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東北師大農村教育研究所于2008年對甘肅等8省區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情況進行了調研。結果表明,部分地區由于布局調整失當,輟學率出現反彈,沒有實現預期目標。教育費用驟增,家庭難以支撐,撤點并校加重了農民的負擔等成為主要原因。 |
中新網8月17日電 最新一期《求是》雜志載文指出,中國部分地區的農村學校布局調整失當,導致輟學率出現反彈,沒有實現預期目標。
近年來,中國各地對農村中小學布局進行了重大調整。為深入了解這次布局調整的狀況,東北師大農村教育研究所于2008年對甘肅等8省區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表明,中國部分地區由于布局調整失當,輟學率出現反彈,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文章指出,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過程中輟學率反彈的原因很復雜,主要表現為如下幾方面:
教育費用驟增,家庭難以支撐。 撤點并校降低了學校的成本,但卻加重了農民的負擔。許多原來就近上學的學生因寄宿產生了住宿費、伙食費、生活費、交通費等合計每年數千元的開銷。另外,部分家長對異地就學的孩子選擇陪讀,增加了租房費等開支。
就學路途較遠,存在安全隱患。一些地區盲目撤減農村中小學和教學點,導致部分農村中小學生上學路途較遠,有些地方的學生到學校要爬崎嶇的山路、趟過深長的塬溝,既費時又危險。
新校問題復雜,教學質量不高。由于部分地方資金投入不足,不少學校并沒有相應地擴建新校舍、新實驗室、新宿舍等,導致班額過大、教學資源緊缺。同時,布局調整過程中并沒有從根本上提高農村教師的教學水平,很多教師都來自被撤并學校。另外,農村教師負擔過重也是導致教學質量難以提高的重要原因。
學校條件有限,影響學生學習。很多學校生活設施不健全,缺少專門的運動場、語音室、實驗室、微機室等設施,校舍簡陋,存在安全隱患,周邊網吧、歌舞廳較多,治安環境較差,使學生和家長產生畏懼心理。
文章稱,為了進一步做好后續調整工作,使農民在調整中得到實惠,使學校教育質量得到提升,使輟學率有效降低,使政府教育投資效益進一步提高,應在制度建設等多方面應展開進一步工作。