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彩塑悄悄訴說著敦煌歷史悠久的文化生命
敦煌壁畫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比喻:如果把莫高窟的壁畫、彩塑鋪展開來,可以在沙漠之中布成一個長達二三十公里的大畫廊。而這個畫廊便承載著莫高窟的生命——即敦煌的文化生命。
自從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敦煌建郡,敦煌便成為了絲綢之路上東西方交通的門戶。
在十六國時期,中原戰(zhàn)亂,西域不穩(wěn),而敦煌恰恰成為相對安定的中間地帶,一大批文人士大夫以及佛教徒開始在敦煌駐足。滄桑:莫高窟曾日漸蕭條
公元366年,一個名叫樂僔的和尚,由東向西云游至敦煌。他在此開鑿了第一座石窟,莫高窟由此創(chuàng)建。
自樂僔開窟時間過去了1600年。莫高窟在它最輝煌的時期即唐代,已有“窟室一千余龕”。說它是佛教圣地,名不虛傳。
然而,明朝政府關(guān)閉嘉峪關(guān)后,敦煌地區(qū)的居民全部內(nèi)遷,莫高窟就此在幾百年當中無人管理,日漸蕭條。
到了1900年,一個最普通不過的道士王圓箓與幾位最不同凡響的西方探險家的交易,把全世界震驚了:前者發(fā)現(xiàn)了著名的藏經(jīng)洞;后者用少數(shù)銀兩換走了這洞中大批堪稱文化寶藏的佛教經(jīng)卷和各類文書。敦煌莫高窟就這樣又重新引起了世人的關(guān)注。神奇:敦煌被視為文化寶庫
莫高窟分南北兩個區(qū)域,位于鳴沙山東麓斷崖之上,總跨度1700余米。石窟在崖壁上上下相接、左右比鄰、狀如蜂巢,最密集處上下多達五層。
據(jù)考證,莫高窟的營建是一個從4世紀~14世紀跨度一千年的漫長過程。佛教通過石窟中的壁畫在這里廣為傳播,同時世俗生活也被古代畫師們投射到筆端。
這些精美絕倫的壁畫共計45000平方米,加上2000多身塑像,集中在被稱之為禮佛區(qū)的南區(qū)洞窟之中。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這些壁畫和彩塑一直是這里的僧侶、供養(yǎng)人以及民間百姓們精神寄托的對象。
<p> <new_page/></p>
與此同時,在北區(qū)石窟中還出土了大量不同民族、不同文字的佛經(jīng)及社會文書殘片被今天的人們視為文化寶庫。莫高窟壁畫的誕生
在1600年前,當莫高窟洞窟的巖壁上被繪制出第一幅壁畫,那時的人們沒有去理會畫師是誰。可是當492個洞窟鋪滿壁畫之時,后人又沒能記住眾多畫工的名字。
據(jù)說,創(chuàng)造了莫高窟壁畫的古代畫師大致分為三類:一種是僧官,再就是畫僧,最后便是純粹的畫工。可想而知,這個巨大的繪制工程,一定是令許許多多的畫工耗盡了畢生的精力——他們走進了這狀如蜂巢的石洞,恐怕就再也沒有走出莫高窟。傷害:莫高窟壁畫很脆弱
然而它又是非常脆弱的,就因為這里的壁畫、彩塑都是泥質(zhì)的,所以保護它就顯得異常艱難。
目前莫高窟壁畫的病害大致分為三類:一是起甲壁畫,即壁畫表面的顏料層起皮、龜裂、脫落。二是空鼓壁畫,其特點是壁畫的泥層與洞窟巖體失去粘結(jié),開裂后向外鼓脹,當其無法承受自重時,就有塌毀的可能。三是酥堿壁畫,主要表現(xiàn)為壁畫整體粉化、酥松、呈糟糠狀,最終徹底脫落,因此它是所有病害中最為嚴重也最難于治理的病害,又被稱之為壁畫的癌癥。文物被非法盜取
然而這些不可移動的傳世珍品,在1000多年的時間里,不僅經(jīng)受著來自自然環(huán)境的各種威脅,更成為近現(xiàn)代人攫取的對象。
自從斯坦因、伯希和等西方探險家于20世紀初獲取大量藏經(jīng)洞內(nèi)的經(jīng)卷、文書、絹畫之后,美國人華爾納也按捺不住了,終于來到中國。
1923年的冬季,美國福格考察隊隊長華爾納走入了莫高窟的洞窟之內(nèi),用化學膠水剝離下12塊在他看來堪稱絕世精品的壁畫。與此同時,這位識貨的藝術(shù)史家還盜走了兩尊彩色塑像,其中一尊盛唐時期的供養(yǎng)菩薩像,現(xiàn)已被視為美國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保護:莫高窟修復歷時8年
1943年的初春,第一位專職保護人來到了莫高窟,他就是敦煌研究院的創(chuàng)始人常書鴻。他們白手起家,在這里做起了真正意義上的文物保護。常書鴻等人曾經(jīng)使用過的一些堪稱老古董的生活資料,從一個側(cè)面注釋著敦煌莫高窟文物保護的開篇史。
從1998年至2005年,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合作,對莫高窟第85窟壁畫進行了歷時8年的修復。
(本文節(jié)選自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的《新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