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條國際鐵路。從開工建設到正式開通,鐵路建設中的每個細節都受到了包括海外諸多國際友好人士的關注———通過這條鐵路,他們坐火車可直抵千年佛教圣地莫高窟。
這是一條旅游鐵路。3月3日,隨著第一列火車開進敦煌,這個被譽為“飛天故里”的城市結束了沒有鐵路的歷史———通過這條鐵路,國際性旅游城市敦煌將全方位走向世界。
3月2日傍晚,我們踏上前往敦煌的首趟列車“敦煌號”,在體會這一幸福時刻到來的同時,更體會到了鐵路建設者為這條鐵路付出的艱辛。
一敦煌鐵路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重鎮———酒泉市境內的(安)西(敦)煌盆地,線路由蘭新鐵路柳溝車站接軌,向西南方向穿過312國道與313省道并行至敦煌市,全長164公里。建設總工期長達1年,鐵路建設者切身體驗了戈壁灘上的四季。
2005年3月16日,迎著戈壁灘上的狂風,承擔鐵路建設主要部分的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先遣部隊揚起了敦煌鐵路開工的第一锨沙土。
“其實,鐵路工程開工前的準備階段,更是一場‘戰斗’。”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柴順林參加了敦煌鐵路的開工奠基儀式,他還清晰地記得去年春天這里強勁的風沙,使他身后的筑路大軍剛一下車就個個蓬頭垢面。
參戰職工在接到赴敦煌施工的消息后,晝夜兼程迅速集結到指定的工地。這個時間只用了3天。帳篷還未支起,推土機、挖掘機、鋪架機已往來穿梭;鍋灶還未壘起,翻斗車、震動碾、電鉆機已轟轟鳴響。
早在開工前,鐵路建設常務副指揮長朱昌岳帶領3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地畝員已經在戈壁灘上徒步穿梭了半年多時間,進行編制施工設計及征地拆遷等繁忙的前期準備工作。通過調研論證,制定出了從季到月,從旬到日的詳盡工作計劃。
二我們坐在平坦舒適的火車上,聽著火車與鐵軌富有節奏的磨擦聲,似乎從中聽到了筑路大軍的“吭唷聲”……
第四項目部承擔施工的敦煌線33公里路基、橋涵施工任務,是全線施工里程最長、條件最差、環境最艱苦的區段。該區段方圓30多公里荒無人煙,不但缺水少電,而且連日常生活、施工用水都要從20多公里的地方拉運。由于這里的水堿性太大,長時間的勞累加上惡劣的天氣,有14名職工因水土不服,但他們忍受著胃痛腹瀉的折磨,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沒有一個人被眼前的困難所壓倒,他們依然帶病堅持工作,在短短3個月的時間里完成了目標任務,創下了同期施工最高水平。
我們無法想象當初的情景,但是在這條筆直的鐵軌上,你會不自覺地把鐵軌的平整與建設者們付出的艱辛聯系在一起。
“第七項目部遇到了與第四項目部幾乎同樣的難題!敝需F二十一局集團公司總經理陳尚貴深知一線官兵的艱辛:
在敦煌市莫高鎮,有一段11公里的路基,由于近距離范圍內沒有取土源,承擔施工的第七項目部35名職工不得不在10公里以外的地方取土,還要從20公里以外拉運施工用水,每墊鋪0.5米進行一次灑水、分層碾壓,確保了一次性合格率達到100%。該段路基被建設單位評為全線“樣板段”。在全線檢查評比中,他們建設的6座大、中、小橋和矩涵被評為“優質示范工程”。
三艱巨的任務,緊迫的工期,激勵著每一個建設者,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用只爭朝夕的速度,創造了一項又一項施工新記錄。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處在“世界風庫”的安西縣柳溝站是敦煌鐵路的起始點,這里每年有153天刮八級以上大風。冬天,這里的氣溫往往都在零下30攝氏度左右,要在這樣的環境下修筑鐵路,聽起來都令人絕望。他們日復一日地挑戰著惡劣的天氣,讓鐵路盡快向敦煌延伸。
項目部副經理王登琴,這位畢業于武漢鐵路橋梁工程學校鐵道橋梁專業的佼佼者,是敦煌線目前唯一一名女性項目經理。在敦煌鐵路項目部,她還兼任了項目部總工程師的角色。白天和男同志一道,哪里施工緊張、哪里有問題,她就會出現在哪里。晚上,她還要秉燈審查,進行技術交底工作。面對眼前的鐵路,她喃喃地說:“說實在的,我干了這么多工程,沒有像敦煌線這么艱苦,這么難干……”
鐵軍揮戈開新路,飛天起舞迎坦途。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公司的建設者為確保敦煌鐵路順利通車贏得了時間,實現了中外賓客乘坐火車一睹“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芳容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