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鄉村振興最美底色
——金昌市深入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推進鄉村振興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謝曉玲
一條條道路干凈整潔,一處處河道水清岸綠,一幢幢農房錯落有致……盛夏時節,走進金昌的村村落落,一幅美麗宜居、和諧共生的鄉村新畫卷映入眼簾。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金昌市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提高農民群眾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質的一項民心工程、實事工程來抓,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為抓手,聚力“打造精致城市和最干凈城市”目標,大力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探索出別具特色的現代化鄉村治理新模式,以點帶面,連面成片推進農村展現新面貌,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黨建引領:萬名黨員進村入戶示范帶動
周末,在金川區寧遠堡鎮白家嘴村居民點上,金昌市委宣傳部黨員干部身著志愿服,攜帶垃圾夾、鐵鍬等工具,清理村前屋后堆集的生活垃圾,將村莊內外打掃得干凈整潔。
今年3月以來,金昌市結合黨史學習教育,聚焦提升群眾生活質量,將農村清潔行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最大的課堂,啟動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精心組織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和“學黨史·見行動·暖民心——萬名黨員進鄉村清潔家園”主題黨日活動,全市153家幫扶單位及基層單位的數萬名黨員活躍在街頭巷尾、田間地頭,踴躍參與衛生整治、政策宣傳、便民利民等志愿服務。
“我們要以黨史學習教育推動農村環境整治,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效果檢驗黨員干部黨史學習教育的成效,用干部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金昌市委書記張永霞說,“黨員干部要帶頭干,要干出個樣子給群眾看。要引導群眾從生活習慣養成做起,更新觀念、凝聚共識,形成推動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與合力,奮力走出一條鄉村美、產業興、農民富、治理優的城鄉融合鄉村振興之路。”
讓干部受教育,讓群眾得實惠。金昌市積極推動黨建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深度融合,明確各級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及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廣大黨員干部滿懷對“三農”工作的責任和擔當,亮出身份,和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實際行動為群眾做出了表率。
“我是黨員,我先干。”在金川區雙灣鎮,各村黨員干部發揚不怕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帶頭拿著鐵鍬、掃把等工具清理公路、河道溝渠、田間地頭、公共場所等周邊垃圾,形成了你追我趕比著干的濃厚氛圍。
雙灣鎮龍寨村成立了以黨支部書記為組長,“三委一會”主要負責人為副組長,“兩委”委員、“井長”為成員的志愿服務隊伍。村干部率先俯下身子真干實干苦干,贏得了群眾的認同和支持。
永昌縣朱王堡鎮流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延英白天和村民一起勞動,晚上逐社逐戶走訪。
永昌縣城關鎮金川東村因班子不得力,工作推不開,城關鎮黨委及時調整金川東村村干部,建強村隊伍。新班子迎頭趕上,村容村貌和干群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沒有等出來的輝煌,只有干出來的精彩。金昌將村莊清潔行動開展情況作為考評鄉鎮黨委書記工作能力水平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據,嚴格落實鄉(鎮)、村的主體責任,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機制。
鄉村兩級黨組織將人才引領與人居環境整治深入融合,將有干勁、有知識、有技能的黨員和群眾發動起來、組織起來,整合用活有限的農村治理資源,通過黨組織引領凝聚合力,讓各類人才的智慧在人居環境整治中得到充分發揮。
永昌縣水源鎮杜家寨村制定“1+10”黨員聯系戶制度,“兩委”班子中的黨員每人聯系一個黨小組,普通黨員以社為單位聯系10戶左右群眾。同時要求黨員做到“四個一”,即常到聯系戶家中“看一看”,把村莊清潔行動的目標要求“講一講”,把鰥寡孤獨、老弱病殘的群眾“幫一幫”,把不講究不文明不積極的落后分子“促一促”。通過黨員的示范引領,群眾參與環境整治的積極性被帶動起來。
廣泛發動:數十萬群眾爭做“講究人”
清早,永昌縣東寨鎮頭壩村88歲的田奶奶就拿著掃把,仔細清掃自家院門前的路面。“誰家的衛生誰搞,不能落在人后,叫人笑話。”田奶奶說。
農村環境整治村莊清潔行動“為了誰”“依靠誰”?
新的時代面臨新的任務,如何宣傳群眾、引導群眾、發動群眾、造福群眾?
新的歷史條件下,群眾工作有哪些新的有效方法?鄉村社會治理途徑在哪里?
……
村莊清潔行動開展以來,金昌市帶著諸多新課題,千方百計依靠群眾、組織群眾、發動群眾,發揮群眾主體作用,調動農戶“主人翁”意識,讓村民主動投身整治工作當中,讓每一位村民都成為創建美麗家園的踐行者,真正實現從“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意識轉變,實現從“干部干、群眾看”到“自覺干、一起干”的行動轉變。
“過去日子窮,沒心思講究;現在兜里有錢了,但人又忙了,沒時間講究。”一些村干部說,由于不“講究”不注重環境衛生,農村普遍存在垃圾隨處傾倒、門前亂堆柴草、人畜同院居住等陋習。
如何讓群眾徹底告別“不講究”、爭做“講究人”?
金昌市提出“兩凈一亮”(路凈、院凈、觀瞻敞亮)標準,并探索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農民利益相結合,通過美麗庭院創建、環境衛生評選、項目資金分配等途徑,吸引數十萬群眾參與到整治行動中來。
全市組建由鄉鎮黨委書記、村黨支部書記、駐村第一書記、村婦聯主席、學校老師等共同參與的宣講隊進行宣講,與群眾“零距離”互動,全方位展示各鄉鎮在開展鄉村清潔行動中取得的初步成效以及亮點、經驗,教育引導村民群眾增強健康意識、衛生意識、環境意識。
永昌縣六壩鎮中心小學發揮學校的獨特優勢,不斷深化“小手拉大手”活動內涵,教育引導孩子們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積極參與村莊清潔行動,力求通過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進而影響一個村莊。
在農村,婦女是搞好家庭衛生的骨干力量。金昌市積極發揮婦女“半邊天”的作用,各級婦女組織廣泛團結凝聚農村婦女,結合“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十星級文明戶”等文明家庭創建活動,引導農村婦女從環境衛生入手,廣泛調動家庭成員積極參與,變“要我衛生”為“我要衛生”,打造干凈舒適的居家環境。
“村莊是我家,清潔靠大家。”“不當旁觀者,爭做文明人。”“美好環境,幸福家園。”現今的金昌,“兩凈一亮”深入人心,告別“不講究”、爭做“講究人”已成為廣大村民的共識。
創新方式:鄉村治理邁上新臺階
“夾河村是一個養殖大村,牛羊糞便堆放是影響村莊清潔的主要問題。今年通過集中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探索形成了有益的利益掛鉤機制,制定了《村莊清潔公約》,并編排成小戲小曲在群眾聚集場所進行傳唱,群眾的知曉率、認可度和參與積極性顯著提高。”6月20日,金昌市舉辦村莊清潔公約及機制評選表彰活動,永昌縣紅山窯鎮夾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志杰介紹在村莊清潔行動中的成功經驗。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面廣量大、涉及部門多,既需要政策保障、機制創新,又需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為有效鞏固鄉村環境整治成果,處理好集中整治與長效治理的關系,金昌市探索建立標本兼治的長效管護機制,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走上標準化、常態化、制度化、可持續化軌道。全市各鄉鎮、各行業部門從實踐中總結提煉出典型經驗做法,初步形成了4類村莊清潔公約及機制,139個行政村形成了各自的清潔公約,12個鄉鎮、3家國有農場健全完善了清潔長效制度,11個重點行業部門制定了行業清潔長效機制。
今年春天,永昌縣朱王堡鎮農戶張先彪將從地里撿來的廢舊地膜送到鎮里的農膜回收網點,換了3卷新地膜,節省了近400元的地膜購置費用。
在農村,每年農業生產中會產生大量廢舊地膜、秸稈、牲畜糞便、尾菜,若處理不當,會對環境造成很大污染。金昌市通過廢舊農膜定點回收加工、發展舍飼養殖、糞便還田、沼氣生產等多種方式進行回收利用,變廢為寶,形成一條條閉合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不僅有效杜絕了環境污染問題,而且形成新產業,增加了農戶收入。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土地流轉規模不斷擴大,農村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鄉村人口數量持續減少,出現村莊“空心化”現象,對新時代鄉村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既要建好村莊的“面子”,也要提升村莊的“里子”。面對這個難題,金昌市以農村環境整治村莊清潔行動為抓手,把村莊清潔行動與推進基層治理新模式、鄉風文明建設、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及凝聚人氣溫暖人心、鼓勵群眾首創精神等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激發農村社會內生活力。
過去,長期在外的人員很少關心村里的產業發展、公共事業,大家如同一盤散沙,缺乏凝聚力。為了讓在外的群眾“離家不離村,離村不離群”,金昌市90%的村社建立了村民微信群,定期通報衛生評比情況。村民無論身在何處,都能時刻關注家鄉的發展建設情況,并圍繞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經濟發展等建言獻策,促進了農村環境治理、村組道路修繕等公共事業建設。
“今天我們議事的主題是:能不能用扣除村集體分紅的辦法,對部分找借口不愿清理自家門前垃圾的群眾進行經濟處罰,督促他們改正……”
這是金川區雙灣鎮新糧地村村民協商議事會議的記錄。村黨支部書記鮮舜文告訴記者,通過收集議題、確定議題、議前調研、協商議事、公開公示、研究落實等“六步議事”程序,解決了美麗鄉村建設中“部分群眾找借口不愿清理門前垃圾及不能將垃圾放到指定堆放點”這件“煩心事”。
永昌縣東寨鎮紅光新村是金昌市唯一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但告別“土圍子”住進新樓房的村民們并沒有隨著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的改變而改變生活習慣,將“樓道”當作自家的“院子”,隨意堆放生活用品,給衛生保潔帶來很大困難。
紅光新村結合村域面積小、人口居住集中實際,積極借鑒“社區網格化”管理模式,探索出了“由村黨支部書記和駐村工作隊隊長為一級總網格長,全體工作隊隊員為一級網格員;村委會副主任為二級網格長,其余村干部為二級網格員;每棟樓推選一名德高望重的村民為三級網格長,每個樓口推選一名村民代表為三級網格員”的三級網格管理模式。網格長和網格員擔負起宣傳員、服務員、示范員職責,通過“紅光心聲廣播站”宣講、挨家挨戶上門動員,黨員、網格長、網格員開展“亮身份、比院凈、兌承諾”活動,同村民簽訂“門前四包”責任書,帶動村民從屋內向屋外、樓內到樓外全面無死角整治環境衛生。
永昌縣焦家莊鎮各村莊將參與環境整治的人員排序列表、劃定時間圖,分為“A、B、C”三崗,村里整體謀劃,按片劃分陳年垃圾、河道溝渠、房前屋后、巷道內外等具體位置,明確“誰來干、啥時間干”,將責任靠實在人頭。
金川區寧遠堡鎮寧遠村根據整治難度的大小,將村莊范圍劃分為“紅、黃、綠”三級,實行分區管理、分級治理。
金昌還探索運用傳統文化元素創新鄉村治理模式,形成文化的向心力、感召力和約束力。永昌縣東寨鎮將打造紅色文化村莊作為村莊清潔行動的載體,立足紅色文化,實施革命烈士遺址修繕保護工程,深入挖掘當地革命人物、革命事件、革命故事等,激勵群眾傳承紅色基因,確保美麗村莊“顏值”“內涵”雙提升。
督導推進:紅榜揚正氣,黑榜收奇效
不久前,永昌縣朱王堡鎮登上了金昌市農村環境整治村莊清潔行動紅榜。喜訊傳來,全鎮干部群眾歡欣鼓舞。
為了把鄉村清潔行動落到實處,今年,金昌市成立了農村環境整治村莊清潔行動督導工作領導小組和14個督導小組,緊盯“兩凈一亮”目標,對全市國有農場及幫扶單位、各鄉鎮、重點行業部門村莊清潔行動實行全覆蓋督導。
各督導小組堅持每天進村入社開展督查督導,定期召開推進會,每15天開展一次“紅黑榜”評審,并在全市通報;組建“全市村莊清潔行動督導工作群”,適時發布工作動態,找問題、抓落實、比干勁、亮成績、曬經驗,形成了互學互促互比的良好氛圍。
“早上從市區出發,一上午走了4個社,發現了16個共性問題。這一周時間跑了12個村88個社,去得最少的社去了4次,最多的去了9次。風雨無阻,沒有休息過,也沒有請過假,天天如此在村上奔波。”督導小組一位年近60歲的黨員干部在日記中寫道,“腳上磨起了泡,胳膊曬起了皮,但心里并不覺得累。我希望做好這項工作,為自己的職業生涯畫一個圓滿句號。”
截至目前,督導組累計發現22394個典型問題,22393個已全部整改解決。
永昌縣南壩鄉西校村五社在清理陳年垃圾堆時,由于兩戶農戶長期在這里養牛,堅決不同意將牛和飼草搬離,甚至對村干部進行謾罵,導致工作陷入僵局。
“老爺子,您不要生氣,您有怨氣打我、罵我都行,但是我們的工作您必須支持。我們整治環境衛生不是不讓大家生活,而是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生活,在干凈整潔的環境里生活。”督導組工作人員不厭其煩地多次找當事人作思想工作,主動幫養殖戶搬飼草、規劃新的養殖區域,最終成功解決了問題。
西校村還建立環境衛生考核評比機制,組織村社干部及村民代表組成自評組,每月定期對農戶室內和庭院內外衛生狀況進行檢查評比,在院門口張貼“清潔”“較清潔”“不清潔”標識,并將評比結果在村委會公告欄及村社微信群進行通報曝光,評為“不清潔”的農戶要在3天內完成整改,在被告知后拒不整改的農戶將被列入本村“黑名單”,并在政策享受方面予以懲戒。同時,評選表彰了8戶“凈美庭院示范戶”。
獎得心動,罰得心痛。全市各鄉鎮通過“紅黑榜”公開方式,讓大家“爭先進、學榜樣”“紅紅臉、出出汗”,掀起了比學趕超的新熱潮。
“這次鄉村清潔行動,是金昌近些年來發動群眾最充分、思想動員最深入、調動各方面力量最廣泛、群眾參與熱情最高、干群交融最深入的一次活動。”金昌市負責農村環境整治村莊清潔行動的工作人員說,“我們通過統籌治理的成功實踐,使金昌更有信心、有基礎、有能力深入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
如今,金昌市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在持續“美顏”中擦亮了鄉村振興最美底色,顏值越來越高,魅力越來越足。外地來的客人由衷感慨:“金昌的村莊真干凈!”
讓最美鄉村承載起最美鄉愁——美麗鄉村建設的“金昌方式”,正變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生動、越來越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