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中國套色版畫的歷史提前了七八百年
敦煌訊(記者王朝霞)敦煌研究院專家對敦煌版畫的研究近日取得重大發現,將中國套色版畫的歷史提前了七八百年,敦煌版畫捺印品是中國最早的雕印版畫之源,敦煌佛教版畫是當時最先進的傳播媒介。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100年前出土了近30種、200余件木雕版印畫,現收藏于世界各地,僅有零星的單件介紹。
2002年敦煌研究院對“敦煌版畫研究”立項,由文獻研究所及院外有關專家組成課題組,綜合藝術史、科技史、經濟史的研究方法手段,對敦煌版畫進行詳盡研究。研究認為,敦煌佛教版畫作為一個獨特的藝術類別,與敦煌建筑、敦煌彩塑、敦煌壁畫具有同等地位,并列為敦煌藝術的各個藝術系列,是敦煌美術品中最富有特色的畫種,而且具有其他畫種所不具備的科技史和經濟史的意義。
眾所周知,敦煌佛教版畫中,刻印于唐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剛經》卷首畫《祗樹給孤獨園》為目前最早有明確紀年的版畫。研究發現,興盛于唐代的這些雕版佛畫,作為僅存的中國古代版畫珍品,敦煌版畫成了考察中國版畫藝術史的唯一源頭,在中國版畫史上具有重要價值。同時研究發現,敦煌版畫中3種4幅彩色版畫,由紅、藍、黃、綠、黑五色填彩,這些彩色版畫是比較成熟的套色版畫,這些實物證實了中國套色版畫始于唐、五代時期,將一般認為明代發明了套色版畫的歷史提前了七八百年。而中國的套色版畫是日本浮世繪的直接起源,于17世紀形成的浮世繪美術在世界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響了19世紀莫奈、惠斯勒、凡高等西方美術大師的創作技巧。由此可見敦煌版畫在中外美術史上具有值得追溯的不朽地位和價值。
研究認為,敦煌版畫是中國雕版印刷術現存最早的實物,填補了中國印刷科學技術史的部分空白,對研究中國印刷科技的起源及發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同時,據記載,木捺小佛像、小菩薩像的小小印版,曾啟發了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畢升最早開始是制作木活字,后來改用燒制的泥活字,如果說木活字是活字之父,小像木雕版則是活字之祖。另據專家介紹,敦煌佛教版畫經歷了一個從小像版向大像雕版的發展過程。敦煌版畫捺印小千佛是中國木刻版畫的起源,捺印小千佛發展為佛經扉畫插圖,佛經扉畫插圖擴展到一切圖書的扉畫插圖,圖書的扉畫插圖刺激了年畫的產生,年畫的發展產生了大型版畫。
敦煌佛教版畫作為印刷品,它具備了適應于當時社會環境、維持和發展社會關系、體現社會價值、吸引大眾注意中心、形成社會議題的輿論引導等諸多方面的傳播功能,是當時最先進、最方便快捷,也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對中國傳播史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