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日報酒泉訊(記者孫海峰)2015度中美合作古生物考察項目野外工作日前在酒泉結束。此次考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工作區俞井子盆地發現恐龍化石點10余處,采獲禽龍類、新角龍類骨骼及牙齒近20件,并在該地區首次發現傷齒龍部分頭骨化石及馳龍類牙齒化石。
俞井子盆地位于酒泉北山地區,由于多次發現恐龍化石,被古生物愛好者稱為“恐龍部落”。2000年,中美馬鬃山恐龍考察項目對這一地區的下白堊統化石層進行了踏勘。2002年,甘肅省博物館與中國地質科學院在這里進行了聯合挖掘。2004年以來,甘肅省第三地質礦產勘察院、省地質博物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等在該地區開展了大量的工作,研究命名了雄關龍、北山龍、肅州龍、橋灣龍、金塔龍等一大批恐龍屬種,但始終沒有發現與鳥類密切相關的恐龍。本次傷齒龍頭骨化石的發現,填補了此項空白,對甘肅恐龍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傷齒龍生存于晚白堊紀,距今約7500萬年到6500萬年,是種小型恐龍,身長約2米,高度為1米,重60公斤,最初是因為它尖銳的牙齒而得名。與身體相比,傷齒龍的腦袋是恐龍中最大之一,因此傷齒龍被認為是最有智能的恐龍之一。傷齒龍科恐龍在尋找鳥類起源上也有重要的位置,因為他們與早期鳥類擁有許多共同生理特征。
據悉,此次野外工作由省地質博物館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進行,野外工作結束后,項目組將對所發現的傷齒龍頭骨化石進行初步研究,同時對甘肅地質博物館現有的雄關龍頭骨化石進行三維掃描,以進一步研究其解剖結構。
本次中美合作是甘肅地質博物館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經過2011-2013年的連續合作之后,再次協定的新一輪合作研究課題。合作項目采獲的所有化石歸我國所有,并保存在甘肅地質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