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務省近日表示,為應對發展的中國將組織高級官員定期開會,制定全方位的對華政策,高調處理“中國問題”。從日本有關人士目前的表態看,這一看似重視中國的舉動從一開始就缺乏應有的客觀立場和全面的評估體系,不僅對中日關系改善難有助益,反而可能成為新一輪“中國威脅論”的始作俑者。
“中國問題將成世界問題”意在聚集牽制中國發展力量
據報道,不止一名日本外交界人士就日本將制定全方位的對華政策發表了相當不公允的評論。較為溫和的說法是:“日中兩國之間目前面對很多問題,這實際上已經超越了日本以前的對應方式。基于中國問題就將成為世界問題,因此深入探討中國問題很有必要。”還有外交官竟稱:“中國將成為擾亂國際秩序的因素。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問題將擴大成為世界問題。”
日本外交官不約而同地把“中國問題將成為世界問題”作為強調的重點,不是指中國發展可能給世界帶來巨大變化,而是希望把中日之間存在的問題偷換為“中國和國際社會之間的問題”,希望以此得到呼應,聚集不希望中國發展的力量,對中國形成新的牽制。日本知道,單憑其自身無法遏制中國發展,而且風險太大,因此希望借助外力。而借力的“東風”,則是老套的“中國威脅”論。
對中國發展的不安感超過與中國修好的急迫感
利用一些人對中國未來發展方向的不了解再造“中國威脅”論并不新鮮,更值得觀察的是日本對中國發展的不安感已經從官方到民間都形成了聲勢。日本財務省最新發布的數據說,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加起來的外匯儲備總額在6月底達到了8379億美元,在同期就已經超過了日本(8340億美元)。這無疑對習慣于傲視亞洲的日本是一個新刺激。日本官房長官細田博之對此說:“感慨中國已經到了這個程度。”一些媒體也表現出焦躁:《產經新聞》就稱中國存在著“地域霸權”的威脅;《每日新聞》9月份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指出,日本人的“嫌中”(嫌棄中國)感情正在大幅度上升。調查結果顯示,對中國不友好的日本人多達7成,越年輕的日本人對中國越缺乏好感。
對中國發展的不安甚至表現在日本的產品制造上。據韓國《朝鮮(專題,圖庫)日報》報道,日本18日將推出軍事戰略游戲“現代大戰略2005衛國盾牌宙斯盾艦隊”,假設模擬日本自衛隊向韓國、朝鮮和中國開戰的場面。游戲描寫了自衛隊與中國在有領土爭議的中國東海釣魚島戰斗并打敗中國軍隊,露骨地表現了好戰傾向。
應該說,日本政府和民間主張對華友好的大有人在,但是在其國內氣氛的影響下,對華友好的理智聲音受到了壓制。修好對華關系的急迫感被迫讓位于對中國發展的不安感。
中日矛盾尚不至激化和平相處日須作理智判斷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中日關系的冷卻并不全是現實利益沖突的結果。日本對歷史不能清算、對中國未來發展無由擔憂也占了很大成分。恰恰因此,中日關系仍具有恢復的彈性:畢竟,比起東海劃界、釣魚島、沖之鳥礁問題來說,歷史問題的解決和未來擔憂的弱化更容易實現一些。中日兩國都能清楚地認識到對方對本國的重要性,這為矛盾激化設置了限定。而對日本對華政策有絕對影響力的美國,也清楚中日這兩大貿易伙伴交惡并不符合其自身利益。
現實的制衡力量決定了中日關系將保持冰冷的平衡,但對于中日雙方來說,僅僅保持現狀不符合雙方利益。中日關系回暖的鑰匙,其實就在日本人自己手里。中國駐日大使王毅日前與日本民主黨代表前原誠司會談時說的一番話,給日本當局再次提了醒:小泉純一郎必須就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作出理智判斷。這是中日關系改善的唯一起點。(徐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