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扶在行動
——天水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郭虎兵醫生
對口幫扶甘谷縣人民醫院妙手除病痛

自天水市第一人民醫院對口幫扶甘谷縣人民醫院以來,幫扶工作按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幫扶隊員面對基層醫院病患多、醫療設備相對落后等實際情況,克服困難,砥礪前行,把各項工作做到實處,開展了一項又一項新技術,極大地提高了縣醫院診療水平,同時也給當地老百姓提供了就醫便利。
近日,骨科幫扶隊員郭虎兵醫生幫助縣醫院骨科再次開展了一項新技術——腰椎后路椎體間融合術(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術后效果良好。據了解,該手術用于腰椎椎間盤突出癥并椎管狹窄的治療,也屬甘谷縣醫院首例。
患者是當地52歲女性,反復腰部疼痛、左下肢疼痛近10年,多年來四處求醫,但治療效果不佳,癥狀逐年加重。由于病痛的折磨及思想負擔,使患者痛苦不堪。不斷尋醫問藥給家庭經濟也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最近1月來病情明顯加重,出現左腿疼痛難忍,使不上勁兒,活動困難,臥床不起,甚至連翻身都需要幫助,還伴有會陰區麻木感。患者病情的加重再次給家庭蒙上了巨大的陰影,家人十分緊張,遂到甘谷縣人民醫院就診。

郭虎兵醫生接診后,經過詳細的診察,診斷為“腰椎椎管狹窄癥、腰4-5椎間盤突出、馬尾神經受損”。考慮到患者病程長,癥狀反復發作,腰椎間盤突出并椎管狹窄,存在神經根及馬尾神經受壓的情況,建議手術治療。由于當地觀念認為腰椎手術風險極高,手術后會癱瘓,患者及家人一度懼怕手術,拒絕接受治療。郭虎兵醫生給患者及家屬耐心講解了疾病及手術情況后患者及家屬才欣然接受。手術前經過充分的準備,郭醫生精心設計了手術方案,打算給患者全麻下施行“腰4/5半椎板切除、PLIF”手術。10月10日,由郭虎兵醫生主刀為患者實施了手術,手術過程順利。手術后患者腰痛及左下肢疼痛完全消失,左下肢乏力情況明顯減輕,左下肢及會陰區麻木減輕。術后第3天拔除引流管后患者帶護具下床活動,于術后第7天康復出院。

腰椎間盤突出癥并椎管狹窄癥為中老年人群比較常見疾病,可以導致神經根、馬尾神經損傷,患者會出現頑固性腰腿痛或間歇性跛行癥狀,甚至大小便功能異常,病程長,多反復發作,對患者日常生活產生嚴重影響。臨床治療主要包括保守療法與手術療法,保守療法主要采用藥物、推拿、按摩等方法,雖然身體損傷小,但治療見效慢、不徹底,整體療效不顯著。因此,大多數學者認為,對于病程長、癥狀重的患者,一經診斷明確,均應采用手術治療,通過手術減壓來緩解神經壓迫癥狀。但是手術可影響脊柱的穩定性,傳統手術切除腰椎后部結構引起腰椎失穩發生率高,而郭虎兵醫生本次采用的“半椎板切除PLIF”手術方式,創傷相對較小,神經減壓充分,并發癥少,能夠維持脊柱穩定性且脊髓神經功能恢復良好。而且,該手術應用范圍廣泛,可用于腰椎滑脫癥、腰椎椎管狹窄癥、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椎間關節不穩等病癥的治療。

以往到甘谷縣人民醫院骨科就診的腰椎間盤突出癥并椎管狹窄癥的需要手術的患者,大多轉診至上級醫院治療,患者不方便而且花費極高。該例PLIF手術的成功開展填補了甘谷縣人民醫院骨科在該類疾病治療技術上的空白。郭虎兵醫生打算接下來進行該項技術的專項培訓,指導該院骨科醫生熟練掌握手術操作,讓這項技術真正在甘谷縣人民醫院落地生根,造福當地的老百姓。
(天水在線編輯: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