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元宵節,飛天故鄉敦煌雖是冬雪未融,春寒料峭,但城鄉處處洋溢著溫馨和諧的氛圍。在黃渠鄉常豐村村民劉全成家,一家人正歡歡喜喜看著電視,吃著從城里買來的元宵。四歲的兒子還沒等全家人吃完,就急不可耐地跑到院子里催促父親放鞭炮。看著活蹦亂跳的兒子,劉全成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
2006年11月,劉全成兩歲的兒子在參加敦煌市統一組織的參合農民健康體檢中,發現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經過及時手術治療得到康復。劉全成說:“現在想起來都有點后怕,要不是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我兒子的病不知拖到什么時候才能發現,是農村合作醫療救了我的兒子,救了我們這個家。”
劉全成一家人的幸運只是敦煌市委、市政府重視民生、改善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縮影。如今在敦煌市,就業有保障、困難有補助、醫療有保險、出門有公交,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正在惠及著敦煌城鄉的千家萬戶。
像城鎮職工一樣持證看病,是農村人多年來所夢想的。如今,這一夢想在敦煌農民身上得到了實現。2005年,敦煌市被確定為全省第二批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縣市之一。敦煌市以“鞏固參合率、擴大受益面、提高受益度”為重點,健全完善管理服務體系,探索建立了“合管辦管事、財政局管賬、銀行管錢、醫療機構管報銷”的封閉管理模式,做到了基金收支分離、錢賬分離、管用分開,封閉運行;嚴格落實定點醫療機構三級公示制度和窗口直報制度,取消了轉院審批制度,方便了農民群眾外出就醫,擴大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覆蓋面和受益面。近兩年來,全市先后有1萬多人次報銷醫藥費700多萬元,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5.3%。2007年,敦煌市又全面推行了城鄉一體化社區衛生服務,把社區衛生服務延伸到農村鄉鎮,實施一體化管理,一體化服務,引導廣大群眾沒病早預防,有病早治療,為農民就醫創造了更好的衛生服務環境。
走進敦煌的農村,人們看到最漂亮、最氣派的建筑就是學校。近年來,敦煌市先后投入資金6000多萬元,用于農村學校布局調整、危房改造和教育信息化建設。截至目前,全市新建、改建學校40所,新建校舍5萬平方米,消除危房3萬平方米,90%以上的農村中小學危房校舍得到徹底改造,撤并規模小、辦學條件差的農村小學33所,90%以上的中小學建起了微機室,開設了信息技術教育課,使教育資源得到有效整合,辦學效益、辦學質量顯著提高。2007年,全市高考上線率達77.8%,比上年增長9.3%。同時,全面落實了“兩免一補”和生源地助學貸款政策,更加有力地保障了困難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權利。莫高鎮西河槽村村民田生軍在談到他上小學五年級的孩子時興致勃勃地說:“沒想到我們農村的娃娃也能和城里的娃娃一樣,在小學就能學計算機,上英語課了。”
“就業是民生之本”。家住敦煌市沙洲鎮新敦巷的居民李晶晶,父親病故,母親患有精神病,家庭生活困難,有關部門及時為他家辦理了零就業家庭認定手續,并安排她到環衛站工作。像李晶晶一樣,2007年,敦煌市有324名困難群眾實現再就業。敦煌市委、市政府把擴大就業和促進再就業作為發展經濟,促進社會和諧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項戰略性任務來抓,堅持以增加就業崗位和降低失業率為目標,積極落實再就業優惠政策,為524名從事個體經營的下崗失業人員免收各類稅費82.3萬元,為121名下崗失業人員擔保貸款239萬元。圍繞社區管理、物業管理、治安保衛、清潔保綠、后勤服務等公益性事業,優先安排大齡、殘疾和夫妻雙方失業的困難對象實現再就業。2007年以來,敦煌市新增就業人數1898人,政府購買就業崗位398個,培訓下崗失業人員2960人,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358人。
編織一張多層次、廣覆蓋的新型社會救助網絡,讓不同階層的人群共享社會保障的溫暖,是敦煌市委、市政府對全市人民的莊重承諾。按照“政府主導、民政牽頭,相關部門和單位配合,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工作思路,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嚴格落實相關政策,將城市低保標準在2006年的基礎上提高了10%,啟動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實施了城市非職工人群醫療保險制度,在城鄉醫院設置濟困病床155張,積極推行落實了廉租房制度,建立了“愛心門診”、“愛心家政”、“愛心超市”、“愛心糧油店”等服務點,使城鄉困難群眾得到了真情救助。
近年來,敦煌市級領導“五個一”和黨員干部“1+2”幫聯等活動的深入開展,架起了黨和政府與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的連心橋。七里鎮大廟村村民樊志輝夫婦都是殘疾人,敦煌市委書記包東紅在下鄉時了解到他家家境貧寒,就主動要求把樊志輝家作為自己的幫扶對象,自從攀下這門“窮親”后,每次下鄉,他都到樊志輝家中看望,噓寒問暖,幫助他家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2006年初冬的一天,敦煌市市長孫玉龍,收到了沙洲鎮西河壩南苑小區住戶何建華發給他的一條反映由于天然氣入戶工程進展緩慢,影響小區居民正常取暖的短信。收到短信后,孫玉龍立刻要求相關單位加快工程進度,天然氣在24小時內便接通了。在市級領導的帶動下,敦煌市各級領導干部分別與城鄉困難群眾結成幫扶對子574個,并積極深入基層,送資金、送科技、送衛生、送文化,送信息,送溫暖,真情解民憂,真心幫民富,近兩年,先后捐贈錢物30余萬元,辦實事、辦好事700多件。“公交通到家門口,我們進城不用愁”。說起村里通上公交車,農民群眾無不拍手稱贊。近年來,敦煌市投資1260萬元,完成了8個農村鄉鎮的226.5公里鄉村道路硬化建設,在全省率先實現了村村通油路目標。一條條筆直寬敞的柏油馬路貫穿村頭巷尾,連接城鄉內外,村民們走上了平坦通達的柏油路,也踏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陽關大道。在實現村村通油路的基礎上,敦煌市委、市政府又啟動了村村通班車工程。目前,已開通7條線路,投入運營公交車62輛,使城鄉群眾出行更加方便了。數字電視進入尋常百姓家,敦煌人的生活更精彩。位于古陽關下、素有“中國第二個葡萄溝”美譽的敦煌市陽關鎮可謂喜事連連。2007年葡萄喜獲豐收,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600元,1147戶農戶全部安裝了數字電視,和城里人一樣看上了138套內容豐富、畫面清晰、功能更強、選擇更多的數字電視節目。像陽關鎮的群眾一樣,敦煌市已有3.68萬戶城鄉居民享受到了精彩的數字電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