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應省司法廳的邀請來到合肥訪問的李昌鈺博士,作為安徽警管職業學院的名譽教授,為該校師生作的一場長達兩個小時的演講中,細數其神奇破案經歷。
找到槍的話 仍有希望破‘3.19’槍擊案”
2004年3月19日,民調顯示,臺灣競選所謂“總統”前夕,“藍營”還領先“綠營”8個百分點。可是這一天,綠營“總統”候選人陳水扁肚皮被槍手擊中。第二天選舉,陳水扁以微弱優勢勝出。這個結果引起了臺灣地區的騷亂:百萬人游行示威,有些地區還發生流血沖突,在此背景下“藍營”“綠營”同時向李昌鈺博士發出邀請,“我奉行知難而進,因此明知前往是火坑,我還是乘機跳進去了!”
“許多人指責,陳水扁肚皮的槍傷、呂秀蓮的腿傷是自己用刀劃傷的,不是槍傷。”李昌鈺博士說,當時的現場并沒有保護好,也沒有封鎖現場對所有人一一盤問放行,錯過了最佳破案時機,于是李昌鈺博士根據多年收集的槍彈痕,認為陳水扁、呂秀蓮的傷口,確實是槍傷所致,“子彈是從陳水扁的右側射入,斜擦著肚皮向左,就像石頭在水面打水漂一樣,彈勁過去后,又在傷口尾部顛了兩個小傷口”,隨后用豬皮做試驗,合適的角度打出了與陳水扁肚皮上類似的傷口。
這還不夠,通過對陳、呂傷口微量元素實驗分析,李昌鈺博士發現,陳水扁傷口檢測出鉛的成分,而呂秀蓮的傷口檢測出了銅的成分。隨后在陳水扁的衣服發現了一小塊皮膚,經分析是陳水扁肚皮上的,皮里又檢測出鉛的成分。隨后李昌鈺找來擊中一顆陳、呂的一顆鉛彈和一顆銅彈。“顯微鏡下顯示鉛彈有射擊的痕跡,上面有棉纖維和微量血跡。DNA鑒定發現,子彈上的微量血跡與陳水扁相同,而子彈上的纖維也與陳水扁當時穿的衣服纖維相同。因此可判斷陳水扁是被鉛彈所傷,呂秀蓮是被銅彈所傷。而經過現場模擬,光源通過車上彈孔,李昌鈺找到了射擊點應該在事發街道的10號到14號之間。通過進一步對彈頭的分析,李昌鈺得出驚人結論:“由于子彈沒有來復線,因此射擊的槍是一把玩具改造的槍!”,隨后根據子彈打磨的痕跡,結合警方掌握的資料,最終鎖定槍是一個叫唐守義出售的槍支。最終查出一個叫陳義雄的人是嫌疑槍支的最終擁有者。雖然最后,警方與抓獲陳義雄失之交臂,此案作為懸案而結案,但李昌鈺博士在昨日的演講中表示:“如果找到槍的話,仍有希望破此案!”
“我的鑒定改變了美國歷史”
“前不久在與美國前副總統戈爾一次見面時,他笑著對我說:‘我當美國總統的一次機會葬送在你的一紙報告中’”,李昌鈺笑談這一紙報告可能改變了美國的歷史,該報告是關于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助手Foster的死因報告。有一天,有人在他家附近的公園里發現了Foster的尸體,死因是嘴里被開了一槍。當時有人猜測Foster先生可能與總統夫人有染,被克林頓發現而被謀殺。于是美國國會請來李昌鈺做物證鑒別的總顧問。李昌鈺通過對周圍的情況、槍支、指紋、現場足跡和槍口的比對、論證,給國會寫了兩個報告,每個報告200多頁,指出Foster系精神壓力過大而自殺,非他殺。“如果當時我出的報告指出Foster系他殺的話,克林頓必被彈劾,時任副總統的戈爾將順理成為總統,美國歷史豈不是被改寫”,李昌鈺坦言此案一出,每天都能收到數百萬封美國國民來的信,“全美國姓李的華人的信都寄到我這,其中甚至還有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的!”
頂著壓力揭克林頓丑聞
在演講中,李昌鈺拿出一個小小的物件——— 紫光源,說就是這個小小光源,照出了克林頓的精斑。李昌鈺稱,當時國會來電話,請他立即出發前往華盛頓。他問是什么事情。對方說是最高機密,等到華盛頓才知道,自己是被邀請來判斷總統是否與萊溫斯基有染的。“既然來了,頂著壓力也要干下去,雖然我與克林頓甚至還有私交”,李昌鈺在對有關證據鎖定的時候,克林頓仍然聲稱自己絕不可能出軌。李昌鈺掏出紫光源,在克林頓的衣物上發現了可疑斑點。通過DNA鑒定發現,克林頓衣物上的可疑斑點為精斑。李昌鈺進進行了DNA比對,發現精斑是克林頓所留。面對鐵證克林頓不得不承認自己撒了謊。
玩笑話排解地雷陣
破案其實也是危險的工作,李博士介紹了一次東歐經歷。六、七年前東歐幾個國家內戰,殺了很多人,制造了很多萬人坑,戰后這些東歐國家需要鑒別這些尸體的身份,聯合國決定邀請請包括李昌鈺連同其他四名白人專家來到其中一個萬人坑邊,對尸體進行DNA分析。“到坑邊維和士兵才告訴我們,萬人坑周圍全是地雷,請不要亂動”,大家一聽原先四戈白人一個黃種人馬上全變成“白人”了,其中一個是紐約州的總法醫,此人重達280磅,一聽如此危險,他就告誡大家,李博士有經驗,大家都聽李博士的,說完他就一屁股坐在地上。李昌鈺博士馬上說:“你怎么坐下了,趕緊挪一下。”大胖子乖乖地挪了地方,李昌鈺博士于是在大胖子坐過的地方開始挖掘,挖好了再讓大胖子挪,如此重復了七、八次,大胖子耐不住了,問道,為什么總讓他挪地方。李昌鈺笑著說:“因為你最重,你坐過的地方沒有爆炸,肯定就沒有地雷呀。”一句玩笑話排解了對地雷陣的恐懼,但接下來挖出了萬具尸體,則讓大家情緒低落了好一陣子。來源 安徽市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