字電視、電腦、轎車進入百姓家庭,讀書學習、休閑娛樂、健身鍛煉、外出旅游成為新的消費時尚。社區“十分鐘文體圈”基本形成,所有鄉鎮和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動站(室)、體育健身場所和籃球場,城鄉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措并舉拓寬就業渠道,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努力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建市初的680元增加到2010年的17679元,位居全省第一,增長2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建市初的149元增加到2010年的5953元,位居全省第二,增長39倍。我市被列為全國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城市和全省首批體育惠民工程示范市,永昌縣和金川區分別于1996年、1997年成為全省首批小康縣(區)。

金川區“城中村”農民喜遷安居小區。
30年來,金昌基本實現了由空氣污染嚴重向生態宜居城市的歷史性邁進,人居環境顯著改善。面對嚴酷的自然環境和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我們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實施三北防護林、北部綠色長廊、礦山綠化、尾礦壩治理、防沙治沙項目以及村鎮綠化等生態工程,形成了環城綠色屏障,黃沙肆虐的沙塵天氣日益減少。城市公園綠地逐年增多,街頭綠地、休憩廣場、景觀小品遍布市區,全市森林覆蓋率由建市初的5%增加到20%,市區綠化覆蓋率由建市初的2.5%增加到33%,市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由建市初的不足1平方米增加到現在的18平方米,成為名副其實的“戈壁綠城”。通過轉變發展方式,不斷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逐步淘汰落后產能,加快實施環境污染治理項目,城市環境和空氣質量持續好轉,2010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16天。

央視“激情廣場”走進金昌。
30年來,金昌基本實現了黨組織建設由外在約束型向質量建黨、開放建黨、科學建黨的轉變,政治保證作用持續加強。我們堅持按照中央、省委對黨的建設的一系列重要部署,以增強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發展的能力為重點,堅持不懈地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和制度建設,精心組織開展“三講”“三學”、先進性教育、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以及“創先爭優”等主題教育活動,各級干部和廣大黨員的思想素質不斷提高。我們遵循黨的建設規律,注重提高黨員素質,探索建立黨員意識養成機制、能力增強機制和典型選樹機制;注重保障黨員權利,實行黨內事務、各項決策、監督管理全面開放;注重加強人文關懷,引導、激勵、幫助黨員實現個人價值,激發了廣大黨員永葆先進性的內在動力,實現了“要我先進”向“我要先進”的轉變。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注重科學發展,重視基層導向,以群眾公認選人,憑工作實績用人,建立了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群眾信得過的領導班子和想干事、會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隊伍,營造了心齊氣順、風正勁足的創業工作氛圍。建立基層黨建經費保障制度,加強基層陣地建設建設,較好地解決了基層黨組織有人辦事、有錢辦事、有地方辦事的問題,全市各級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繽紛絢麗的金昌夜色。
30年春華秋實,開創了科學發展的嶄新局面;30年厚積薄發,奠定了跨越式發展的堅實基礎。
當前,我們正處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歷史階段。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撐”的總體思路和區域發展戰略要求,緊緊圍繞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突出循環經濟和城鄉一體化“兩大重點”,加快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三化進程”,一手抓跨越發展,一手抓保障民生,全面加強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力爭生產總值實現五年翻番,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在全省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為把我市建設成為更加富裕、更加文明、更加和諧的現代化工業城市而努力奮斗!

色彩斑斕的金水湖美景。
我們要堅持把解放思想、勇于創新貫穿于金昌發展與進步的始終。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在解放思想中堅定信念,在應對挑戰中搶抓機遇,在開拓創新中破解難題,進一步激發全市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我們要堅持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穿于金昌發展與進步的始終。堅定不移地改造提升壯大傳統優勢產業,堅定不移地發展新興產業,堅定不移地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構建多元產業體系,著力推動工業經濟跨越發展,加快推進金武區域經濟一體化,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有色金屬新材料基地、全國循環經濟示范區和西部地區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
我們要堅持把統籌兼顧、和諧共進貫穿于金昌發展與進步的始終。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提升城鄉一體化建設水平的重要支撐,把城鎮化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根本途徑,不斷夯實農業發展基礎,積極創新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全面提高產業化、標準化和集約化水平,努力建成全省城鄉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和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試驗區。

景色優美的人居環境。
我們要堅持把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與高效能管理貫穿于金昌發展與進步的始終。圍繞建設“活力鎳都、戈壁綠城”,著力塑造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功能,加快舊城舊村改造,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功能齊備的城鄉新格局。鞏固和延伸“五城聯創”成果,積極推進文化城市、健康城市、園林城市、環保城市、法治城市創建活動,努力創造綠色宜居環境,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城市形象。
我們要堅持把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貫穿于金昌發展與進步的始終。在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上下更大功夫,在發展社會事業上花更多氣力,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上做更多文章,在創新社會管理上求更大突破,努力讓城鄉居民學有優教、勞有多得、病有良醫、老有善養、住有宜居,過上更加安定祥和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