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的名義
——第五屆甘肅省文博會側記
甘肅日報記者 張 倩

傳統與創意交融,現代與民間結合,藝術與市場對接,將會呈現怎樣的景象?
其實,答案并不難尋找——連日來,在嘉峪關舉行的第五屆甘肅省文博會,就是這樣一場以文化的名義,融合了多種元素的文藝盛宴,多姿多彩、美不勝收。
走進文博會展區,一個個頗具創意的展廳令人耳目一新。參展各市州和文化企業,都把文博會作為展示自我形象的重要窗口,使出渾身解數,精心“裝扮”,以地域特色取勝,讓人過目不忘。
19面黃河戰鼓拼起一面“鼓墻”,氣勢雄壯。從“鼓墻”穿過,景泰黃河石林立即映入眼簾。白銀市此番在展廳設計上煞費苦心,不僅把石林原景“搬”到了現場,而且充分體現銅城的文化品牌特色,整個布局大氣新穎。
步入慶陽展廳,一股濃厚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展廳內掛滿了造型各異、形象逼真的五彩香包,門口兩側搭起的繡樓輕紗帷幔,喜氣洋洋,樓內漂亮的繡女不時向八方賓客投擲香包,引來一陣陣叫好聲。
“甘肅的文化實在是太有特色、太有看頭了。”在蘭州展廳,來自臺灣中正大學的樓文達正在仔細端詳微縮版的黃河大水車。他感慨地說,雖然還沒細致地在整個展廳看一遍,但內心已被甘肅文化強烈吸引。
文化產品展示是各參展市州和企業的一個“重頭戲”。除了傳統的展柜、博古架等展示形式,幾乎所有參展市州都亮出了各自的絕活兒,增設民間技藝表演展示臺,不僅推介了民間工藝產品,也增加了趣味性及互動性。
在蘭州展廳的一角,民間藝人岳云生正現場演示泥塑制作過程,一團看似普通的泥巴在他的手中很快就變成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來現場觀眾一片稱贊聲。
以紙為線,織就一幅畫作,正是平涼紙織畫的神奇之處。在平涼展廳,民間藝人巧妙地將中國畫與編織藝術融為一體,將紙條經緯交錯編織,細膩精巧,妙不可言。
洮硯是定西市的拳頭文化產品。在定西展廳甘肅洮硯開發公司展臺上,一方方承載著歷史與美的洮硯造型各異、雕刻精細,各個堪稱絕品。參加過歷屆省文博會的甘肅洮硯開發公司總經理趙成德認為,文博會是展示文化企業的絕佳平臺,這次帶來了最具特色的20多個品種的硯臺,深受海內外賓客喜愛,銷售情況良好。短短兩天,銷售額就達60多萬元。
而一些物件經過創意之光的照拂,立刻便有了非同一般的身價。一個幾十元的鴕鳥蛋,經過工藝師的雕鏤、彩繪,便成了價值上千元的藝術品。來自白銀的工藝師陳慧霞告訴記者,這些藝術品在香港、臺灣和日本等地很受歡迎,銷路看好。
天水雕漆、嘉峪關駝絨畫、張掖祁連玉、蘭州刻葫蘆、金昌掛毯、酒泉夜光杯、隴南山核桃工藝品、甘南唐卡、臨夏磚雕、武威銅奔馬……各種文化產品琳瑯滿目,爭奇斗艷,讓人目不暇接。來自美國亞創公司的總裁包飛說,甘肅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發展文化產業潛力巨大。像這樣舉辦展會,推介展示優秀的文化產品,就是一種很有意義的做法。
空了展柜,鼓了錢包。文化產品的熱銷是很多文化企業沒想到的。定西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美萍高興地說,這次文博會上,他們的文化產品總體銷量比預想的要好,不僅收獲了經濟效益,也收獲了新理念、新觀點,為今后發展文化產業開拓了思路。
豪放的酒歌、熱烈的戰鼓、精美的服飾、歡快的舞蹈……活動現場,各展廳還舉行了豐富的文化活動,為觀眾展現出了一幅多彩甘肅的藝術畫卷。
這廂,環縣史家戲班的皮影戲熱鬧開場;那邊,酒泉敦煌飛天舞姿翩遷。來自美國奧斯汀大學的塞利斯伯里贊嘆道,真是太精彩了!希望這些好看的節目能更多地向外界傳播,在更大范圍推廣。
“昨天看了《絲路花雨》,今天又看到了很多節目,真切感受了甘肅文化的無窮魅力。”文化中國傳播集團副總裁楊勁松希望,通過更多的舞臺藝術展示甘肅悠久的歷史文化,在固有的資源上產生新的現實鮮活力。
在嘉峪關展廳,10歲的杜兆澤川穿梭在人群中,用流利的英語接待每個前來參觀的外賓,成為文博會展館內一道獨特的風景,這一生動的場景也被認為是我省大開放理念的一個側影。
交流、洽談、合作,幾天來,一批文化產業合作項目也成功簽約,結出了豐碩果實。
以文化的名義,搭建開放的平臺;以文化的名義,共創美好未來。本屆文博會充分展示了甘肅文化產業發展成果,凝聚了發展共識,必將推動絢麗甘肅文化大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