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時事新聞>>焦點>>正文 |
紐約時報:中國政府修建青藏鐵路的醉翁之意 |
(2006-7-4 7:54:09) 有位讀者讀過此文 來源: 中國經濟網 打印本頁 |
|
|
《紐約時報》7月2日發表了一篇評論青藏鐵路開通的文章,題目是《最后一站:拉薩——青藏鐵路把西藏現代文明聯系在一起》,現摘編如下,僅供參考。 這個周末,中國開通了世界上最高的鐵路——總長度710多英里的青藏鐵路蜿蜒穿越連綿起伏的青藏高原,最后抵達藏傳佛教的圣城拉薩。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周六出席了在格爾木舉行的盛大的通車典禮,格爾木是青藏鐵路的起點。這是人類鐵路建筑史上的奇跡,其最高路段海拔超過了16000英尺,比法國的勃朗峰(Mont Blanc)還高。 青藏鐵路的總造價約41億美元,整個工程歷時十幾年的時間。青藏鐵路的建成是中國開發遼闊西部的里程碑,青藏鐵路不僅會帶來大批游客,也將為西藏帶來繁榮和財富。 中國政府一直都把青藏鐵路看做是促進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官方預期青藏鐵路的建成將使到拉薩的游客人數增加一倍,更為重要的是,進藏物資的運輸費用將因此減少四分之三。 中國鐵道部青藏辦常務副主任朱振升在上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對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區人民來說是一個重大好消息。”他說:“鐵路為人員、物資和信息的快速流通提供了渠道,青藏鐵路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希望。” 早在毛澤東時期,青藏鐵路建設計劃就被提上了日程。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毛澤東就提議將鐵路延伸到西藏境內,1984年,青藏鐵路青海段西寧至格爾木建成通車。但格爾木至拉薩段由于種種原因被耽擱下來,最主要的是地理環境過于惡劣。這段總長度710英里的鐵路不僅要穿越青藏高原,而且還要克服高原缺氧和永凍土等難題。建設青藏鐵路的計劃在2001年獲得了重生,那一年中國提出了“西部大開發計劃”。中國鐵路建設者們在永凍土地段設計了橋梁,堅固的水泥橋墩深深地埋在永凍土層里,克服了路基不穩定的難題。 加拿大Bombardier Inc公司為青藏鐵路專門設計了帶自動供氧系統的車廂,這是飛機上采用的技術。自動供氧系統能夠隨時增加車廂內的氧氣供應并調整車廂內空氣壓力,這樣可以減少旅客因高原缺氧而產生的不適反應。 第一列北京開往拉薩的火車上周六正式啟程,這一天正是中國共產黨建黨85周年。中國官方媒體為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已經進行了連續數周的宣傳。在這趟首發列車上,有青藏鐵路的建設者和勞動模范。除此之外,還有40名外國媒體記者幸運地成為了首趟進藏列車的乘客。 盡管官方公布的總造價約為41億美元,但青藏鐵路的意義很難用經濟上的指標來衡量。顯然,對中國政府來說,青藏鐵路的政治意義遠遠大于經濟意義。與運送人員和物資比起來,國家統一和民族融合才是青藏鐵路最大的使命。2005年西藏自治區GDP產值為31.2億美元,因此依靠當地政府收入完全支付青藏鐵路建設費用的話恐怕需要幾十年的時間,當然這只是假設,事實上這樣的假設并不可能發生。(編譯時略有刪節)
|
|
|
|
|
|
|
|
|
|
|
|
|
|
|
|
|
相 關 新 聞 |
|
相 關 專 題 |
|
|
|
新 聞 評 論 |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天水在線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天水在線留言板發表的言論,天水在線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