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7月18日電 (李警銳 楊牧)菲律賓南海仲裁案仲裁庭12日公布了所謂“最終裁決”。菲現任政府并未欣喜若狂,外交部長亞賽即刻呼吁“克制和冷靜”。相比之下,美國倒顯得頗為亢奮,打著“尊重法律”之旗號企圖施壓中國。裁決宣布后立刻提高調門,大力抬高仲裁的地位,聲稱裁決是仲裁最終結果,“對當事國具有法律約束力”,并因此要求當事國加以遵守。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態稱,美方歷來對國際法采取選擇性執行的態度,合則用、不合則棄,口口聲聲要求別人遵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可自己至今也沒有批準加入《公約》。美方有什么資格在南海問題上對別人說三道四?
其實,美國早已擺出一副要借仲裁案排演一出“好萊塢大戲”的架勢,其中的意圖,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相關專家表示,美國對國際法采取選擇性執行態度、在國際事務中采取雙重標準是其一貫伎倆。用裹著所謂“正義”和法律外衣的謊言,把自己的規則強加到其他地區,甚至凌駕于國際法之上,是美國推行霸權主義的制勝法寶,也是美國對國際法“利則用、不利則棄”的最佳演繹。但試問,美國的這種做法經得起歷史的推敲嗎?
一問:一紙荒唐言,怎能推翻南海千古事?
自2013年菲律賓阿基諾三世政府一手炮制南海仲裁案以來,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就頻頻借此明里暗里指責中國不遵守國際法,破壞國際規則體系,口口聲聲要求中國必須執行所謂裁決。
“面對仲裁結果,建議國內輿論冷靜一些,沒必要把這‘一張廢紙’太當回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認為,同時中國仍要積極發聲,以告知世人中國是講道理的國家。
“唐宋年間的文獻有明確對東、西、中、南沙群島的命名,如‘石塘’‘長沙’等等,當時的南海諸島已劃入中國版圖。明清時代的地圖,還對南海四個群島的具體名稱和方位進行了標繪……”一段來自南海仲裁的“科普帖”中的文字最近被廣泛傳播。文中對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屬于中國的史實進行了清晰說明。
美國權威地圖出版商蘭德?麥克納利公司1994年出版的世界地圖也表明,南海諸島為中國領土,地圖中多處都對此提供了明證。居住在紐約的華裔退休教授崔家驥在該地圖集第166至167頁東南亞的地圖上發現,黃巖島標注為“HUANGYAN DAO”(黃巖島),劃在菲律賓西國境線東經118度之外。除黃巖島之外,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業群島、南威島、太平島、永暑礁等都是用中文拼音標注。在漢語拼音標注之外,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地名下還特別加上“CHINA”(中國)。
中國在南海的島礁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是基于對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在2000多年的持續經營開發和長期有效的管轄中形成的。仲裁庭片面否定《公約》未作明確規定的南海斷續線和中國南海歷史性權利,裁定太平島是“礁”不是“島”,既違背了客觀、公正的契約精神,更是罔顧事實,嚴重背離公平、客觀、公正的國際法原則。
而美國“希望雙方遵守有關義務”的表態看似正義感十足,實則根本經不起歷史的考察和法理的推敲。在美國國務院7月13日的記者會上,一位中國記者手持美國版地圖向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唐納發問:“這份地圖的來源是美國政府,上面把太平島的屬性定義為‘島嶼’,而不是‘礁石’,這與南海仲裁案的‘裁決’結果不同。我想要知道這個地圖是否代表美國政府立場?”
面對這一問題,唐納臉上寫滿尷尬,只能用“嗯……呃……”還有“笑聲”來加以掩飾。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等多家研究機構刊登分析文章指出,太平島確實是島,并非礁石。可面對常設仲裁法院7月12日違背常理的裁決,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卻并不愿意反駁。
二問:南海仲裁案,美國為何如影隨形?
過去幾年,伴隨南海仲裁案,美國、日本等一些域外國家一直如影隨形,不斷在南海拋出各種“規則”,例如“航行自由”、“捍衛國際法”等,加上一些西方媒體的應和鼓吹,南海被編造成一個沒有航行自由、沒有規則秩序、沒有安全保障、沒有和平穩定的“火藥桶”。
但宣傳造勢與輿論詆毀在許多西方學者眼中早已見怪不怪。美國著名律師布魯斯?費恩一針挑破:美國當前的南海政策體現了“危險的帝國思維”,跑到南海去渲染“中國威脅”除了加劇地區緊張、給亞洲國家發出錯誤信號外,美國只會一無所獲。
南海問題因涉及諸多當事方的利益變得錯綜復雜,并且在歷史因素和稱霸野心的作用下,使問題更加棘手。捷克前總理顧問、著名政評家克雷伊奇指出,強制仲裁的挑釁手法不過是一種炒作,只會使局勢更加緊張。菲律賓恐怕除了得到華盛頓的“良好服務”外,其余將一無所獲。以提供保障為名妄圖在南海糾紛中實現自身地緣政治野心的國家,也終將玩火自焚。
“這與美國的‘重返亞太’戰略相吻合,但事實上它已威脅到中國南海地區的和平和穩定。”印度尼赫魯大學中國與東南亞研究中心教授狄伯杰指出,美國已在亞太地區部署了25萬軍隊,5艘航母,250余艘艦船以及1500架戰機,其目的是增強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
“重返亞太”一直是美國政府的政治目標和軍事戰略,而中菲南海爭端又不失時機地為美國提供了一個方便的借口和跳板。自從美國開始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后,利用南海問題為抓手,一再挑起南海地區的緊張局勢。
泰國法政大學教授楊保筠認為,美國在亞太地區制造緊張氣氛,造成可能擦槍走火的危險局勢,這是美全球霸權戰略中的一環。這樣的霸權主義造成了地區安全不穩定的現狀,直接影響亞太各國間的經濟合作和一體化進程。從某種程度而言,菲律賓阿基諾三世政府成為美國重返亞太的一枚棋子。
“美國既不是南海爭端的當事國,也不是南海周邊國家,因此其對南海的介入必須得到南海地區有關國家的配合,而華盛頓最期待的代理人就是馬尼拉和河內。”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吳心伯指出,近年來越南并沒有像美國所期待的那樣積極地去配合它,曾經跳得最高的菲律賓也有改弦更張之意。實際上,無論是在河內還是馬尼拉,都不乏頭腦清醒者,他們知道在南海問題上與中國死磕到底,既解決不了問題,也不符合其國家的總體利益。
因此連菲律賓都有些“受不了”美國一味挑事的態度。菲律賓《世界日報》發表社論批評,臨時仲裁庭“亂點鴛鴦譜”,對南海仲裁案作出一面倒裁決的“膽量”讓人為之捏一把汗,這5名仲裁員的歷史常識幾乎等于零。文章稱,“雖然菲方對仲裁結果表示歡迎,但由于中國不參與、不接受、不承認南海仲裁案的裁決結果,因此可以預期,裁決并不能解決南海爭端。”
三問:設下陷阱,企圖把中國推入怎樣境地?
攪亂南海局勢、危及地區和平,這頂被硬扣在中國頭上的大帽子,戴在美國自己頭上才更合適。無端指責中國,美國其意在操控國際輿論對華施壓,給中國安上了“以大欺小”“南海問題制造者”“南海地區安全威脅者”“南海領土侵略者”等荒唐的罪名。同時,美國為菲律賓等國打氣撐腰的行徑,也令南海區域一些聲索國自我感覺底氣更足,一些不負責任的做法令地區狀況頻出。
美國設下重重陷阱,企圖將中國推入怎么樣的境地?在金燦榮看來,美國接下來很可能在四條戰線向中國施加壓力:
一是輿論圍剿,美國動用西方輿論圍剿中國的程度會比以往更加激烈;二是外交孤立,美國會要求東盟當中的親美國家、歐盟國家及其他域外國家盡可能向仲裁“結果”方向靠攏和表態;三是軍事壓力,原先美國向南海派遣軍艦的唯一理由是維護航海自由,現在將可以打著執行國際法庭裁決的旗號;四是未來不排除對中國實施經濟制裁。
美國也在倒逼菲律賓現政府,極力借仲裁案干擾中菲關系轉圜。日本《每日新聞》指出,在南海問題上中國反對日美干涉,主張與當事國協商。菲律賓新任外交部長佩費克托?雅賽在接受日本媒體采訪時,則表達了期待改善中菲關系的意愿。他表示希望獲得中國經濟支援的同時,試圖嘗試讓菲律賓擺脫依賴美國的局面,被認為意在開展“平衡外交”。
另外,美國還意圖促使仲裁產生更大溢出效應。它們將仲裁標榜成處理南海問題的成功范例,借此吸引其他爭議方效仿,給中國開展對話談判制造更多障礙。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專家彼得羅夫斯基認為,南海局勢一旦緊張甚至混亂,亞太地區穩定與發展乃至全球政治、經濟形勢必將受到影響,中國和東盟已經建立自由貿易區,中國與東盟間年貿易額達數千億美元,“不要讓共同利益因爭議問題受到損害”。
四問:選擇性使用國際法,醉翁之意在何處?
推波助瀾,美國正是借國際法外衣,進行的政治化操作。口口聲聲要求別人遵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但極為諷刺的是美國自身并不是《公約》的締約國,至今仍拒絕執行海牙仲裁庭的判決,這種雙重標準顯示了美國自身的虛偽與傲慢。同時,作為域外國家的美國還以大規模軍事力量介入南海,破壞南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對于美國選擇性執行國際法的行為,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舉例說,美國打著維護國際法治的旗號,卻絕口不提自己曾拒不執行國際法院“尼加拉瓜軍事和準軍事活動案”的判決。
1984年,美國粗暴干涉尼加拉瓜內政,尼政府向位于荷蘭海牙的國際法院提起訴訟。1986年,國際法院裁決認定美國在尼加拉瓜的布雷行為違反了聯合國公約,必須立即停止非法行徑,并向支付賠償。然而,對于這一裁決,美國卻拒絕執行。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教授韓愛勇認為,美國站在《公約》外,言必稱《公約》,時時以《公約》監護人自居,又遲遲不愿加入《公約》,根本原因在于《公約》所能保障的只是國家作為“沿海國”所享有的海洋權益,而美國自認為是“海洋大國”,除了作為沿海國的海洋權益外,美國更需要世界海洋的權益,這是《公約》無法滿足的。
“‘利則用、不利則棄’,這是美國典型的雙重標準。”吳士存說,即使是一些由美國主導或參與制定的國際法,美國同樣采取實用主義。很難找到一項由美國創設,但能夠被美國始終貫徹的國際法規。
反映到中美關系中,南海問題是中國維護領土主權的訴求和美國維護自身海上霸權訴求之間的矛盾。韓愛勇說,因為有“美國規則”的存在,美國除了享有作為沿海國家的應有權益之外,還擁有作為“海洋國家”的權益,尤其是軍事利用海洋空間的利益,這對于維持美國霸權尤為必要,因為它事關美國軍事力量的全球到達和機動能力、對主要海上通道的掌控與封鎖、對盟國安全保護和承諾的可靠性,關乎美國海洋霸權的“責任與聲望”。
圍繞是否執行仲裁裁決,有關國家可能會開展較為激烈的輿論戰、外交戰和海上行動較量。中國該如何應對?吳士存表示,在輿論上,中國應與國際社會多溝通,闡明政府立場,結合歷史性權利和國際法兩個維度,爭取國際社會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同時,也要進行危機管控,防止擦槍走火。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應對手段,既要堅定捍衛我國的南海島礁主權和海洋權益,也要管控中美在南海可能發生的危機,防止沖突升級和擴大導致局勢失控。
(責編:白宇)
深度閱讀
從中國領導人外交戰略思想看中日關系走向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提出一系列重要的對外戰略思想、外交理念,以戰略的高度和前瞻的視野因應國際環境的變化,開拓創新,積極探索一條中國特色的新型大國外交道路。中日關系作為中國周邊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在新型外交的大框架下進行全面審視,而深入理解建國以來中國領導人的外交戰略思想,研究闡釋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念新思想、新實踐,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日關系。
【盤點】歷屆亞歐首腦會議上的中國聲音 亞歐首腦會議從1996年開始舉辦,兩年一屆,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洲政府間論壇,旨在通過對話增進了解、加強合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促進建立亞歐新型全面伙伴關系。中國作為其重要成員國之一,始終秉持互利共贏、加強溝通的原則,是亞歐合作的堅定倡導者和積極推動者。中國是各成員國中首倡部長級會議最多的國家,為地區和國際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